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

第一節 創造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

第一節 創造力 一、創造力的定義與發展

Guilford 於 1950 年就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就職演說上,大力倡導對創造 力進行研究,此後,關於創造力的研究便日益受到重視與討論(Mayer, 1999;

Sternberg & Lubert, 1999)。Guilford 發表他自己對於創造力的看法有流暢力 (Fluency)、獨創力(Novelty)、變通力(Flexibility)、綜合力(Synthesizing ability)、

分析力(Analyzing ability)及複雜度(Degree of complexity),並提出擴散性思考與聚 合性思考的概念,認為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力有密切關聯,擴散性思考為個體在面 對問題時,針對其情境,思考出多個可能解決的方案,是創造者常用的思考模式。

隨著時間在走,學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創造力的定義繁多且複雜,在創造心 理發展的早期 Mooney 在 1963 年認為「創造」牽涉創造的個人(person)、過程 (process)及產品(product)合稱 3P。Tardif & Sternberg (1988)增加提出環境(place) 因素,形成 4P 理論,許多學者都由 4P 理論開始研究創造力的定義並提出想法,

4P 理論相關論點定義如下:

(1)個人(person)

探討個體在創造時有何種人格特質、心理及內在動機。(Amabile, 1983; Tradif

& Sternberg, 1988; Zhou, 2001)認為創造力可視為一種個人特徵的表現,可經由個 性及才能的結合表現出來。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認為創造力的人格特 質包含求新求變、樂在工作、情緒智力、多角推理、獨立思考、掌握重點及解決 問題、慎思互動、興趣廣泛及欣賞藝術、隨興想像等九種特質。

(2)過程/歷程(process)

探討在創造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思考歷程。(Wallas, 1926; Guilford, 1968;

Majaro, 1988)認為創造力是幫助創造思考的過程,並且提供解決問題的不同觀 點。Burns & Stalker (1961)認為創造力是指為了解決不確定性而產生改變過程。

(Amabile, 1996; Sternberg & O’Hara, 1999)也認為創造力是把某個東西同時變的 新穎且有用的流程。Wallas 於 1926 年提出個體的創造力歷程包含四個階段:準 備 期 (preparation) 、 醞 釀 期 (incubation) 、 豁 朗 期 (illumination) 及 驗 證 期 (verification)。所謂準備期是指發現問題與搜集資料,以及前人的經驗中獲取知 識和啟發;醞釀期指的是個體透過反覆思考,並對問題做試探性的回應;豁朗期 則是指個體對於自己所思考的問題豁然開朗,表現出「頓悟」的感覺;驗證期指 個體對初步的新想法進行驗證,除將其邏輯化外,更賦予其實用的形式(郭有遹,

1991)。

6

(3)產品(product)

探討以產出產品、想法或行為來判斷創造力的依據。Amabile (1988)認為創 造力是一種產生具有新穎且有用的產品與想法。Amabile (1996)與 Zhou & Shalley (2003)將創造力定義為發展關於產品、常規、服務、流程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必 須是新穎且對組織有用的想法。Sternberg & Lubart (1995)以產品(product)取向來 看,認為創意產品必須具有新奇(novel)和適當性(appropriate),所謂新奇是指原 創、能引起驚奇的事物或點子;適當性則是指創意作品的有用性。Amabile (1987) 強調創造性產品除了具有「新奇」外,它還必須具有價值、正確、有用或適當性 等特性。

(4)環境(place)

探討在創造的過程中,外在環境是否影響個體創造力的表現。Amabile (1996) 認為一個具有鼓勵和支持的環境有助於創新行為和創意表現。Oldham (1996)與 Mellou (2011)認為創造力的展現需要來自環境的刺激,才能激發創造力的產生。

此外,Sternberg & Lubert (1995)亦主張一個良好的環境支持對個體的創造力發展 是有助益的。

二、創造力理論基礎

早期研究方向比較重視「個人」的因素,較少注意到社會環境對創造力的影 響,自從 Amabile (1983)就極力提倡發展「創造力社會心理學」,並將相關理論 知識應用至現實並開始實證性的研究,讓許多學者了解並接受環境因素對創造力 有影響,之後許多學者陸續探討環境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許多研究創造力的學 者有 Amabile、Csikszentmihalyi、Gardner、Sternberg & Lubert 及葉玉珠等人,他 們的架構觀點不同,但討論的重點都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影響。

(一)Amabile 創造力成份理論

Amabile (1983)以產品角度提出「創造力成份理論」,他認為創造力是個體透 過認知能力、人格、動機及社會環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產物。Amabile (1996) 補 充 及 修 正 原先 的 模式 , 創 造 力 的展 現 必須 包 含 三 個 成份 : 領域 相 關 技 能 (domain-relevant skills)、創造力相關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與工作動機(task motivation)。這三個成份會不斷交互作用影響,交集越多,個體則越有更多創造 力表現,說明如下(如圖 2-1):

7

圖 2-1 創造力成份模式

資料來源:Amabile (1983)

(1)領域相關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與領域相關的知識、技術技能及特 殊天份。取決於先天上的認知能力、知覺及原動能力與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

(2)創造力相關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遇到問題時懂得變通,用不同 的角度與創新的思維看待事情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認知風格與工作風格。取 決於教育訓練、創意產生的經驗、人格特質等,可透過日後的學習增進(Amabile, 1996)。

(3)工作動機(task motivation):主要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個體從事工作 時,基於個體本身的內、外在動力,使個體完成或投入工作歷程(Amabile, 1996)。

內在動機指個體藉由對工作感到好奇、有趣或挑戰性,對工作產生興趣與投入的 動力(Amabile, 1996)。外在動機指個體為追求工作本身以外的價值,例如獎金、

他人認同、肯定、讚賞,使個體完成工作歷程(Amabile et al., 1994)。

在此成份模式中能得知,個體須具備該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來運用,

再來,遇到問題時要如何變通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工作動機影響個體有無 興趣、願不願意做、想不想做,或是有何種外在動力驅使他做的主要因子了。

(二) Amabile 創造力的成份架構

Amabile 整合先前提出的創造力成份理論,提出「創造力的成份架構」

(componential framework of creativity)來描述這些創造力成份如何影響不同步驟 的創造歷程。他認為創造力的歷程包括五種步驟(如圖 2-2):問題或任務確認、

步驟準備、反應產生步驟、反應確認與溝通及創意結果(引自涂君暐,2005 )。

8

圖 2-2 Amabile 創造力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Amabile (1996)

「階段 1:問題或任務確認」,主要受「工作動機」的影響,當個體若有較 高的內在興趣時,則此內在動機較易啟動隨後的創造歷程。在這種情況下,個體 能較對自己提出問題,反之,若個體的內在興趣較弱時,則較須依賴他人來呈現 問題。

「階段 2:準備步驟」,此階段受「領域相關技能」的影響;此時,個人會 建立或是再活化儲存與此問題有關的資訊及反應程序。若相關技能很豐富,則花 較少時間便可立即探索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反之,若領域相關的技能較弱時,

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學習準備。

「階段 3:反應產生」,個人產生反應的可能性是經由蒐尋記憶及現有環境 特性,特別是經由認知途徑來產生解答或反應。在此階段,「創造力相關技能」

及「工作動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階段 4:反應確認與溝通」,透過「領域相關技能」的分析及評估標準,

檢驗創意反應的正確性及適當性。因此,這是一個決定產品或反應是否有效、正 確或有價值的階段。

「階段 5:創意結果」,行動的結果若是順利達到目標或是完全失敗,則歷 程將會終止;若結果對預期目標有一些進展,則會回到前面其他 1、2、3 或 4 階段,並不僅限於回到階段 1,即重新啟動創造歷程不一定從第一階段開始。

9

(三)Sternberg 與 Lubert 創造力投資理論

Sternberg 與 Lubert (1995)提出「創造力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認為個體必須「買低賣高」(buy low and sell high)以成就創造力,意 思是個體應該創造或追尋新的想法,試圖說服別人認同,便增加產品在市場上的 價值。Sternberg 與 Lubert 主張創造力的表現有六種不同卻互有關聯的資源所匯 集,分別為智慧(intellectual abilities)、知識(knowledge)、思考風格(thinkingstyle)、

人格特質(personality)、動機(motivation)及環境(environment),說明如下:

(1)智慧(intellectual abilities):智慧在創造力有三種功能,以新方法看待問題 的綜合能力(synthetic ability);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分析能力(analytic ability);將自己的想法說服別人認為有價值的實際脈絡能力(practical-contextual ability)。Sternberg 認為三種能力必須同時並存才能產生創造力。

(2)知識(knowledge):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知識兩種,正式指某領域上的知識, locally)( Sternberg & Lubert, 1996)。

(4)人格特質(personality):如願意克服障礙、願意忍受曖昧情境、願意冒險、

10

校教育、組織環境及社會文化體系則為影響創造力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基於此 定義,葉玉珠提出「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The ecological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他以一個成熟的個體之創造力發展的觀點。而「生態系 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是 Bronfenbrenner (1979)所提出,用以解釋人 類發展的理論,葉玉珠將 Bronfenbrenner 提出理論的系統名稱的意義重新詮釋(如 圖 2-4):

(1)小系統(Microsystem):個體與生俱來及學習而得的特質,如知識、經驗、

智能、意向、技巧/策略等,是產生創造性產品的必要條件。

(2)中系統(Mesossystem):個體成長的家庭和學校環境(包括正式與非正式學 校教育),會與小系統互動,並影響小系統中個人特質的發展。

(3)外系統(Exosystem):與個體工作有關的組織環境(包含個體所處的組織環 境與專業領域的社會組織中的人、事、物),會與小系統產生互動、進而影響創 造性產品產出。

(4)大系統(Macrosystem):個體所在社會文化、習俗、社會價值觀、社會期 望等,此系統除了會影響前面敘述的三個子系統發展外,更會影響創造性產品的 評價。

圖 2-4 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

資料來源:葉玉珠(2000)

11

綜合上述眾多理論可得知,學者們提出的理論都與「個體」和「環境」脫不 了關係,個人創造力並不完全是個人的人格特質、專業知識技能或是與生俱來的 天賦,還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才能激發出獨特、新穎的想法或行為的創造力。

三、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Seelig (2012)提出「創新引擎」(Innovation Engine)六大影響創造力的內外因 素,她說:「與世界互動需要每天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我們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獨 一無二的,不是機器人的答案,我們的大腦是創造力機器。」她認為人人都是天 生的發明家,創造力可以經由學習而提升,創造性思考則是透過有系統地學習工 具來激發創意,啟動創新引擎的一個過程。意旨我們都是天生的創造力,我們只 需要打開自己的創新引擎,而解決問題不是只有一個答案,而是可以很多個。

內部因素為知識(Knowledge)、想像力(Imagination)、態度(Attitude);外部因 素為資源(Resources)、環境(Habitat)、文化(Culture),說明如下(如圖 2-6) (引自《經 理人》,2012):

 內部要素:

(1)知識:個體對某個特殊主題了解愈多,就愈需要掌握更多原始資料。

(2)想像力:如果沒有想像力,就不可能產生新的創意。

(3)態度:如果抱持的心態是不相信自己可以想出突破性的構想,那麼創新

(3)態度:如果抱持的心態是不相信自己可以想出突破性的構想,那麼創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