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一版首冊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之安排情形

第四章 各版本首冊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之安排情形

第五節 南一版首冊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之安排情形

表 4-9 南一版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匯總表

課別 聲符 韻符 結合韻符 聲調

一 二 三 四

1 ㄧ、ㄨ、ㄚ ㄧㄚ、ㄨㄚ ˇ ˇ

2 ㄌ ㄛ、ㄜ、ㄝ ㄧㄝ、ㄨㄛ、ㄧㄛ ˇ ˇ ˇ 3 ㄅ、ㄆ、ㄇ ㄞ、ㄠ ㄨㄞ、ㄧㄞ、ㄧㄠ ˇ ˇ

4 ㄉ、ㄕ、ㄗ ㄢ ㄨㄢ ˇ ˇ

5 ㄊ、ㄏ、ㄐ ㄟ、ㄡ ㄧㄡ、ㄨㄟ ˇ ˇ ˇ ˇ 6 ㄋ、ㄑ、ㄒ、ㄓ ㄩ、ㄣ ㄧㄣ、ㄩㄣ ˇ ˇ ˇ

7 ㄍ ㄤ ㄧㄢ、ㄧㄤ、ㄨㄤ

ㄩㄝ ˇ ˇ ˇ ˇ 8 ㄈ、ㄎ、ㄖ、ㄙ ㄥ ㄨㄥ ˇ ˇ ˇ ˇ

9 ㄔ、ㄘ ㄧㄥ ˇ ˇ ˇ

10 ㄦ ㄨㄣ、ㄩㄢ、ㄩㄥ ˇ ˇ ˇ

合計 21 16 22 7 8 6 9

由以上的匯總表,可以看出南一版首冊教科書在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的 安排情形。茲再分別說明如下:

壹、 A.1 聲符的安排 一、依發音部位來看

南一版在第 2 課中只安排了邊音ㄌ,這是與其他版本都不同的情形。第三 課就出現雙唇音ㄅㄆㄇ,接下來舌尖音ㄉ在第四課,舌尖音ㄊ在第 5 課,舌尖 音ㄋ在第 6 課,是分散的。舌面音ㄑㄒ在第 6 課,而舌尖前音ㄗ和舌尖後音ㄕ 卻在第 4 課,也出現了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前移的現象。但將舌尖後音ㄖㄔ、

舌尖前音ㄘㄙ安排在聲符的最後(在第 8、9 課中學習)是較合理的。

二、從發音方法來看

發現南一版本聲符的安排並沒有特別嚴重的將該後學的音安排在前,該先學 的音安排在後的偏移情形。但也看不出有依照什麼樣的原則,大體而言是平均式 的分散。南一版聲符的排列順序如下:ㄌ(邊音)ㄅ(塞音)ㄆ(塞音)ㄇ(鼻 音)ㄉ(塞音)ㄕ(擦音)ㄗ(塞擦音)ㄊ(塞音)ㄏ(擦音)ㄐ(塞擦音)ㄋ

(鼻音)ㄑ(塞擦音)ㄒ(擦音)ㄓ(塞擦音)ㄍ(塞音)ㄈ(擦音)ㄎ(塞音)

ㄖ(擦音)ㄙ(擦音)ㄔ(塞擦音)ㄘ(塞擦音)。前 5 個符號--ㄌㄅㄆㄇㄉ,是 合乎學理的安排;但ㄗㄊㄏㄐㄋㄑㄒ則出現擦音、塞擦音、塞音、鼻音混雜安排 的情形;最後ㄓㄍㄈㄎㄖㄙㄔㄘ,也同樣是混雜安排的情形。不過,南一版聲符 的安排情形有留意不送氣音早於送氣音安排的情形,其中ㄅ與ㄆ同一課、ㄉ早於 ㄊ、ㄍ早於ㄎ、ㄐ早於ㄑ、ㄓ早於ㄔ、ㄗ早於ㄘ安排,這五組不送氣音與送氣音 的安排都是合乎學理的。

貳、 A.2 韻符的安排

從南一版韻符的排列情形,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單韻符先、複韻符後、聲隨韻 符接著、捲舌韻符最後,這樣的安排是較符合學理要求的。但比對聲符的安排後 發現和康軒及翰林版有同樣的問題,聲符ㄋ在第 6 課學習,聲隨韻母ㄢ卻在第 4 課就出現了,在尚未學鼻音之前就要韻尾收鼻音的ㄢ,顯然不太妥當。

參 A.3 結合韻的安排

南一版結合韻從第 1 課便開始安排,每一課都有安排結合韻,最多的一課中 出現 4 個結合韻。平均結合韻符在各課與聲符、韻符搭配學習地情況明顯。另外 四個版本或多或少,都有在課次間單獨安排結合韻為學習項目的情形(參閱表 4-1,表 4-3,表 4-5,表 4-7,表 4-9)但南一版採行韻符先行的作法,在第 1 課 即搭配出現結合韻,往後的每一課都同時安排聲符、韻符與結合韻為主要學習符

一版教師手冊中沒有找到相關的說明,因此無法得知。

第六節 各版本首冊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安排之比較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開始實施的《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在低年級教材綱 要中所規定的注音符號教材要項(教育部,民 65:82)之「實施方法」「甲、教 材的編選、組織注意事項」中提及「注音符號的學習先後及出現次序,應顧及學 習的難易。」研究者在第二章文獻探討時曾評述這份文獻紀錄缺乏注音符號學習 難易問題的說明。然而課程標準是教科書內容編輯的依據,如此模糊地交代注音 符號學習難易的問題,雖可說給予各家出版社編輯國語首冊時能較大的發揮空 間,但相對的也等於沒有標準。

由前面各版本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的分析,得知五個版本注音符號在學 習先後即出現次序上,有很大的差異。研究者翻閱各版本搭配發行的教師手冊(或 教學指引)想尋得各版本編輯對於注音符號學習出現先後順序的說明,國編版在 教學指引及課本的編輯要旨中都沒有提及這個問題;實驗本則在課本最後「編者 的話」中設計理念提到「3.拼音的安排,由兩個符號的拼讀,漸進至三個符號的 練習」;在教材內容中提到「3.第一單元的注音重點是認識注音符號的標音功能 與初步的拼音練習。第三單元的注音重點是的結合韻的拼讀與練習。每課不超過 五個符號或結合韻的介紹」,而實驗本注音符號編排的內容也依循這樣的順序,

第一、二單元先教聲符、韻符,第三單元再教結合韻,但是課本最後「編者的話」

並沒有說明出現在各課的符號是因如何的考量決定的。康軒版在備課用書中沒有 提到,但在課本後頁編輯要旨中「貳、教材使用」說明提到「3.本教材注音符號 出現次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第一單元以認識符號、及拼音為主;第二、三單 元以結合韻的拼讀、變調及形音近似的辦別等綜合練習為主。」一樣沒有清楚說 明,符號出現順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判決標準。如果說,在該教學指引或課 本後頁編輯大意中書寫「本教材注音符號出現次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就代 表其出版社已考慮這個問題,因此該版本國語首冊教科書中注音符號學習順序的

安排就會符合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學習理論,但研究者卻發現在編輯大意(或 編輯要旨)中,都這樣書寫的實驗版、康軒版、翰林版,除了大範圍聲符、韻符、

結合韻的安排相似—都先教聲符、韻符,最後再教結合韻,其細部 21 個聲符、

16 個韻符及 22 個結合韻的先後出現順序,有很大的差異。(參照表 4-11、表 4-12、

表 4-13)如此,到底那個版本較有學理依據呢?

南一版在其課本前頁「編輯要旨」中提到,本書以注音符號學習原理為依據,

學生認知能力為導向編寫,具有教材由淺入深,符合學習原理的特性。在其教師 手冊(96 年版,28 頁)則進一步補充說明該版本注音符號出現順序的思考:

1. 以單韻符為首,學生容易學習入手,且ㄧ、ㄨ介音可以與其他韻符 拼音。

2. 配合課文及注音符號的難易度呈現。

3. 盡可能安排同發音部位或音近容易混淆的符號一起出現,以便學習 及分辨。

這三點的補充,雖然還是沒有詳盡交代注音符號難易度的問題及其出現的先後次 序,但已較為詳細說明其編輯群的編輯想法,可提供教學者在選擇教科書時參考。

以上本章各小節,針對注音符號學習項目主類目,分析五個版本國語首冊中 聲符、韻符、結合韻符及調號的安排情形,也說明了各家出版社編輯對於注音符 號學習順序安排考量說明不夠清楚的問題。接下來,將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五個版 本間的綜合比較:

壹、大範圍聲符、韻符、結合韻符安排的情形 一、舊版本--國編版和實驗本的比較

二、現行各版本—康軒、翰林、南一的比較

國編版、實驗本、康軒版和翰林版在大範圍聲符、韻符和結合韻符的安排的

情形較相近,都是聲符、韻符先行,結合韻要往後幾課才開始出現,其中國編版、

康軒版、翰林版的結合韻符都是從第四課開始,而實驗本則安排至聲符和韻符完 全教完後的第九課才開始教結合韻符。

南一版在大範圍聲符、韻符、結合韻符安排的情形與其他版本不同,在上文 中提到,南一版在其教師手冊中特別註明,其安排符號學習順序是先學韻符、結 合韻,之後在搭配聲符(第 2 課出現ㄌ,第 3 課出現ㄅㄆㄇ),對照兒童語音習 得研究結果—元音習得早於輔音,南一版韻符先行的作法是合乎學理的。

貳、各課所安排學習符號數量

注音符號包括 21 個聲符、16 個韻符、22 個結合韻符,4 個聲調。除了四個 聲調之外,每個符號都有認讀、習寫、拼讀的學習項,學習負擔並不輕。因此,

編輯者在安排符號的出現次序時,應該也要把該課總共要學習的符號數一併考 慮。

一、舊版本---國編版和實驗本的比較

本研究採用的國編版是八十八年的正式版,是九年一貫課程以前使用的最 後一個版本,而實驗版在八十九年編輯完成,這兩本國語教科書首冊都是依循 八十二年版的《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國語教學節數進行編輯。

因此,國編版和實驗本都編有 12 課,每課出現的符號數量有 3 到 6 個,且都 沒有將ㄧㄞ、ㄧㄛ兩結合韻納入安排。各版本各課詳細數量安排,詳見下表 4-11。

表 4-11 國編版和實驗本各課安排學習符號數量表

課別

版本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 計 國編 4 5 5 5 5 5 5 5 6 4 4 4 57 實驗 5 5 5 6 6 5 4 3 6 5 5 4 57

由上表 4-11,可以看出國編版在各課學習符號量上的安排是較平均的,符 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者只相差 2 個。實驗本也有考量各課學習符號數量16, 只是符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者相差 3 個,和國編版相較顯得較不平均。

二、現行各版本—康軒、翰林、南一的比較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語文領域學習節數僅佔領域學習總節數的 20%-

30%,也就是四至六節的時數(其中含一節鄉土語言教學,國語文節數實際上 最多只有五節),與過去《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中所規定每週四百分鐘十 節課的國語文教學相比,顯然減少了一半。各家教科書出版商因應這個情況,

都刪減課以對,方便老師進行課程安排。但是,如研究者在研究動機中所提,

注音符號所要學習的符號量一樣沒有少,共是 59 個,比國編本、實驗本多 ㄧㄞ、ㄧㄛ這兩個結合韻符,那各家出版社將思考如何安排各課學習量的問題。

表 4-12 現行各版本各課安排學習符號數量表

課別

版本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

計 康軒 5 個 5 6 8 6 8 5 7 4 5 59 翰林 5 5 6 6 6 6 7 6 5 7 59 南一 5 7 8 5 7 8 6 6 3 4 59

由上表 4-12 可以看出,現行各版本國語首冊在刪減課數之後,康軒版每 課符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者相差 4 個;翰林版每課符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 者只相差 2 個,南一版每課符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者相差 5 個。翰林版是三 個版本中各課符號量最多和符號量最少者最差距最小的,可推知該版本編輯應

16 實驗本在課本最後頁「編者的話」中,第二大項教材內容第三點中提到每課不超過五個符號 或結合韻的介紹。但研究者實際紀錄實驗版各課所要學習的符號數時,發現兩者有所出入,如上

16 實驗本在課本最後頁「編者的話」中,第二大項教材內容第三點中提到每課不超過五個符號 或結合韻的介紹。但研究者實際紀錄實驗版各課所要學習的符號數時,發現兩者有所出入,如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