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都市的變遷 …

第四節 動態美學

早期繪畫多半是對於自然景色或是人物肖像來做詮釋,而在二十世紀初期

的歐洲現代美術,受到立體主義與野獸派的影響,呈現出求新求異的變化。

當時的義大利,風氣較為保守。詩人馬利內蒂(F. T. Marinetti)把現代主義的思 潮帶入義大利, 首先對義大利傳統的文化藝術進行了批判。

20 非池中藝術網 義大利的未來主義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8(11/27 預覽)

21 張秉真,黃晉凱著 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頁 8。

31

未來主義畫家歌頌工業與機械的動能,認為應把萬物的運動論運用到畫 中,表現出萬物的動態感。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常能看到物體的形象被分 解成塊面與線條;作品中採用重疊與重複的手法,表現出不安定的律動感,

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

義大利藝術家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 1871-1958)的作品《抽象速度》

(圖 2-4-1) 透過圖解的方式,表現車輪飛馳而過的狀態,而非物體的圖像,並藉 由重複的圓弧傳達聲波效果,放射的直線有如閃爍的車燈。

2-4-1 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71-1958),〈抽象速度〉,1913,油彩畫布,50.5 x 65.6cm

將眼睛所看的視覺效果將其解構,透過線條及象徵性的幾何形表現於畫面 中的手法,筆者的創作中也有類似的經驗,因高速移動下拍攝到的模糊畫面,

而在這模糊畫面中有銳利的燈光線條以及指示線等等,筆者也將其解構呈現在 畫面較具抽象的部分。

32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 ~ 1968﹞,〈下樓梯的女人〉(圖 2-4-2),在畫 面中將連續動作的殘影表現其中,將人體解構為塊狀,幾何圖形,黑色線條穿 插其中,畫面有這明確的律動感,人物的描寫已不在是藝術家所追求的重點,

而是在追求一種以靜態來記錄動態的畫面。

圖 2-4-2 杜象(Marcel Duchamp),〈下樓梯的女人〉,1912,oil on canvas,17.5 x 89 cm ,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夏陽(1939-),因在美國時期,當時盛行著照相寫實主義,自稱洋文不好的 夏陽,一直以來接收藝術潮流的方式,不是從書報的文章理論取得,而是透過 雙眼敏銳的觀察,他認為「藝術家可以沒有知識,但一定要有感覺。」22

22 Artouch 漂泊的東方異鄉人,夏陽 一場未曾歇步的藝術征途 文 | 楊椀茹 https://artouch.com/exhibition/content-132.html (3/1 預覽)

33

透過自創的八分之一快門拍攝街上的人物,捕捉到如殘像的形體與毛毛人 的飄移不定達到一種呼應與延續,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追隨西方的表現形式(圖 2-4-3)。

圖 2-4-3 夏陽〈室內〉,壓克力顏料、水彩、畫布,130 x 130 cm,1966。

這種人物與環境不甚相容的感覺,觸及了歸屬和認同層面,反映出夏陽作 為一個異鄉人,在物質條件的匱乏,文化、語言的隔閡等種種侷促之下,對於 人何以存在的關懷與悲憫,冷峻的畫面中湧動著不安與騷動。而在創作形式 上,夏陽自我分析:「我繼承線的傳統、文脈,在中國傳統講求『似與不似之 間』的境界,把『似』更破壞了些,線條解放出來,也就顯得更加自由。」23 筆者的創作也具有動態的元素,呈現方式也有共同之處,如殘影的表現形 態,在畫面中也是將描繪的對象物體解構以及重組,畫面中的線條變化以及筆 觸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都在筆者一系列的創作裡可以清楚看到。

像是筆者 2019 年的作品《浮動》(圖 2-4-4),呈現了在騎乘機車時所拍攝到 的建築殘影,當我們在高速移動下所感受的畫面,路面的指引線是如此清晰、

23 同註 17

34

銳利,但周遭的事物卻是模糊的,而對於建築物的畫面也是局部的清晰,而筆 者在色彩上的選擇也因當時一些生活因素的影響有了轉變,筆者的創作與未來 主義所強調的動態描寫差別在於未來主義藝術家們描繪的是本身就具有動能的 對象物,而筆者的創作則是搭乘動力裝置去描繪,能看到物體的形象被分解成 塊面與線條,作品中採用重疊與重複的手法,而筆者所描繪的畫面則是搭乘 具有動能的交通工具,由內而外去描繪因筆者自身移動而產生變化的都市樣 貌以己身體經驗反應,所以筆者並非在歌頌這些工業化下的發明,只是因為 這些運輸工具帶給筆者一種新的觀看生活環境的角度以及刺激。

圖 2-4-4 鄭至軒 ,〈浮動〉,2019,水彩、紙、碳酸鈣,55 x 70 cm

35

而在這樣的一個行駛過程中,我們所看到以及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們只 是因為動力裝置的發明還有城市的規劃而行駛穿梭於這一個空間嗎。

當都市空間的功能變成了純粹用來移動的時候,都市空間本身也就失 去了吸引力,駕駛員只想穿過這塊空間,而不想注意這塊空間。24

移動中的身體所處的狀態也加大了身體與空間的隔離,行駛中必須不斷 留意前方與後照鏡,相較與以前駕駛獸力的情況,注意的都是一些較繁瑣的 事情,例如前方及後方還有兩側的車況,不會去在意周遭事物的變化。

事實上,道路變得越來越直、越來越畫一,旅行者就越來越不會在一街 道旁的行人與建築,因為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移動,在這個越來越簡單的環境 中只需要做一些細微的身體動作就行了。25

筆者用攝影捕捉的畫面來記錄這個空間,以及實際走訪街道像弄,目的 就在於真實感受這個空間,並非單純由大眾媒體來感覺這個世界,在傳播媒 體的世界裡是沒有感知的,因此必須讓身體實際參與這個空間裡頭,而不是 盲目的被動地前進,在藉由這些身體上的經驗轉化到畫面上,進一步去傳達 筆者的理念。

24 理查德 桑內特 著,肉體與石頭 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黃煜文 譯,上海世紀出版社集 團,2006,頁 4。

25 同上註

36

(Albrect Durer 1471-1528)的水彩作品並將水彩畫成為新興畫種,杜勒除了留下 許多木刻版畫、 銅版畫、油畫外,還畫了許多動物、植物與風景的水彩寫生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