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分別為:第一節、遊戲與科學遊戲;

第二節、創造性問題解決。

第一節  遊戲與科學遊戲

一、遊戲的定義與特性

古代中外哲學家、教育家已注意到遊戲的重要地位,如《禮記‧學記》

中寫道:「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即學習時就努力進修,休息時就盡 情遊樂,將遊戲視為學習之餘放鬆、休息的方式。明代學者王守仁在《傳 習錄‧訓蒙大意》裡道:「大抵兒童之情,樂嬉由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 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指明遊戲是適應兒童天性、增 進兒童發展的活動。而 Froebel 為西方教育上第一位承認遊戲具教育價 值,且有系統的把遊戲活動列入教育歷程中的教育學者(湯志民,2002)。

儘管有許多學者專家注意到遊戲的重要性,但對 「遊戲」 的定義眾說紛云。

遊戲是出於內在動機所表現出來的自發行為。如 Frobel(1826)認為 遊戲是幼兒內在性自我活動的表現,代表內在需欲與衝動(引自林玉体, 

2003)。路賓等人(Rubin, Fein,& Vandenberg, 1983)認為遊戲是一種轉借 行為,無固定模式,是出於內在動機,是一種自由選擇,是具有正面影響 的活動(引自蔡淑苓,2004)。Sutton­Smith(1979)認為遊戲是一種自願參 加、無目標導向的活動。Fromberg(1987)認為遊戲是自願性或內在動機的  (Voluntary  and  intrinsically  motivated),無論動機是好奇的控制的合併或其 他。梁培勇(1995)認為遊戲是非強迫性的、自發的。何長珠(1998)認 為遊戲是一種自發的、有趣的玩耍過程。

另外,遊戲能讓幼兒學習適應社會,為生活做準備。如 Erikson(1950)  認為遊戲是身體和自己同時發展的社會化過程,是想像和實際的中介變 項。Piajet(1962)認為遊戲的目的,在讓幼兒認識真實的世界(引自蔡淑苓,

2004)。Bruce(1991)認為遊戲是生活的準備。何長珠(1998)認為遊戲不 只打發時間、發洩精力或促進生理動作之協調而已,它同時還具有學習社 會性、發表感受及引發互動的特質。

此外,遊戲是歡樂、有趣的。如  Fromberg(1987)認為遊戲是愉快的  (Pleasurable),甚至當兒童認真的投入於活動時。Garvey(1991)認為遊戲是 有趣的。郭靜晃(1992)認為遊戲本質上是歡笑的、愉悅的,是一種樂趣。

而遊戲重點在活動,重過程而不是結果,且需要參與者積極參與 (蔡淑苓, 

2004;Garvey,1991)。 另外,遊戲是規則支配的(Rule­governed),無論是 隠或顯的表示(蔡淑苓,2004;Fromberg,1987)。 

Wood  和 Attfield(2005)  綜合 Pellegrini(1991)  和  Saracho(1991)的看 法對遊戲定義如下:

(一)遊戲是個人動機滿足於活動中,而不受基本需求驅使和社會需要的 管轄。

(二)參與過程重於結果。目標是自我強制的(self­imposed),而參與者 的行為是自發的。

(三)遊戲發生在熟悉的事物或不熟悉的探索事物之後。兒童在玩活動和 他們自己控制活動上給予意義。

(四)遊戲活動可非文字的。

(五)遊戲是自由的非外在強加規則,而規則可由參與者修改。

(六)遊戲需要參與者積極參與。

所以綜合各家的意見,本研究歸納出對「遊戲」的定義如下:(一)

遊戲出於內在動機所表現出來的自發行為。(二)遊戲能讓幼兒學習適應 社會,為生活做準備。(三)遊戲重點在活動,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四)

遊戲需要積極參與。(五)遊戲是歡樂、有趣的。(六)遊戲是規則支配 的,非外在強加規則,而規則可由參與者修改。

陳淑敏(2005)另外指出  Avedon  和  Sutton­Smith(1971)針對遊戲

10 

(Play)與規則遊戲(game)加以比較,他們指出這兩者差異在於:

(一)遊戲沒有固定的玩法,也沒有一定的結果;規則遊戲則有固定 的玩法和可以預期的結果,因此可以重複地玩。

(二)規則遊戲中遊戲雙方通常是處於敵對與對立的狀態,而規則遊 戲本身對遊戲者也是一種挑戰,遊戲中則不一定是如此。

由上述研究可知遊戲(play),無固定玩法、不一定有結果對遊戲者 來說不一定有挑戰性;而規則遊戲(game)較傾向互相競賽,可預期結果並 可以重複玩,讓遊戲者有挑戰性。

二、科學遊戲

而本研究將創造性問題解決 CPS 融入科學遊戲課程設計中,是具有科 學原理的特徵並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分組競賽的科學遊戲活動。

李秉彝(1972)認為科學遊戲,是一種利用科學原理,有教育意義而 具有好玩,神奇的趣味,且能訓練科學思想,態度、啟發創造發明的活動。

許義宗(1981)認為科學遊戲是「依物質的性質及法則,使之對科學關心,

數字產生興趣的遊戲」;藉由玩弄有形物,而變化出新的有形物,即為科 學遊戲。牟中原(1999)在「動手玩科學」一書的推薦序中指出科學遊戲 是科學活動與遊戲的結合,寓教於樂,將趣味找回來,同學可以從遊戲中 體會科學原理。許良榮 (2004) 科學遊戲蘊含科學原理或科學概念的活動,

且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參與的兒童會認為「好玩」,有高度意願參與。

陳忠照(2003)認為科學遊戲具有四項特質:

1. 趣味性:玩得快樂、自在,充滿喜悅的。

2. 規律性:有遊戲規則。

3. 創造性:在歡樂的科學遊戲中,有更新的看法、更有意義的創意方向 湧現。

4. 分享性:在團體互動中,與人同樂,分享過程與結果。

郭騰元(2000)強調科學遊戲「好玩」的特性,並提出設計科學遊戲 應掌握以下原則:

1.能讓小朋友喜歡與驚訝。

2.能用簡單的科學原理解釋。

3.製作的方法簡單。

4.所用的材料很容易從家裡、超市、文具店或五金行中取得。

5.容易改變或改進。

縱觀以上學者專家對於科學遊戲的定義,雖不盡相同,但科學遊戲具 有生活化、趣味性、好玩,引起學習動機,讓學習者能動手操作、參與、

分享、玩出新花樣的成分。研究者綜合學者專家對科學遊戲的觀點,考量 九年一貫課程及自然與生活科技分段能力指標,將本研究設計課程教材的

「科學遊戲」界定如下:

(一)科學遊戲需包含科學原理,本研究主要以「光」的科學原理為科學 遊戲教學設計的核心。

(二)科學遊戲的設計需包含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程序。

(三)科學遊戲素材需具備安全性,且容易從生活周遭中取得。

(四)科學遊戲能讓學生有主動操弄的興趣。

三、科學遊戲教學

國 外 學 者 Lustick (2001) 認 為 科 學 遊 戲 的 教 學 必 須 符 合 簡 單 化

(simplicity)、可參與(participation)、有目標(goals)、懸疑、不確 定性(suspense)等四個簡單原則。

李秉彝(1972)提出進行科學遊戲教學時,需注意若干指導方法:教 師在指導科學遊戲時,應先說明遊戲的名稱、方法、不必說明原理,等兒 童做完遊戲後,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發表,然後教師再行補充整理;應 注意在遊戲前應先準備所需的用具;遊戲進行時,應先採「靜」或「思考」

12 

的遊戲,再進行「動」的遊戲為宜;遊戲結束後,應指導兒童收藏用具,

養成物歸原處整齊清潔的習慣;老師的示範及解答問題時,要簡單明瞭;

遊戲時應訓練兒童有條不紊動兒不亂的習慣;注意兒童安全教育的實施。

許良榮(2008)認為科學遊戲融入教學需要經過教學者的過濾與組 織,避免只是單純的引起學生的興趣,而缺乏學習的內涵。必須把握的重 要原則之一是必須讓學生有「動腦筋」機會,亦即掌握主動探究或解決問 題的原則。

陳忠照 (2003) 指出有意義的科學教學活動,整個流程應側重在操作、

思考、解題、創造,以及尊重等知能與態度的養成,並歸納出七項科學教 學的特色:

1.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扮演觀察者、輔導者,

或催化者的輔助配角。

2.活動為導向─整個教學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軸,從探索發現中,培 養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目標為基準─以單元目標、能力指標為教學活動之依歸。

4.教材生活化─從生活面、鄉土面做為取材的起點,使教材內容和生 活環節相互呼應。

5.教具環境化─教具宜易取易得,盡量利用環境器物,並具環保的教 育意義。

6.教法趣味化─教學固需教材「有料」,也需教法「有味」。營造快樂 情境,採用生動教法,激發學習的動機與志趣。

7.教學個別化─智慧有多元,智商有高低。個別化教學,就是因材施 教,適性發展,把每個孩子都「帶」起來。

綜合以上各專家學者的觀點,本研究擬以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的活動為導向,並配合自然與生活科技分段能力指標,設計符合教學目標 及學生先備知識以銜接新知識的科學原理,融入科學遊戲活動教學。此

外,教師也應扮演催化者、觀察者、諮詢者、輔導者,營造良好的學習氣

14 

研究者 年代 對象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16 

琳,2008;張東瑋,2007;陳純清,2007;林瓊音,2006;許順欽,2002;

楊忠樵,2001) 。

2. 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有助於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提升科學學習成就(陳純 清,2007;徐麗雪,2007;2002;王錦銘,2004;江淑瑩,2006;林義 修,2005)。而楊忠樵(2001)也指出科學遊戲對中低程度兒童在概念 的了解和記憶有明顯的助益。

3. 多數天真想法可以修正為符合科學社群的想法,但學童在科學遊戲中建 構概念是有差別的,有些科學遊戲能協助學童保留概念影像,有些則無 法形成好的概念保留(李靜慧,2007)。

4. 學生對科學態度呈現正向影響(徐麗雪,2007;楊蕎安,2006;林義修,

2005;張淑慧,2003;徐麗雪,2002)。

5. 科學遊戲能提升各類型學童的學習動機,分數增加最多的學童類型順序 為選擇性、逃避、外在、內在型學習動機兒童(洪正龍,2007)。

6. 科學遊戲有助於過動症學童在注意力方面的培養(陳俐淇,2006)。 7. 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科學過程技能(張東瑋,2007;陳

純清,2007;陳惠芬,1999;徐麗雪,2007;張淑慧,2003;王錦銘,

2004;江淑瑩,2006;徐麗雪,2002)。

8. 科學遊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蔡宗信,2007;許 順欽,2002;許芳雪,2004;楊訪屏,2004;蘇秀玲,2004)。

9. 實施科學遊戲教學,能促進教師在課程設計、科學專業知識、教學知能、

研究能力、教學策略應用、及教師角色扮演上的專業成長(黃玉斯,

2009;洪美嬌,2008;趙育琳,2008;蔡宗信,2007;黃冠毓,2007;

2009;洪美嬌,2008;趙育琳,2008;蔡宗信,2007;黃冠毓,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