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區域觀光遊憩區之成長來源分析

一、觀光遊憩區於北部地區之動態移轉份額結果

北部地區所包含的觀光遊憩區種類共有十種(如 表 5-3-1),以下將針對 此十種觀光遊憩區進行探討。首先,就各類觀光遊憩區分別來看(如 表 5-3-1 所示),可觀察出北部地區之各類觀光遊憩區的成長差異,是來自於全國成 長、產業成長或是區域自身的成長。分別如下所述:

在「國家風景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成長的比例 最高(佔 215.89%),其次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137.46%),而競爭效果則呈現 負效應(佔-253.35%)。且由於總效果為正值(1,367,139),但遠小於全國效果 (2,951,486),顯然主要是因競爭效果為負所造成。因此可發現,雖然北部地 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國家風景區的遊客人數呈現正成長,但在扣除 整體觀光遊憩區與全國國家風景區的遊客人數成長後,真正來自於北部地 區本身國家風景區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卻呈現負成長。由此可 見,北部地區在國家風景區之景點較不具有競爭力。

在「國家公園」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總效果呈現負成長,而 造成總效果為負的起因,主要來自於競爭效果為負,佔395.25%,以及產業 混合效果為負,佔45.22%。因此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 在國家公園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 長,但仍不敵全國國家公園遊客人數的下降與北部地區因其自身之國家公

園競爭力的衰退所引發遊客人數之下降。

在「公營觀光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所佔的比例 最高(佔 72.55%),其次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16.02%),最後為競爭效果(佔 11.43%)。顯然,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公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 成長是由三種效果的成長所一起帶動的,而其最主要的成長來源是來自於 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

在「縣級風景特定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競爭效果所佔的 比例最高(佔 55.93%),其次為全國效果(佔 32.97%),最後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11.10%)。由 表 5-3-1 亦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縣級風 景特定區的遊客人數成長,和該地區之公營觀光區一樣,皆是由三種效果 的成長所共同帶動,而在此遊憩區最主要的成長來源則是來自於北部地區 本身縣級風景特定區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由此可見,北 部地區在縣級風景特定區之景點較具有競爭力。

在「森林遊樂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成長的比例 最高(佔 90.06%),其次為競爭效果(佔 16.91%),而產業混合效果(佔-6.97%) 則呈現負效應。因此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森林遊樂 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與北部 地區本身森林遊樂區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

在「海水浴場」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總效果呈現負成長,而

造成總效果為負的最大起因,主要來自於競爭效果為負,佔192.93%。因此 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海水浴場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 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與全國海水浴場遊客人數本身 的成長,但仍不敵北部地區因其自身之海水浴場競爭力的衰退所引發遊客 人數之下降。由此可見,北部地區在海水浴場之景點較不具有競爭力。

在「民營觀光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成長的比例 最高(佔 703.12%),其次為競爭效果(佔 332.36%),而產業混合效果則呈現 負效應(佔-935.48%)。由 表 5-3-1 亦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 間在民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和該地區之森林遊樂區一樣,主要 皆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與北部地區本身民營觀光區因競 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

在「寺廟」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總效果呈現負成長,而造成 總效果為負的最大起因,主要來自於競爭效果為負,佔112.00%,以及產業 混合效果為負,佔3.28%。由 表 5-3-1 亦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寺廟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和該地區之國家公園一樣,主要皆來自 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但仍不敵全國寺廟遊客人數的下降與 北部地區因其自身之寺廟競爭力的衰退所引發遊客人數之下降。

在「古蹟、歷史建物」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競爭效果所佔的 比例最高(佔 49.80%),其次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33.96%),最後為全國效果(佔

16.24%)。由 表 5-3-1 亦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古蹟、

歷史建物的遊客人數成長,和該地區之公營觀光區及縣級風景特定區一 樣,皆是由三種效果的成長所共同帶動,而其最主要的成長來源則來自於 北部地區本身古蹟、歷史建物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由此 可見,北部地區在古蹟、歷史建物之景點亦較具有競爭力。

在「其他」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競爭效果的比例最高(佔 93.07%),其次為全國效果成長(佔 10.00%),而產業混合效果則呈現負效應 (佔-3.07%)。由 表 5-3-1 亦可發現,北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其他 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和該地區之森林遊樂區及民營觀光區相同,

主要皆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與北部地區本身其他遊憩區 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

整體而言,如 表 5-3-1 所示,北部地區具有競爭優勢及專業化的觀光 遊憩區,包括了「公營觀光區」、「縣級風景特定區」、「森林遊樂區」、「民 營觀光區」及「古蹟、歷史建物」;而在「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及「海 水浴場」則呈現具有專業化,但較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趨勢;在「其他」則 呈現具有競爭優勢,但較不具有專業化的趨勢;另外,在「寺廟」呈現不 具競爭優勢及專業化的趨勢。

5-3-1 1999-2007 年間北部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之成長來源分析表(單位:人;%)

1,367,139 2,951,486 1,879,294 -3,463,641 -460,333 -3,003,306

國家風景區

100.00% 215.89% 137.46% -253.35% -33.67% -219.68%

-475,929 1,620,413 -215,217 -1,881,125 -104,694 -1,776,431

國家公園

100.00% -340.47% 45.22% 395.25% 22.00% 373.26%

16,237,851 11,780,501 2,600,863 1,856,487 132,336 1,724,151

公營觀光區

100.00% 72.55% 16.02% 11.43% 0.81% 10.62%

4,617,388 1,522,423 512,408 2,582,557 309,639 2,272,922

縣級風景特定區

100.00% 32.97% 11.10% 55.93% 6.71% 49.23%

547,972 493,508 -38,196 92,660 10,389 82,273

森林遊樂

100.00% 90.06% -6.97% 16.91% 1.90% 15.01%

-92,457 40,992 44,930 -178,379 -26,531 -151,848

海水浴場

100.00% -44.34% -48.60% 192.93% 28.70% 164.24%

370,515 2,605,147 -3,466,094 1,231,462 222,823 1,008,640

民營觀光

100.00% 703.12% -935.48% 332.36% 60.14% 272.23%

-22,211 3,394 -728 -24,877 -1,019,551 994,674

寺廟

100.00% -15.28% 3.28% 112.00% 4590.30% -4478.29%

3,487,296 566,219 1,184,365 1,736,712 304,042 1,432,670

古蹟、歷史建物

100.00% 16.24% 33.96% 49.80% 8.72% 41.08%

5,304,529 530,284 -162,881 4,937,126 6,979,383 -2,042,258

其他

100.00% 10.00% -3.07% 93.07% 131.57% -38.5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觀光遊憩區於中部地區之動態移轉份額結果

中部地區所包含的觀光遊憩區種類共有十種(如 表 5-3-2),以下將針對 此十種觀光遊憩區進行探討。首先,就各類觀光遊憩區分別來看(如 表 5-3-2 所示),可觀察出中部地區之各類觀光遊憩區的成長差異,是來自於全國成 長、產業成長或是區域自身的成長。分別如下所述:

在「國家風景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成長的比例 最高(佔 61.56%),其次分別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19.31%)與競爭效果(佔 19.13%)。顯然,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國家風景區的遊客人數 成長是由三種效果的成長所一起帶動的,而最主要的成長來源是來自於整 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

在「國家公園」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成長的比例最 高(佔 685.42%),而產業混合效果及競爭效果則呈現負效應,其中,又以產 業混合效果為重,佔-526.80%。且由於總效果為正值(106,270),但遠小於全 國效果(728,398),顯然主要是因產業混合效果為負所造成。因此可發現,

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國家公園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主要來自 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

在「公營觀光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所佔的比例 最高(佔 210.92%),其次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52.20%),而競爭效果則呈現負 效應(佔-163.12%)。且由於總效果為正值(1,300,998),但遠小於全國效果

(2,744,074),顯然主要是因競爭效果為負所造成。因此可發現,雖然中部地 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公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呈現正成長,但在扣除 整體觀光遊憩區與全國公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成長後,真正來自於中部地 區本身公營觀光區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卻呈現負成長。由此可 見,中部地區在公營觀光區之景點較不具有競爭力。

在「縣級風景特定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全國效果所佔的 比例最高(佔 1654.41%),其次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483.37%),而競爭效果則 呈現負效應(佔-2037.78%)。且由於總效果為正值(67,372),但遠小於全國效 果(1,114,608),顯然主要是因競爭效果為負所造成。由 表 5-3-2 亦可發現,

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縣級風景特定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

和該地區之公營觀光區一樣,在扣除整體觀光遊憩區與全國縣級風景特定 區的遊客人數成長後,真正來自於中部地區本身縣級風景特定區因競爭力 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卻呈現負成長。由此可見,中部地區在縣級風景特 定區之景點亦較不具有競爭力。

在「森林遊樂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競爭效果成長的比例 最高(佔 54.29%),其次為全國效果(佔 45.62%),最後為產業混合效果(佔 0.09%)。由 表 5-3-2 亦可發現,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森林遊樂 區的遊客人數成長,和該地區之國家風景區一樣,皆是由三種效果的成長 所共同帶動,而其最主要的成長來源則是來自於中部地區本身森林遊樂區

因競爭力提升所帶來之遊客人數成長。由此可見,中部地區在森林遊樂區 之景點較具有競爭力。

在「海水浴場」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總效果呈現負成長,而 造成總效果為負的最大起因,主要來自於競爭效果為負,佔424.43%。因此 可發現,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間在海水浴場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 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成長與全國海水浴場遊客人數本身 的成長,但仍不敵中部地區因其自身之海水浴場競爭力的衰退所引發遊客 人數之下降。顯然,中部地區在海水浴場之景點較不具有競爭力。

在「民營觀光區」方面:從百分比的部份來看,總效果呈現負成長,

而造成總效果為負的起因,主要來自於產業混合效果為負,佔224.30%,以 及競爭效果為負,佔67.83%。因此可發現,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 間在民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 數成長,但在此觀光區除了受該地區本身民營觀光區競爭力衰退的影響

而造成總效果為負的起因,主要來自於產業混合效果為負,佔224.30%,以 及競爭效果為負,佔67.83%。因此可發現,中部地區於 1999 年至 2007 年 間在民營觀光區的遊客人數成長來源主要來自於整體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 數成長,但在此觀光區除了受該地區本身民營觀光區競爭力衰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