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轉份額法之相關文獻與應用

移動份額法是來自Dunn(1960)對美國在1939至1954年間的就業變動進 行計算所得到之心得,後經Fusch(1962)與Ashby(1964)正式將其加以公式 化,將就業成長來源分解為全國成長效果(National Growth Effect)、產業混 合效果(Industrial Mix Effect)及區域競爭效果(Regional Competitive Effect),

以體現國家、產業及區位對於一地區產業之就業或經濟成長的影響力(許仲 川,2001;姜樹翰,2006)。不過,傳統的移動份額卻受到許多質疑,例如:

缺乏理論基礎、加總與權重問題、區域競爭效果是不穩定、及各種效果之 間的相關性過高等問題(Loveridge and Selting, 1998)。因此,後續有許多學 者對傳統的移轉份額法作了一些新的修正,包括Esteban-Marquillas(1972)、

Bishop and Simpson(1972)及Arcelus(1984)等人。

其中,Esteban-Marquillas(1972)認為區域競爭效果很容易受到地區產業 結構的影響,造成產業混合效果與區域競爭效果有著過度的相關性,而為 了 避 免 地 區 產 業 結 構 影 響 區 域 競 爭 效 果 , 因 此 提 出 了 同 質 性 就 業 (Homothetic Empolyment)來做修正,也就是將原本的區域競爭效果再離析出 配置效果(Allocation Effect),以解決產業混合效果對區域競爭效果的影響所 產生之問題。另外,Bishop and Simpson(1972)認為產業會受到景氣的影響,

導致個別產業混合效果受到景氣循環之影響頗大,因而提出結構基礎模型 (Structural Base Model),將全國成長效果加入了同質性的產業混合效果。而 Arcelus(1984)則是對Esteban-Marquillas(1972)所提出的同質性就業更進一步 修正,將同質性就業視為理論的期望就業量並將同質性就業延伸到所有的 成長來源,同時也考慮到區域特性對於成長的影響,增添了模型的豐富性。

另外,由於傳統的移轉份額法大多採用比較靜態的分析方式,若所計 算的期間很長,產業的組成可能會有所變化,進而影響到移轉份額分析的

有效性。因此,Barff and KnightⅢ(1988)認為移轉份額法所計算的期間不宜 過長,建議採用多期的方式,以每年資料進行連續性分解,發展出「動態 移轉份額法」(Dynamic Shift-Share)。

此外,由於移轉份額法所需的分析資料容易取得,因而能被廣泛地應 用在諸多領域上,如就業分析(Barff and KnightⅢ, 1988;姜樹翰,1999)、

國際貿易成長(Gazel and Schwer, 1998)、外銷競爭力(蘇耀輝,1986)、出口 成長(Coughlin and Pollard, 2001)、地區產業競爭力(蘇月香,1993;王翔煒,

1997;李燈坤,2000;吳素良,2006)等。顯然,移轉份額法具有相當高的 實用性以至於能被廣泛地使用。但由於應用在觀光競爭力上的文章少之又 少,僅陳遜菁(2007)將其運用於觀察台灣地方觀光產業的成長變遷情況。故 本研究乃嘗試將之運用於觀光遊憩區的競爭力上,以期增加移轉份額法應 用的廣泛性。

參考上述文獻,本研究將同時採用Esteban-Marquillas(1972)的修正模型 與 Barff and KnightⅢ(1988)所提出的動態移轉份額法探討我國觀光遊憩區 之成長情形。

第肆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研究期間與資料處 理。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及區域劃分方式。第三節及 第四節則分別介紹本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移轉份額法及動態移轉份額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