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工作滿足的後果變數

第五節 、 人口統計變項與適應

27

期望會間接影響個人的情緒反應,當個人期望某種美好的結果會出現時,其通常會 預期美好的情況將會出現,然而,若實際上其預期的情形未出現,則個人會較無預期的情 況下更為沮喪。

由上述歸納,工作滿足為個人知覺其工作符合個人的工作價值,並且這些價值與個 人需求一致。

歸納文獻的探討,可知個人的需求、賦予事物的價值、期望、知覺、工作適應、互 動適應與文化適應等會影響工作滿足,而工作的滿足與否則又會影響個人的態度、行為與 身心健康,此外,人格特質、性別、年齡、國際經驗、語言等,對工作滿足都具一定程度 的預測能力,其中,國際經驗和語言則會透過幫助海外派遣人員融入當地環境、促其社會 化,進而影響工作滿足,因此本研究可以預期外籍勞工在台灣地區的適應會促進其工作滿 足,並且其過去國際經驗和語文能力會透過適應而影響工作滿足。

第五節 、 人口統計變項與適應

人口統計變數與海外工作成功與否的關係,一直備受爭議而無一定論(Parker &

McEvoy, 1993),人口統計變數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國籍、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所服 務的產業等。

一、性別

You 與Fukada(1996)歸納過去學者文獻,指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處理國際事務時,

會有不同的困難度,而中國女性的大學生,會有較男性多的適應問題,另外,在其實證研 究中,則發現性別在情緒與學術方面的適應有顯著的差異,而男性在總體適應能力較佳,

並且國籍的差異,會由於性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響力,過去亦有研究支持女性在情緒 適應方面的能力較佳,而通常女性在訴說其情緒和問題時,能夠使其心情放鬆,男性則只 對其確實的困難經歷提出討論,而基於文化背景,中國男性常顯示其為有能力的人,特別 在學術領域方面,因此可以推論中國男性的工作適應能力叫女性好,亦有研究顯示,人際 關係技巧視為與當地人互動良好的指標(Mendenhall & Oddou,1985),而女性在這方面的

28

能力較男性為佳(Adler, 1987),所以性別與互動適應間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相關(Parker &

McEvoy, 1993)。

二、國籍

Church(1982)整理過去研究文獻,發現旅居者由於不同國籍而導致不同的適應程度,

常常會提及「文化上距離」(culture distance)的概念,多數學者認為旅居者本國的文化 與前往國家的文化差異大時,旅居者適應較困難,Mendenhall 和Oddou(1985)「文化困難」

(culture toughness)的概念與Church(1982)文獻回顧的研究中提及的「文化上距離」

(cultural distance)相似,而一般研究都支持員工本國與被派駐國家的文化差異愈大,

適應過程愈困難,特別是人員被派駐至目的國家的前兩年,感受到較強烈的文化新穎,而 Parker 和McEvoy(1993)亦認為文化新穎與適應有關,也可能在當地與當地人工作而與工 作適應有關。現行在台灣工作的外籍勞工來自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五 個國家,依據我國就業服務法規定,外籍勞工來工作期限最長為三年或三年六個月,所以 此期間多半為適應過程中的困難時期。

Parker 和McEvoy(1993)在檢視跨文化適應模式的研究中,表示有研究顯示美國人 較其他國籍的人無法適應國際任務,造成工作的沒有效果以及提早返國(Black &

Stephens, 1989; Tung, 1988b),因此推測海外派遣人員是否為美國籍,可能與跨文化的 適應有關。

綜合 Church(1982)、Parker 和McEvoy(1993)、對文獻的歸納,個人因國籍的不同,

會產生在文化上的不同,而對適應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故本研究預測外籍勞工的國籍對適 應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

三、年齡

不同年齡具不同的心裡特徵,年齡在 15 至30 歲的遷移者被認為較易受塑造而易適 應新的社會環境(廖正宏,1985),然而,基於有關外國籍學生適應問題的研究,

church(1982)推測較成熟的海外派遣人員可能有較佳的適應能力,因為年紀較長的工者比 年紀較輕的工作者滿意他們的工作,而工作滿意度在工作適應概念中相當重要(Dawis &

Lofpuist, 1984),因此,預期年齡與工作適應有相關係存在。You與Fukada(1996)在研究 中歸納過去學者的研究,指出年齡較輕的外國學生會有較多的生理、心理與一般生活的問 題,而在其實證研究則指出年齡在適應構面上並不顯著。

29 四、教育程度

Church(1982)在回顧外籍學生適應的文獻中指出,大學部學生在日常生活及朋友的 交往上,皆與當地人有良好的接觸,而研究所學生則對學術上及旅居的結果較滿意,這樣 的差異是由於學生旅居海外的動機有關。Ying 和Liese(1994)對台灣學生於美國在適應上 的研究,歸納文獻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女性,在適應上將不會較男性困難。

五、婚姻狀況

婚姻與海外派遣人員流動率間的關係,研究結論並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已婚對海 外派遣人員而言是一種安定的因素,然而,亦有學者認為配偶與家庭問題會導致海外派遣 人員的失敗(Naumann,1992)。Parker 和McEvoy(1993)歸納過去文獻,指出家人的適應能 力是國際任務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家庭問題和婚姻失調是海外派遣失敗最主要的兩 個原因,若其配偶或子女反對在當地國生活,不論該人員的適應能力如何,皆可能在一般 適應上產生焦慮,若配偶的反對延伸到與當地人的關係,亦可能降低個人的互動適應,因 此,儘管個人的工作適應很強,但家庭失和或會影響到一般生

活適應與互動適應。上述有關配偶、家庭對海外派遣人員適應的研究中,是討論海外派遣 人員的配偶甚或子女,與其一起前往海外,其家庭生活對其適應能力的影響,這與本研究 的差異,在於外籍勞工與台灣工作通常為一人前來,少數情況下,其配偶亦以外勞身份來 台灣工作。

黃世雄(1994)在台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實證研究發 現外勞的年齡、國籍、教育年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已婚的泰國籍外勞其生 活適應較未婚者顯著為佳;而女性的菲律賓籍外勞生活適應較男性為佳;20-29歲之菲籍 外勞較20 歲以下者生活適應為佳;子女數目在1-2 個之菲籍外勞較無子女者為佳,教育 年數較多之菲勞,生活適應亦較佳。蔡明田,余明助(1998)也在研究中指出性別、國籍對 跨文化適應有顯著的影響,一般而言,男性外勞在生活適應程度較女性為高,而菲律賓籍 外勞在生活適應上則較泰籍外勞為佳,然而,婚姻狀況、配偶是否來台、子女數目,則對 適應無顯著的預測能力。

六、產業別

蔡明田,余明助(1998)針對服務於台灣營建業、紡織業、化學業與其他產業的外籍勞 工適應問題研究中,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One Way MANOVA)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產業別

30

的外籍勞工在工作與生活適應上均為達顯著差異,但經Scheffe 分析後,則顯示化學業在 工作與生活適應上較其他行業為佳,紡織業外勞在生活、工作上較不適應。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推論外籍勞工之性別、國籍、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產 業別,會影響其來台後的適應。

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