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貝里歐《模進六》

第二節 創作緣由與樂曲分析

創作緣由

貝里歐的《模進》(Sequenza)系列作品共有十四首,從 1958 年開始創作第一 首《模進一》(Sequenza Ⅰ, 1958)至最後一首《模進十四》(Sequenza XIV, 2002),

中間橫跨四十四年,幾乎囊括他所有創作生涯的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

這十四首作品皆為獨奏作品,每首作品將各個樂器的演奏技巧發揮至淋漓盡 致,貝里歐的創作目的是出於對傳統演奏技法的傳承和創新,並且開發器樂的音色 以及他對演奏技巧的一些獨特思考,貝里歐認為樂器的演奏技巧應該隨著時代發 展,如同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 組曲》(Six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 BWV 1001-1006, 1720)和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晚期的鋼琴作品一樣,對該項樂器的演奏技 巧發展有所貢獻。

除《模進九》(Sequenza IX, 1980)最初沒有題獻的對象之外,其餘十三首皆是 題獻給特定的演奏家,而其中幾首還改編給其他樂器以及被其他作曲家重新改編,

請參考【表格二】。

13

8 Sequenza VIII (1976-1977) 小提琴 Carlo Chiarappa

9 Sequenza IX (1980) 豎笛 無

10 Sequenza X (1984) C 調小號 Thomas Stevens

11 Sequenza XI (1987-1988) 吉他 Eliot Fisk

12 Sequenza XII (1995) 低音管 Pascal Gallois

13 Sequenza XIII (1995) 手風琴 Teodoro Anzellotti

14 Sequenza XIV (2002) 大提琴 Rohan de Saram

《模進六》(Sequenza VI, 1967)是題獻給法國中提琴家塞爾吉•柯洛(Serge Collot, 1923-2015),23 由瓦爾特•特蘭普勒(Walter Trampler, 1915-1997)24 在紐 約首演,並由奧地利Unversal Edition 公司出版樂譜。本章節使用的樂譜為 Unversal Edition 出版公司出版,樂譜編號 17326,由於整首樂曲沒有小節線,因此以下樂曲 分析說明樂曲出處以頁數和行數代表。

23 塞爾吉•柯洛(Serge Collot, 1923-2015),法國著名中提琴家及教育家,曾任法國國家歌劇 院樂團(Orchestra of the Paris Opera)中提琴首席(1957-1986),並曾任教於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

(Conservatoire de Paris),培育出許多中提琴家。

24 瓦爾特•特蘭普勒(Walter Trampler, 1915-1997),德國中提琴家,曾任德國柏林廣播交響 樂團首席,1939 年後移居至美國,從事中提琴教育工作。

14

樂曲分析

這首作品的樂曲結構與織體有密切關係,全曲音高織體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 為三音或四音和弦顫音(Tremolo)、第二類為多聲部旋律(包含二聲部、三聲部和 四聲部)、第三類為單聲部旋律。

第一類為三音或四音和弦,樂曲開始即以這種形式呈現,請參考【譜例2-1】, 作品一開始和弦的最高音聲部從a1音開始,有規律地上行至be3,請參考【譜例 2-2】,到達高點後逐漸下行,回到樂曲起點 a1音,隨著內聲部的改變,和弦結構不 斷變化。

【譜例2-1】貝里歐《模進六》,第 1 頁第 1 行至第 4 行。

【譜例2-2】貝里歐《模進六》,第 1 頁第 1 行至第 2 頁第 2 行和弦分析。

15

這種半音進行有時也會在內聲部中間進行,請參考【譜例2-3】,是由一連串的 滑奏(Glissando)三連音和弦組成。

【譜例2-3】貝里歐《模進六》,第 6 頁第 1 行至第 2 行。

第二類為多聲部旋律,其中運用許多三全音(Tritone)音程組成,請參考【譜 例2-4】。

【譜例2-4】貝里歐《模進六》,第 6 頁第 8 行至第 9 行。

第三類為單聲部旋律,單聲部旋律也以三全音音程為主要構成要素,請參考

【譜例2-5】。

【譜例2-5】貝里歐《模進六》,第 3 頁第 8 行。

16

樂曲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樂曲開始至第3 頁第 5 行第一個音,

以演奏四個或三個音和弦的連續顫音,偶爾有一些短小的快速單音音群構成的經 過句,請參考【譜例2-6】;這些經過句逐漸增長,篇幅越來越大,甚至形成具有 一定規模的旋律樂句,使第一部分織體從三個或四個音的和弦,漸漸過渡到第二 部分的單音織體,請參考【譜例2-7】。

【譜例2-6】貝里歐《模進六》,第 1 頁第 1 行至第 2 行。

【譜例2-7】貝里歐《模進六》,第 2 頁第 7 行至第 9 行。

17

第二部分從第3 頁第 5 行到第 5 頁第 5 行,以單音織體為主,與第一部分形 成對比,請參考【譜例2-8】。

【譜例2-8】貝里歐《模進六》,第 3 頁第 5 行至第 7 行。

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沒有明顯區分界線,但是在第 5 頁的第 5 行開始出現重 複的四音和弦c—g—f1—b1,顯然做為轉接過渡至第三部分,請參考【譜例2-9】。

【譜例2-9】貝里歐《模進六》,第 5 頁第 5 行至第 7 行。

18

第三部分又回到類似第一部分的形式,儘管也是三個音或四個音的快速顫音,

但卻是以增三和弦為主的上下滑動,並且有較長的篇幅在高音區活動,形成樂曲的 高潮,請參考【譜例2-10】。

【譜例2-10】貝里歐《模進六》,第 6 頁第 1 行至第 4 行。

第三部分後,有一個小尾奏,以減五度音程的雙音構成為主,這些音程基本以 五度排列(類似中提琴定弦),請參考【譜例2-11】。

【譜例2-11】貝里歐《模進六》,第 6 頁第 8 行至第 9 行。

19

25 Nancy Uscher, “Luciano Berio, Sequenza Ⅵ for Solo Viola: Performance Practices,”

Perspective of New Music, vol. 21 (1982-83): 286.

26 Ibid., 28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