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都市的變遷 …

第二節 廢墟的想像

2012

16

吉爾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圖 2-2-2)所描述

圖 2-2-1 佛里德里西(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 ~ 1840),〈橡樹下的寺院〉,1809,油畫畫布,

110 cm x 171cm,國家畫廊,柏林

圖 2-2-2 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林迪斯法恩修道院〉,1797,石墨、水彩 41cm x 28.7cm

17

「廢墟的美麗」作者陳宛茜提到:「班雅明的『廢墟的寓言』認為,不斷興 建、毀壞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特質;而唯有在充滿碎片的廢墟中,城市人才能認 清眼前世界的轉瞬即逝。廢墟的存在,不僅召喚人們對 於逝去文明的想像,也 提醒對未來文明的沉澱與思考。」,「廢墟」是一個矛盾的產物,他是骯髒的、

破碎的、不易親近的場域,甚至有人用「應該被丟棄的垃圾」來形容他的存 在,但,「他」的存在見證了歷史、見證了某種生活型態的存在和逝去,「他」

正以某種形式敘述著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正因為不斷的興建各式大樓,土地 的負荷已達到飽和,所以許多的舊屋不斷被淘汰,也有需多新建的大樓被當作 蚊子館,這一切都因政治規劃上對於「進步」、「發展」的淺薄認知,導致對於 地方建設或是給予美好未來生活的想像,過於表面的思考而迅速開發土地,導 致眾多「現代廢墟」的形成。10

這樣的社會議題也引發了一些藝術家的共鳴,姚瑞中(1969-),1991 – 2011 廢墟迷走系列作品(圖 2-2-3)

10 王聖閎,《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2092。(2019/11/2 預覽)

18

圖 2-2-3 姚瑞中,〈遠離家園 三芝飛碟屋攝影類 〉,1992, 黑白紙基相紙熱裱於鋁板

藉由一系列黑白的攝影作品以及出版相關書籍,來探討質疑在計畫性經濟 與開發主義所編織的虛妄幻夢裡,一塊全因人為因素而造就的無人之地,一座 名符其實的海市蜃樓。

這樣的空間在社會上扮演著多重面向的腳色,一般市民會認為這是一個空 間充滿詭譎的地方,但它卻是低下階級可以喘口氣或是短暫躲避現實世界的空 間,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空間可以有著無限想像,這樣的空間對筆者來說並不是 詭異的空間,而是另一階段的起始點,走到盡頭後終將死而復燃,像是筆者在 2017 年的作品(圖 2-2-4)以軍艦島(圖 2-2-5)的樣子為雛形而創作的作品。

圖 2-2-4 鄭至軒 〈孤船〉,2017,水彩、紙、碳酸鈣,76 x 102 cm,私人收藏

19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1&serial=107。(2019/10/31 預覽)。

20

台灣水彩畫家謝明錩 (1955) 的作品(圖 2-2-6)擅長以細膩精準的寫實技巧,

描繪幽深迂迴的長巷,風霜雪月的門牆、剝落褪色的春聯、燦爛斑駁的光影。許 多蘊含著歷史感情的題材,在他的筆下訴說著人生的悲愴和憂戚,綻史感情的 題材,也隱藏著古老大地的美與愛,透過作品中的歲月刻痕題材,我們看到生 命時光的內涵 。

謝老師認為畫水彩就像在寫日記,每天去尋找與生活歷程產生共振的景 物,然後透過水彩把它重新呈現出來,是人生一大樂事。「我希望將來能以更豪 放的手法、更瀟灑的技術表現更有深度、更有內涵的時空痕跡。」這是他對自 己的期許。

圖 2-2-6 謝明錩 〈記憶深處〉,2015, 水彩, 51x76cm

在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裡,殘破磚瓦中卻看到無限生機,青苔滋蔓象

徵著大自然的生命力,將時間凝結於某個時空,重回城市的溫度,繁華是城市 的一個表象,歷史為城市的靈魂,廢墟為記憶的載體,這也是藝術家們以及筆 者為何想以廢墟作為創作主題的原因。這一系列的廢墟創作,對於觀看我們生 活的都市樣貌也有了許多不同的角度,心境上的轉變,沒有人群的場景,卻充 滿人為活動後所留下的結果,一個城市若沒有人為活動進而產生連結,也只是 個空殼,不足以構成一個世代的都市樣貌,這也成為日後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 養分。

21

22

23

24

1882-1967),台灣藝術家陸先銘(1959-),林經哲(1987-)等人也都以城市作為創作 的出發點。

一、安東尼奧 羅培茲 加西亞

為西班牙的藝術家,以寫實風格為主,畫中常描繪都市全景(圖 2-3-1),雖 然是寫實風個的描繪,但不同於照相寫實臨摹於照片,畫家常親臨現場,立起 那巨大的畫布,便開始作畫(圖 2-3-2),更善用灰色調統整成這些複雜的色彩樣 貌,故畫面總有著一股寧靜且有溫度的沉穩氣質,於此筆者也受其影響,對於 都市描繪的景色處理下,保有筆觸的痕跡以及灰色調子的統整。

圖 2-3-1 安東尼奧·羅培茲〈馬德里托雷斯布蘭卡斯〉,1974,油彩、畫布 ,165.8 x244.9 cm

圖 2-3-2 羅培茲現場寫生照 網路資料

25

二、 理查德·埃斯特

美國藝術家,為照相寫實主義代表藝術家, 以 街 景 與 自 然 景 觀 為 他 主 要 的 創 作 來 源 , 作 品 呈 現 高 度 潔 淨 感 (圖 2-3-3), 藉 由 照 片 的 輔 助 , 極 其 細 膩 的 表 現 出 美 國 都 市 樣 貌 , 呈 現 的 景 色 都 是 人 工 的 自 然 景 物 , 看 似 及 其 真 實 又 存 在 著 一 絲 虛 假 。

圖 2-3-3 理查德·埃斯特斯,〈新宿〉, 1989,油彩、畫布,91.4 x 182.9 cm,

三、 愛德華.霍普

“Great art is the outward expression of an inner life in the artist.”

― Edward Hopper

“偉大的藝術,是藝術家內心生活的外在表現。” - 愛德華·霍普17

17 非池中藝術網 名家專欄 https://artemperor.tw/focus/2758?page=3 (2/20 預覽)

26

霍普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於世。無論我們在他的城市和 鄉村場景作品中,我們可以透過他繪畫前準備的許多不同類型草稿文件,見 識到他對於場面光影、人物或物件的位置,都是經過精細的計算而充滿了巧 思。

圖 2-3-4 愛德華•霍普,〈夜鶯〉,1942,油彩、畫布,84 x 152 cm,收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此幅畫作(圖 2-3-4)盡顯現代都會生活中人們的苦悶與孤單無助。畫面中燈 光與投射到街道上的陰影,異常產生出極為鬼魅的氛圍,室內上方的光源竟然 可以將餐館旁邊的行人走道照得如此明亮,違反現實主義繪畫精確描繪的傳統,

製造出他一貫宛如電影視覺般,奇妙又具有象徵及敘事性的感受。〈夜鷹〉這件 作品,被認為是「存在主義藝術的體現,捕捉了現代都市生活的異化和孤獨」。 在這樣違反現實主義繪畫精確描繪的傳統,造如電影般的場景,筆者因受 其影響,在畫面的安排上,以及畫面的分割,色彩上的運用,都是由筆者內化 後所表現出來的畫面。

27

四、 陸先銘

曾經有人形容現代發展的城市就像行駛中的車窗外觀,不停的在變更著景觀 容顏。藝術家陸先銘的繪畫創作就是紀錄下台灣城市發展的文明軌跡,他特別關 注台灣都會裡的路與橋的建設(圖 2-3-5),一脈如長虹般清灰色的快速道路與巨大 的陸橋設置,從此端到彼端,它們是城市間發展相連相繫的命脈,同時也是成長 軌跡的見證。18

圖 2-3-5 陸先銘 〈碧波〉,2011,複合媒材,97 x 130 cm

藝術家一直鎖定他生活的空間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不同時期的創作,

發揮著藝術的功能之一,記錄歷史,透過一系列的創作,去面對這個不容漠視的

18 現代城市容顏下的獨白—談陸先銘的創作世界 文 / 陶文岳

https://www.chinigallery.com/%E7%8F%BE%E4%BB%A3%E5%9F%8E%E5%B8%82%E

5%AE%B9%E9%A1%8F%E4%B8%8B%E7%9A%84%E7%8D%A8%E7%99%BD-%E8%AB%87%E9%99%B8%E5%85%88%E9%8A%98%E7%9A%84%E5%89%B5%E4%B D%9C%E4%B8%96%E7%95%8C/ (網路資料 3/31 預覽)

28

真實存在,使個人本身的情緒與社會發生真實的關係,表明自己本身的理念,讓 所有看過畫的人都感受到一次心靈的強烈震撼,在鋼筋混泥土的建構中,體會缺 失人性的冰冷,藝術家對於現代大樓的造型簡化也影響著筆者在創作中對於建築 造型的選擇。

在台灣也有許多水彩藝術家以現代都市景觀作為創作的題材內容,因為自身 生長背景經驗的不同,所以會站在不同角度去呈現不同樣貌的都市,水彩畫家林 經哲 2012 年的作品〈來往之間〉(圖 2-3-6) 所描繪的也是現代都市景色,原本看 似擁擠且壓迫感如此強大的都市的境,在他的作品中增添了在雨中化開的人造燈 光,使那原本冰冷的都市是如此的浪漫唯美,而燈光在雨中所渲染的現代都市雨 景,而這樣的景色描繪完全呈現了這個時代的台北都市樣貌,絢麗的燈光、潮濕 的氣候,而這華麗的燈光配色,大量的渲染技法形成了藝術家個人的強烈語彙。

圖 2-3-6 林經哲〈來往之間〉,2012,水彩、紙,150×105cm,私人收藏

29

筆者生活在 21 世紀,在這最繁華的城市,台北,周遭環境所帶來的刺激,

快速、吵雜、擁擠等,是筆者對於這座城市的感受,眾多交通工具以及工場所 排出來的廢氣,為這座城市蒙上一層灰色面紗,也因為這樣筆者在 2019 年的作 品(圖 2-3-7) 〈浮動城市〉在心態的轉變下,筆者去除了鮮豔的色彩,開始運用 了灰色調性的配色,藍色一直是筆者偏愛的顏色,藍色代表著智慧和冷靜,更 能代表工業文明進程中,天空中彌漫的那種灰中帶藍的基調。藉由這種色彩希 冀于觀眾在看畫作的時候,抽離自己的情感,真正地面對筆者的意圖。

強調了現代大樓的造型結構以及隱沒在下頭的老舊房屋,對於自己所生活的環 境去做一個當下的反應。

他不僅是一個時間與場地的紀錄,也是有關於色彩顏料使用的目的,最 重要的,還是關切到自然生命、生活的品質與人類價值,同時也遭遇到有關環 境與生態保護的特殊問題,這些都是和我們的環境有關,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 責任。19

圖 2-3-7 鄭至軒 〈浮動城市〉, 2019 ,水彩、紙、碳酸鈣, 70 x110cm

19 黃海雲著 ,《從浪漫到新浪漫》,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1,頁 119。

30

第四節 動態美學

早期繪畫多半是對於自然景色或是人物肖像來做詮釋,而在二十世紀初期

的歐洲現代美術,受到立體主義與野獸派的影響,呈現出求新求異的變化。

當時的義大利,風氣較為保守。詩人馬利內蒂(F. T. Marinetti)把現代主義的思 潮帶入義大利, 首先對義大利傳統的文化藝術進行了批判。

20 非池中藝術網 義大利的未來主義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58(11/27 預覽)

21 張秉真,黃晉凱著 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頁 8。

31

未來主義畫家歌頌工業與機械的動能,認為應把萬物的運動論運用到畫 中,表現出萬物的動態感。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常能看到物體的形象被分 解成塊面與線條;作品中採用重疊與重複的手法,表現出不安定的律動感,

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

義大利藝術家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 1871-1958)的作品《抽象速度》

(圖 2-4-1) 透過圖解的方式,表現車輪飛馳而過的狀態,而非物體的圖像,並藉 由重複的圓弧傳達聲波效果,放射的直線有如閃爍的車燈。

2-4-1 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71-1958),〈抽象速度〉,1913,油彩畫布,50.5 x 65.6cm

將眼睛所看的視覺效果將其解構,透過線條及象徵性的幾何形表現於畫面 中的手法,筆者的創作中也有類似的經驗,因高速移動下拍攝到的模糊畫面,

而在這模糊畫面中有銳利的燈光線條以及指示線等等,筆者也將其解構呈現在 畫面較具抽象的部分。

32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 ~ 1968﹞,〈下樓梯的女人〉(圖 2-4-2),在畫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 ~ 1968﹞,〈下樓梯的女人〉(圖 2-4-2),在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