• 沒有找到結果。

雖說再怎麼模仿也不若將圖像直接用 LED 螢幕呈現來得更寫實和直接,但 筆者思考到,如果今天我們純粹創作圖像以提供 LED 螢幕播放,這樣的動作本 身和日常生活中商人們的應用並沒有什麼相異之處。如果我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創 作,恐怕很難會引起觀者反思。「人」,具有生命的個體,被轉化為「影像」,而 後被接收和「觀看」。這樣的歷程,既然要被筆者拿來呼應個人經歷現代社會的 灌輸成為與自然人之本質產生變異的新物種。以繪畫的創作落實,勢必比現成物 更具有變異歷程探討的興味和痕跡感。

上一節,筆者將個人街拍的 LED 看板影像分別和個人繪畫的局部做對照,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點狀特質的落實在個人水墨創作之中。我無法畫出會發光的 點,於是我把看板中不會發光的地方當作筆墨點、線的描寫對象,空白處和被筆 墨圈選出來的範圍反而成了代表會發光的區域。這樣對碎塊感受、或說光點的印 象,是來自於視覺性的體驗,視覺性產生也必須和螢幕保持一定的距離。遠看它 能夠完成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近看它只不過一些無法被我們判讀的碎塊和光源。

有了明確視覺特徵之抓取的來源,剩下的就是在創作上的落實。但這樣視覺 性的啟發如何成為我創作中的現代性視覺依據?我並非總是依賴 LED 螢幕看板 來進行創作的前置作業。在這方面對於電腦繪圖工具的借重就是屬於我的科技運 用之一。

個人在創作之時的圖像來源往往取材自網路和自行街頭拍攝的攝影資料,這 種具有數位特質的影像提供創作者可以輕易使用電腦模擬的基礎,所以其實在大 部分的創作中我都是藉由電腦繪圖軟體如 Photoshop 或 CorelDRAW 來排版和構圖 的,這樣的習慣來自對於電腦繪圖的熟悉和應用,它可以讓我在構圖時做出多種 套色或排版,而後一次輸出多張,再進行比較和手繪的調整,然後再進入創作。

藉由科技媒體之視覺導入人物創作,為的是達成人物受到媒體和社會價值觀 導向之後呈現異化的特質。因此,點陣視覺模擬之確立,是此系列作品創作必經 的模擬步驟的依據。創作之初尋求如何以電腦繪圖的方式來製造出點陣化的視 覺,這樣手法上的依賴來自於模擬科技化產物的數碼影像,以數位的方式達到更 為貼近和精準、堅硬、不帶情感的訴求。於是我採取 Photoshop 軟體來進行製作:

利用 Photoshop 的「半色調網屏」,是我找到最接近點陣化視覺依據的數位創 作方式。點陣視覺要能精準地提供原始影像的真實感受,也是憑藉點陣顆粒的大 小來提供對象主體明暗和造型的模擬。而他的顆粒大小也是以白來呈現,白顆粒 越大可以比擬作 LED 面板中光源的亮度較強,光暈範圍較大;白顆粒越小可以 比擬作 LED 面板中光源的亮度較弱,光暈的範圍較小。這樣在原理上的接近,

剩下黑色部分的網屏也就是我在創作中線條和點、畫的主要來源。

將此種創作模態定位成「科技媒體影像的介入水墨再創作」是簡單的說法。

我探討屬於影像世代的都市人群,利用科技媒體視覺將人物形象豎立明顯的變異 和介入,暗示主角所面臨的社會背景和個人心境上的感受是此時代所獨有且極需 面臨的課題。具體創作進程可簡化為:

1.主題影像創作→2.進電腦繪圖軟體的視覺轉換→3.實際水墨創作→完成作品

(速寫、攝影) (半色調網屏、降低像素後放大) (手繪模擬機械性操作)

■圖 13 作品參考資料原始照片。 ■圖 14 作品參考資料經過數位繪圖軟體進行 半色調網屏處理。

利用半色調網屏製作的點陣圖像(圖 13、14),顧名思義不是全彩的表現。所 以這也只能是筆者藉之作為創作時模擬相似視覺的手段,並不能直接取代創作之 作品,直接以數位影像取代再創作成的水墨作品,兩者意義更是有很大的差異。

提供製作的影像一般建議最好背景是單純無干擾的,這樣製作出來的影像較 為單純,創作時取樣和參考起來也較為容易,(圖 13)就是筆者在創作之初構思出 想要的動作後請友人進行創作對象的拍攝,作為提供創作的素材;在十餘張拍攝 照片中再揀選較為符合概念和正確光源的作品進入電腦繪圖軟體進一步進行編 輯,(圖 14)是使用半色調網屏進行編碼後的圖像呈現,至此就作為提供筆者繪畫 欲追求數位化、規準化的參考依據,只能算是為達成理念階段所進行的準備工作。

半色調網屏的製作有所限制的是,無法將圖像直接按照原初色彩直接進行編 碼和轉換,所以必須要捨棄色彩資訊,而後再進行點陣化的編輯。色彩資訊的捨 棄,提供筆者在創作上較為單純的對點和線的觀察,雖說限制反倒也是不影響創 作。倒是值得探討的,先前筆者所街拍的照片可以發現,LED 螢幕成像的原理本

就屬點陣呈現,只是在調色上每個光點其實都是由三個分別代表三色光的小點聚 集而成進行色光的混色,因此即便是繪圖軟體可以作到全彩的點陣化網屏,那樣 的點陣和真實依靠色光混色的螢幕仍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以繪圖軟體進行編修以達到將實體人形拆解成碎塊或點陣的做法來看,半色 調網屏所能提供的效果已經滿足底者創作出「被媒體、科技制約之人」的需求。

圖 15 進一步解析進入繪圖軟體 Photoshop 之後的編修步驟:

一、提供得以進行半色調網屏之圖片:

這圖片以單純背景為佳,若筆者進行街拍將會預先將街頭景物的干擾予 以去除後才進行編修。為滿足半色調網屏製作需要的是灰階照片,必須 先捨棄色彩資訊。

如圖 15 所示範之步驟為:影像→模式→灰階→跳出視窗詢問「是否放 棄色彩資訊?」選擇「放棄」

二、將灰階圖片進行半色調網屏之設定:

影像→模式→點陣圖→方法欄勾選「半色調網屏」→調整網線數和角度

■圖 15 運用繪圖 軟體 Photoshop 進行 LED 螢幕點陣 視覺的模 擬編輯過 程。

這種三度空間的實體經過影像平面化之後,再被抽取出色彩資訊的歷程(圖 16)讓我思考到扁平化空間和影像對我們生活影響層面的巨大和廣泛。從前我們 依賴時間,我們的活動領域是幾乎單一時區的。在單一時區之下我們最重要的歷 程是由時間所主導,當時是一種縱深的思考,如今卻是一種網狀的概念。

今日,我們的日常生活、精神體驗、文化語言等等,都被空間範疇 所主導,而不是像從前高度現代主義時期,由時間範疇主導。「寬 頻」便是種跨越時間、以空間面向加以衡量的資訊流通。75

這種能夠在近乎同時間橫跨幅員極廣的空間體驗,筆者認為是一種「沒有空 間的空間詮釋」。這種空間詮釋之所以被筆者看待作沒有空間的原因,乃是其透 過網路寬頻的傳播之下,所有訊息都是被拆解成編碼等單一看不能成意義的數碼 分子,透過編碼解碼的過程才得以重新被組成有意義的訊息。我們的世界就在這 樣只需耗費 0.00..秒的時間就可以被閱覽和傳遞,影像、符碼的重要性和影響程 度甚鉅,也難怪人的個體心靈在這現代化發展下已經快速到由時間縱深進入空間 衡量的資訊流通社會中如同被拆解的碎塊般倍感漂泊了。

■圖 16

經過作者於繪圖軟體處理過後 的點陣化圖像,作為創作之時 數碼化視覺的參考依據。76

75 寇特˙布里列頓(Kurt Brereton)著,郭書瑄譯,《超台灣》(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頁 132。

76 http://big5.39kf.com/my/tag_1_26519a20381a-31455/ (2012.06.01 檢索)

以這樣的觀念創作一段時間之後,較為前期大多數的作品都以單人方式呈現

純粹以點狀描寫有另外一層意涵,先前的描寫方式給予人網格概念的感受較 為強烈,如今純粹化以點陣來創造,或許更接近都會人內心碎裂的碎塊感受。這 樣的碎塊感受是得自筆者的想法,而後在文學上也找到相似的巧合。於是在確立 以點狀或碎塊來作為創作理念的純化過程

中,我試著在具象的人物描寫上表現這樣 的碎塊感受。作品《虛浮的困惑》(圖 18),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筆者在尋求轉型 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也可以看到媒材上 的嘗試,銀箔被筆者作為 LED 螢幕光點追 尋的新嘗試對象,我將銀箔透過切割手法 任意控制我所想要的大小並進行敷貼。銀 箔是螢幕光點的呼應,其本身材質性亦帶 給人貴重的感受,而這樣的貴重又被控制 在不那麼光鮮美好的呈現方式,企圖引發 思考。下一節將會有更詳盡的說明。

■圖 18《虛浮的困惑》,碎塊、裂解的概念,格狀 都會人群像的前身。

以點陣視覺來呈現「原初被上帝創造之時具有自主意識和靈魂的人類」是我 想訴說現代化社會體制和伴隨而來物慾、科技的現代生活,是如何可能腐蝕人 心。我的態度是具有價值判斷的,但在觀眾對於作品觀看之時,真的能夠體察筆 者具有批判的意識嗎?其實我也無法拿捏得準,就由這次作品的提出和研究,我 相信可以從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和經驗。但這樣的難以預期並不致命,從我創作 的動機之中,我就希望以假定中立的角度呈現作品,引發觀者思考,至於往何處 思考則不在我的設定範圍之內。或許有些觀眾會單純感覺碎片的感覺很美,那又 何妨?

正如 1965 年被

77 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52。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5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