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力(Innovativeness)與企業經營績效

2. 文獻回顧與探討

2.1. 創新與創新力

2.1.3. 創新力(Innovativeness)與企業經營績效

關於「創新力」概念的出現,最早是在創新擴散(創新者、早期採用者…等)

模式中,屬個體層次的討論,Rogers(1962)將其定義為:「系統中的個體相對於 其他人早先採用新觀念的程度」。

企業創新力(innovativeness)的衡量,乃是在表示企業「創新的狀態」(Neely, 1998),是在某一時點,對企業創新成果的衡量與展現。然而,應該採取何種方 法、角度來衡量企業的創新狀態,學者的看法,仍顯分歧,Daft(1982)主張以

「採用創新的數目」來計算企業的創新力,是屬於「量」的計算方式; Utterback

(1974)、Attewell(1992)則主張以「比競爭者更早採用」來彰顯企業的創新力。

關於組織創新的研究,過去主要有三大研究取向,整理如表 2-2 所示。

企業創新的目的,乃是希望透過產品或流程創新,增強其外部之競爭地位,

並且強化其內部能力(Geroski,1994)。然而,創新並非目標,企業乃是希望透過 創新達到績效(成長、獲利),創新並非企業績效的唯一決定因素,它是績效的 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Neely, 1998)。

在衡量創新與公司績效間的關係,大多使用生產函數的方式處理

(Patel,1998),常使用的自變數包括:員工人數、硬體資本、創新(包括 R&D 費用、專利數)等;而應變數則為銷售額或附加價值(Mairesse and Mohnen, 2001); 另一種研究取向,則分析創新投入或產出與公司績效間的關係(正負面、強度)。

一般認為,創新與績效間存在著正向關係。

從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來看,大部分結果顯示創新與績效間存在著顯著的關係

(Crepon,1998、Duguet,2002、Geroski,1989),然而,方向卻顯得分歧:Antonelli

(1993)發現晚期採用者績效較高;Dos Centos & Pfeffer(1995)卻發現早期 採用者績效顯著優於晚期採用者;Hambrick (1983)認為防禦者比進取者績效 更好。茲將創新力相關實證研究之比較整理如表 2-3 所示。

之所以會有如此分歧的研究結果,吾人可以歸納出其中一個原因,乃是在於 不同學者或研究對於「創新」的衡量觀點、方式不同。關於創新的衡量,Subramanian

(1996)歸納出幾項缺失:(1)缺乏多面項的衡量、(2)應將採用的時點考慮進 去、(3)應將公司創新的模式考慮進去。

表,採 7 點尺度評價方

Hult, etc.

(2004)

組織創新能力及創新歷程研究(Wolfe, 1994),每一種取向各有其關切的研究問 題、模式及其資料蒐集方法。整合上述研究及調查,幾個被用來作為創新力衡量 的指標,其優缺點分析如表 2-4 所示。

表 2-4 創新力衡量指標整理

另外國外的研究發現也大致支持了類似的看法,如 Morbey (1989)在驗證 研究發展對公司利潤及營收的幫助時發現,研發密集度高的產業早期研發密集度 對於日後的獲利有顯著貢獻。Morbey and Reithner (1990) 進一步發現,研發

密集度與未來的淨營業收入成長及公司生產力有關,但與未來的邊際利潤無關。

Brenner and Rushton (1989) 研究發現高於平均營收成長的公司大部分會有高 於平均的研發密集度。Dugal and Morbey (1995)研究發現,研究發展費用超過 銷售額的 3%的公司,將來面對衰退時才能免於遭受銷售額減少的困境,另並得 知研發密集度與利潤和技術環境有顯著的相關。

近年來,我國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動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亦受到極大的關 注,如 Sher and Yang (2005)在研究台灣半導體產業群聚效應對創新力的實證 研究時發現,企業的創新能力與資產報酬率(ROA)有正相關,而且研發密集度 愈高、研發人力愈多者,其公司財務績效愈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