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設

第二節 品味

品味的定義在 1989 年由 Bryant 提出,Bryant (1989)研究人們知覺到事件時,

在感知上,所採取的控制行動有四種,與負向結果相關的有逃避(Avoid)、適應 (Coping);與正向結果相關的是獲得(Obtain)與品味(Savour,其後命為 Savoring)。

而在面對正向事件時,首要行動是「獲得」,次要行動則是「品味」。品味源自於 四種信念(Bryant, 1989):(1)可以增強或延長享受正向事件,認知或行為上的策 略;(2)當下可以促進愉悅的感受,一種預期未來正向結果的能力;(3)為加強當 下的幸福感(Well-Being),某人回想過去正向事件的行為能力;(4)即便某人不能 獨自地做,朋友與親戚可以幫助某人享受正向事件。Bryant (1989) 將品味定義 為:引發、讚賞與增進正向經驗的歷程(邱辳溱,2007 譯)。

Bryant & Veroff (2007)運用三種相互關聯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定義品味,分別 為:(1)品味經驗(Savoring Experiences):這是最廣泛的層次,代表一個人的感 知能力,透過留意、注意和欣賞一項正向刺激物,所產生的行為與情緒的反應;

(2)品味歷程(Savoring Processes):一個連續的心理運作過程,經過時間的累積 轉 換 成正 向情 緒, 讓 個人 能夠 進 一 步沉浸 ; (3)品味回應或 策略 ( Savoring Responses or Strategies):是個微觀的層次,個人受正向事件的影響所產生特殊且 具體的想法或行為(王瑞陽,2008 譯)。

因此,品味可以詮釋為:(1)是「適應」(coping)的正向相對物:相對於「適 應」代表的是個體處理負向經驗的能力:「品味」則是代表個體享受正向經驗的 能力。指個體參與、欣賞、並增進生活中正向經驗的能力;(2)是引發、讚賞、

與增進正向經驗的歷程:「品味」指的是享受的歷程而不是享受的產出;具備正 向情感的動態、互動、轉換特質。因此,品味一詞生動地捕獲「享受的積極主動 過程」與「個體與環境進行中的相互影響」之意涵。(3)是對於任何經驗的欣賞 性享受:品味乃指對於任何經驗的欣賞性享受(Bryant & Veroff, 2006; 王瑞陽,

2008 譯)。

品味的概念也包括了正向體驗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藉由過去、現 在、未來所有參與過的正向經驗,能夠產生、維持或增強對正面的影響(Bryant, 1989, 2003; Bryant,Ericksen & DeHoek, 2008; Bryant & Veroff, 2007)。簡言之,

品味是一種享受當下經驗的概念(Bryant, 2004; Bryant & Veroff, 2007)。依上述所 敘,本研究認為品味為個人回想記憶裡的正向經驗並享受,以及加強當下的滿足 感與幸福感的能力。

16

二、正向心理學

品味是源自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正向心理學在中國大陸譯為正 面心理學,在香港譯為積極心理學。而正向心理學的「正向」即謂正面的、積極 的、明確的、肯定的、有意義的,含有激勵向上、向善的意謂(郭淑珍,2010)。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是由 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 兩 位學者在 2000 年發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而正向心理學正是 Seligman 在 1998 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積極推動的議題(陳嘉慧,2013)。Seligma 提倡以正 向的主觀經驗、正向的個人特質和正向組織,來改善生活品質和預防病症的科 學—正向心理學。Seligman 希望透過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 中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重塑自己的過去、從正向的角度對未來投注希望(洪蘭 譯,2009;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Seligman et al., 2005; 陳嘉慧,

2013)。

三、正向心理學的內涵

Seligman 將正向心理學分三種主題,分為正向情緒、正向特質、正向組織 (Seligman, 2002;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並且在後續的研究中將正向 心理學定義為一門關於正向經驗、正向個人特質以及能促進這兩者發展之正向組 織的科學研究(Duckworth et al., 2005)。

(1)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

正向經驗包括個人的思維與情緒,王沂釗(2005)依時間性來劃分,對過去事 件有好感而產生的正向情緒為滿意、滿足、幸福;因現在的經驗或事件而引發的 正向情緒為快樂、忘我、流暢與快感;對於未來期待而產生的正向情緒是樂觀、

希望(王沂釗,2005; 黃俊傑,2008)。

(2)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s)

特質指的是較為穩定持久的狀態,而正向心理學的理念是這些特質可以是先 天 的 , 也 可 以 是 後 天 學 習 而 來 的 。 此 處 的 特 質 是 指 一 般 稱 為 個 人 的 能 力 (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若能充份發揮,則能擁有正向經驗及 情緒(Mitchell,Stanimirovic,Klein & Vella-Brodrick, 2009; Wood,Linley,Maltby,

Kashdan,& Hurling, 2010; 陳嘉慧,2013)。

17

Peterson & Seligman 在 2004 年出版『特徵長處與美德分類手冊』共分六種 美德及二十四種長處,長處與美德即是正向人格特質,整理如下(表 2-2):

表 2-2 六種美德與二十四種長處的分類

六種美德 二十四種長處

智慧與知識 創造力、好奇心、敞開的心智、愛好學習、見解 勇氣 真實、勇敢、堅持、熱忱

人道 仁慈、愛、社會智能

正義 公平、領導能力、團隊精神 修養 寬恕、謙恭、審慎、自我調節

心靈超越 美與優點欣賞、感激、希望、幽默、虔誠

資料來源:曾文志(2006a)

(3)正向組織(positive institute)

正向組織強調的是「某個環境」,此環境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個性發展,而 促使人的「正向情緒」、「長處」、「美德」等建立與培養。正向心理學探討的組織 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等這些有利於締造和適切的環境,培 養功能健全的個人(王沂釗,2005; 郭淑珍,2010; 黃俊傑,2008)。其目的是希 望不只提升個人的幸福、快樂,更希望藉由個人拓展到組織,甚至整個社會(陳 嘉慧,2013)。

Seligman 將正向心理學的主題剖析成三個領域,也就表示正向心理學朝向 下列三個目標邁進(洪蘭 譯,2009; 陳嘉慧,2013):

(1)愉悅的生活(pleasant life):

此目標關心的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正向情緒,而只要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 種的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滿足、幸福等,就是愉悅的人生。

(2)美好/投入的生活(good /engaged life):

除了追求的愉悅生活外,若我們能夠將美德和長處應用在生活中,例如人際 關係、工作、子女教養等方面,我們便可以達到美好的生活。但因為這些概念與 一些奢侈的物質生活所造成的混淆以及長處及天賦的靈活運動,產生更多的心 流、全神貫注,此時稱為投入的生活。

(3)有意義的生活(meaningful life):

在愉悅和投入的生活之後,我們可以追尋有意義的生活。這要歸屬到正向組 織及為其服務。若能運用個人獨特的長處與美德,達成比個人更大的目標,一個 被引領為正向組織服務的生活便會更有意義。

在正向心理學的內涵中,有正向情緒、正向特質、正向組織這三大主題。本 研究認為正向組織能影響個人的正向情緒及正向特質,促進個體的發展,也能增 加抗壓性、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正向特質與正向情緒的個體能影響組織成員,能

18

Daniel B.Hurley

& Paul Kwon 2012

19

Croft, Dunn &

Quoidbach 2014

研究者向參與者提供了不良事件清單(例如離婚,親人 Ribeiro & Pereira

2015

研究品味策略對關係質量和二元調節的預測價值;而品 味反應是否適度地調節了夫妻之間的積極事件與關係 結果之間的關係。適度分析強調,行為表達,計算祝福,

記憶構建策略影響正面事件對幾個關係結果的影響。

Castanheira &

Story 2016

20

本研究透過整理近五年國內、外對品味相關的實證研究,發現品味能力對創 新行為、創造力、脈絡績效、正向情感等均有影響,擁有品味的人遇到積極事件 發生,品味當前的情緒增強許多,對於個人的思考與行為都能有所影響。本研究 也發現到,以往只出現在藝術、風格、美食上的”品味”,放入組織或個人進行研 究也是有意義的,這與以往我們所知道的”品味”有所不同,在學術研究裡能再添 一筆新發現是相當具有研究性質的。

21

第三節 心理契約滿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