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說明「和較名義」之後,下個大標題為「弦實兼勾實股實圖」,內容即為梅文鼎 利用兩幅「弦實兼勾實股實圖」來說明勾股定理。

梅文鼎對勾股定理第一種證明過程:

圖 3.1 重現「 弦實兼勾實股實圖」原圖

甲乙丙勾股形,甲乙為勾、甲丙為 股、丙乙為弦。甲寅方為勾實,丙巳 方為股實,丙庚方為弦實。丙庚弦 實內,兼有甲寅勾實、丙巳股實。

144 詳細證明過程參見 37 頁。

36

證明如下:

試自弦方之乙角作乙子線與甲丙股平行而等。又自丙角作丙丁線,與甲乙勾平行而 與甲丙股等。又自辛角作辛癸線與甲丙股平行。自庚作庚戊線與甲乙勾平行。而皆 與甲丙股等。則丙子、辛丁、癸庚、戊乙四線。必皆與甲乙勾等。而成乙子丙、丙 丁辛、辛癸庚、庚戊乙四勾股形于弦實內,皆與原設之甲乙丙形等。於是移丙丁辛 形於乙壬庚位,移辛癸庚形於甲乙丙位。則丙庚大方變成甲丙丁癸庚壬磬折形。末 從癸巳截之,成大小二方形。則丙巳大方即股實,癸壬小方即勾實,是一弦實分為 勾股二實也。若先以丙已股實,癸壬勾實,聯為磬形,而移乙壬庚勾股形於丙丁辛 之位,移甲乙丙勾股形於癸辛庚之位,即復成丙已弦實矣。

筆者將梅文鼎證明的過程用圖解的方式呈現如下:

圖 3.2

圖 3.3 梅文鼎第一種勾股定理證明分解圖

首先證明弦實為股實、勾實相加……(1),也就是黃色正方形面積等於粉紅加上綠色 正方形(圖 3.2 左二)。已知弦實出發,做癸辛=乙子//甲丙(紅線),戊庚=丙丁//甲乙(綠 線),則癸辛=乙子=戊庚=丙丁=股, 且△乙子丙=△丙丁辛=△辛癸庚=△庚戊乙都與 原來△甲乙丙相同,(圖 3.3)接著移△辛癸庚到△甲乙丙(紅)、△丙丁辛到△乙壬庚(藍),

巳癸切開恰好形成兩個正方形,一為勾實,一為股實;(注意 巳癸庚壬即與綠色 部分同。)接著梅文鼎倒著論述,已知勾實與股實,做與(1)中逆向的移動動作,移△乙

37

壬庚到△丙丁辛(藍線),△甲乙丙到△辛癸庚 (紅線),則組成弦實,故股實、勾實相加 為弦實……(2),於是,綜合(1)、(2)完整得到勾股定理的證明。

資料顯示梅文鼎生前未曾讀到完整的《九章算術》及劉徽注,但是,上述第一種證 明過程與趙爽以及劉徽的方法相似。然而,後來李銳、李潢,以及華衡芳等人刻意恢復 劉徽的原證而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青出朱入圖」,應該說是受到了梅文鼎的啟發。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青出朱出入圖,三國時代魏國的數學家劉劉徽在證明勾股定理時,

也是用以形證數的方法,只是具體的出入移補的過程略有不同.劉徽的證明原也有一幅 圖,可惜圖已失傳,只留下一段文字:「勾自乘為朱方,股自乘為青方,令出入相補,各 從其類,因就其餘不動也,合成弦方之冪.開方除之,即弦也.」後人根據這段文字補 了一張圖。大意是: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即 ABC,以勾為邊的正方形為朱方,以股 為邊的正方形為青方,以盈補虛的過程將朱方與青方合為弦方。下圖中,注意進行兩個 動作,即將右上角粉紅色勾股形與右下角藍色勾股形移動則可得證。

圖 3.4 後人復原劉徽之青出朱入圖

(1) 梅文鼎對勾股定理第二種證明過程:

甲乙丙勾股形,乙丙弦,其冪即實也。戊乙丙 丁,甲丙股,其冪甲壬辛丙。甲乙勾,其冪乙 庚癸甲。論曰:從甲角作已甲五(應作:丑)

與乙丙弦成十字。分弦冪為大小兩長方,一為 子丙大長方,準股冪;一為戊丑小長方,準勾冪。

試移甲丑丙勾股形,補已子丁虛形,又移已壬

甲勾股形補丁丙辛虛形,則子丙大長方即移為甲 圖 3. 5 「弦實兼勾實股實」圖145

145 梅文鼎,《勾股舉隅》中「弦實兼勾實股實」圖

38

辛股冪。次移甲丑乙勾股形補已子戊虛形,再移已戊卯勾股形補戊癸寅虛形。末移 戊卯甲癸形補癸寅乙庚虛形,則戊丑小長方即移為庚甲勾冪矣。

筆者將梅文鼎證明的步驟列點並圖解如下:

圖 3.6 梅文鼎第二種勾股定理證明分解圖

A. 以直角三角形甲乙丙的斜邊乙丙為邊長作出 乙丙丁戊,其面積為弦方(乙丙2),

過甲點作乙丙

子丑,把正方形分割成兩個長方形。一個是丁子丑丙,其面積等於 股方(甲丙2),另一個是 子戊乙丑,其面積等于勾方(甲乙2)。(圖 3.6 左一)

B. 把直角三角形甲丑丙、甲丑乙割下,分別移到巳子丁,巳子戊處,並過甲點作

甲壬 巳丁。(圖 3.6 左二、右二)

C. 過戊點作戊卯

巳戊,把直角三角形巳壬甲、巳戊卯割下,分別移到丁辛丙、戊癸 寅處。(圖 3.6 右二)

D. 把梯形戊卯甲癸割下,移到癸寅乙庚處。這樣就得到 甲丙辛壬,其面積為甲丙2。 甲癸庚乙,其面積為甲乙2。所以勾方+股方=弦方。(圖 3.6 右一)

從以上的文字和圖形不難看出,巳戊 戊癸 甲乙

   

2

巳戊 戊癸 壬甲 甲丙 甲乙。若仔細去推敲,梅文鼎的第二種證明只證明了股長 是勾長的兩倍的直角三角形。 但是其實梅文鼎的做法不失一般性的可以證明

2

甲丙 甲乙的情形,下面我們將分成甲丙<2甲乙甲丙>2甲乙兩種情形討論:146

146 參見朱哲,〈 梅文鼎對勾股定理的證明及其與歐幾里得方法的比較〉,收入《中學數學雜誌》第 6 期(200

39 圖 3.7

(A) 當甲丙<2甲乙時,同上一樣進行步驟(1)(2)(3)。

步驟(4)把直角三角形巳戊卯割下,移到戊 OP 處。

步驟(5)把梯形戊卯甲癸割下(特別注意,甲癸紅線是分割時重要的輔助線),(圖 3.6) 移到OP乙庚處,同樣把大正方形 乙丙丁戊轉化為兩個小正方形 甲丙辛壬、

甲癸庚乙。

圖 3.8

(B) 當甲丙>2甲乙時,同上一樣進行步驟(1)(2)(3)。

步驟(4)把直角三角形巳戊卯割下,移到戊 OP 處。

步驟(5)針對甲癸綠線把梯形戊卯 SR 割下,移到OP寅癸處。(其中SQ)(圖 3.8 中),把梯形 RS甲癸 割下,移到癸寅乙庚處。

年),頁 58-61。

40

同樣也把大正方形 乙丙丁戊轉化為兩個小正方形 甲丙辛壬、 甲癸庚乙。

這樣,我們給出了梅文鼎第二種勾股定理的完整證明。依照梅文鼎對於勾股形的其 他相關題目證明極其精準仔細,筆者認為梅文鼎在第二種證明中,沒有討論勾股形的一 般性,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甲丙

2甲乙的情形,以至於在證明上來說不夠嚴 謹。

歷史上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多達四百餘種,下面我們選取西方最有代表性也是保存 最早的歐幾里得證法作一介紹,並與梅文鼎方法進行比較。歐幾里得對畢氏定理的證明 在幾何原本中,歐幾里得利用了三角形的全等及面積關係等知識進行演繹推理,證明畢 氏定理。筆者說明其證明並圖解之:

圖 3.9 歐幾里得勾股定理證明分解圖

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