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坡地崩塌與土石流勘災成果及災因分析

5.4 台中縣

5.4.1 勘查結果

台中縣災害發生主要分布於東勢鎮中嵙溪沿岸、達觀部落、松鶴部 落、谷關、頭汴坑溪上游東坑溪與南溪沿岸、新社鄉(中和村、慶西村、

大南村、協成村)。

1. 豐原市、太平市、東勢鎮、和平鄉

(1) 大安溪沿岸東崎道路遭土石流掩埋,白布帆大橋右岸橋台沖刷、烏 石坑橋橋台基礎掏刷,河床淤高阻塞橋孔。

(2) 大甲溪河床因土石堆積而淤高,台 8 線多處路基流失。頭汴坑溪上 游與東勢鎮中嵙溪沿岸淹水嚴重,洪水位大部分逼近或超越橋面。

一江橋左岸洪水越提,太平市區淹水嚴重。

(3) 台中縣和平鄉松鶴部落遭土石流侵襲,致使大甲溪左岸兩處野溪邊 坡土體快速滑動破壞,造成大量土石隨土石流而下,淤埋整個部落

第五章 坡地崩塌與土石流勘災成果及災因分析

72

居民住所,造成及嚴重之災害。此外,大甲溪右岸亦有一處土石流 發生之野溪,其土石淤埋台 8 線道路及右岸居民,造成道路中斷。

2. 新社鄉

(1) 中和村於颱風帶來豪雨期間,洪水越堤造成淹水,許多民宅均遭波 及,無人員傷亡。下游河道造成大量土石淤積,部份河堤沖毀,河 道輸水斷面受影響,已有機具進入疏濬中。在中和村村辦公室附近 (上游)之景觀橋樑護欄損壞,並有流木殘留,顯示當時洪水痕跡,

因為此區較接近村民居住區域,需注意未來的二次災害。

(2) 協成村多處道路及坡面嚴重崩塌,金星橋附近堤防亦被沖毀,道路 路基流失。

5.4.2 災因分析

中橫公路之谷關德基段因高陡岩坡裸露、解壓節理發達、岩體表 層風化破碎,此次多處路基流失嚴重,災害受損嚴重,搶通不易,目 前研議暫緩復建,至少等山體趨向穩定後再議。以地質觀點而言,此 一路段以變質之巨厚砂岩與頁岩為主,高山峽谷,德基壩、谷關壩之 設立皆說明此處岩盤內部大致良好完整,而且此區濫墾尚未嚴重,說 明此區之崩塌問題,主要是地質背景因素(林美聆,2004)。因此,以 下分別對降雨、及 921 地震影響進行綜合分析。

1. 降雨分析

雨量分析為引用中央氣象局全省 380 個雨量站之颱風與豪雨雨量記 錄,並進一步針對坡地及土石流災害與颱風之降雨,進行空間及時間分 析。降雨之空間分析,考慮參數包括累積雨量及最大時雨量分佈。台中 南投山區,總累積降雨量超過 1,500 毫米以上。由分佈位置進行比對累 積等雨量高峰區與坡地災害點位置,顯示台中之高總累積雨量區域,亦 為坡地災害分佈密集之區域,兩者相關性甚高。由各雨量站之最大降雨

強度與坡地災害分佈之狀況,可見台中南端與彰化接壤一帶,最大時雨 量高達 130 毫米以上。由坡地災害點分佈位置,災害點位置與最大時雨 量之高峰區域相當吻合,尤其土石流災害之分佈更為一致,說明了中部 重建地區災害之肇因。由此可歸納之,由於豪雨之降雨強度高,啟動坡 地之崩塌,加上長延時且高累積雨量,使得山區地表逕流匯集而成山洪 暴發,甚或致生坡地崩塌進而轉換成土石流(林美聆,2004)。

針對大甲溪流域上中下游各ㄧ處雨量測站,分析其降雨情形;上游 為稍來測站,中游為新伯公測站,下游為大甲測站。表 5-3 為三測站 7 月 2 日 24 小時累積雨量資料表。本次颱風降雨自 7 月 2 日零時至 23 時 為止以稍來站單日累積降雨量 365 毫米最高,而大甲站、新伯公站分別 為 192 毫米及 206.5 毫米。其中新伯公站在 7 月 3 日 9 時之小時降雨強 度 134.5 毫米,高於 200 年重現期降雨之小時降雨強度 115 毫米,而和 平鄉雪嶺站及稍來站連續 3 小時最大降雨量仍超過 100 年重現期降雨,

東勢鎮東勢站及新伯公站連續 3、6、12 小時最大降雨量亦都超過 100 年重現期降雨,連續 24、48 時最大降雨量則介於 50 年~至 100 年重現 期降雨之間(敏督莉颱風勘災報告,2004)。

圖 5-9 所示為其 7 月 2 日零時起之雨量組體圖。由雨量組體圖得知,

稍來測站測得之降雨有 3 個尖峰降雨量,第一時間點於自 7 月 2 日零時 起 32 小時內,第二時間點於 68 小時,均達到 40 毫米之小時降雨強度,

且三測站中以新伯公測站之小時降雨強度最高,高達 133 毫米以上。

第五章 坡地崩塌與土石流勘災成果及災因分析

74

表 5-3 大甲溪流域上、中、下游雨量站民國 93 年 7 月 2 日 24 小時累積 雨量記錄

稍來(上游)

時間(hr)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雨量(毫米) 2.5 0 0 0 1 2 0.5 0 2 12 25.5 40.5 累積雨量(毫米) 2.5 2.5 2.5 2.5 3.5 5.5 6 6 8 20 45.5 86

時間(hr)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雨量(毫米) 39 39.5 36 24 27 28 16.5 7.5 8 14.5 22.5 16.5 累積雨量(毫米) 125 164.5 200.5 224.5 251.5 279.5 296 303.5 311.5 326 348.5 365

新伯公(中游)

時間(hr)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雨量(毫米) 2.5 0 0 0 1 2 0.5 0 2 12 25.5 40.5 累積雨量(毫米) 2.5 2.5 2.5 2.5 3.5 5.5 6 6 8 20 45.5 86

時間(hr)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雨量(毫米) 9 24.5 18 19 28.5 19 8.5 3.5 0.5 14 15.5 17.5 累積雨量(毫米) 89 113.5 131.5 150.5 159 162.5 171 174.5 175 189 189 206.5

大甲(下游)

時間(hr)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雨量(毫米) 0 0 1 2.5 0 3.5 0 3 2 2.5 2 6.5 累積雨量(毫米) 0 0 1 3.5 3.5 7 7 10 12 14.5 16.5 23

時間(hr)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雨量(毫米) 21.5 19 8.5 22 11.5 16.5 4.5 0 7.5 29 18.5 10.5 累積雨量(毫米) 44.5 63.5 72 94 105.5 122 126.5 126.5 134 163 181.5 192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2. 流量分析

經濟部水利署於大安溪流域設有象鼻、雪山坑、雙崎、卓蘭、義里 及鯉魚潭等六個水位站,流量分析方面,同樣選定大安溪流域上中下游 各ㄧ處流量測站,分析其水位變化情形,上游為象鼻測站,中游為雙崎 測站,下游為義里測站,圖 5-10 所示為其 7 月 2 日零時起之水位變化。

在敏督利颱風期間計有象鼻及雙崎等兩站超過警戒水位。若將颱風期間 最高瞬時水位與過去歷史記錄洪水位進行比較後,象鼻水位站最高水位 為 661.18 公尺 高於 1996 年 7 月 31 日的最高歷史水位 628.10 公尺;雙

崎水位站最高水位為 487.47 公尺 低於 1963 年 9 月 11 日的最高歷史

7/2 00:00 7/3 00:00 7/4 00:00 7/5 00:00

時間

第五章 坡地崩塌與土石流勘災成果及災因分析

7/2 00:00 7/2 12:00 7/3 00:00 7/3 12:00 7/4 00:00 時間(時)

7/2 00:00 7/2 12:00 7/3 00:00 7/3 12:00 7/4 00:00 時間(時)

7/2 00:00 7/2 12:00 7/3 00:00 7/3 12:00 7/4 00:00 時間(時)

由象鼻水位站之水位變化圖得知,水災當天大安溪上游象鼻山區之 間歇性降雨,使得溪流水位一直高於二級警戒水位 632 公尺,最高水位 約達 661.18 公尺。中游之雙崎測站於 3 日上午 8~9 時左右,水位急劇由 485.54 公尺上升至 487.45 公尺,上升高度約 1.9 公尺,最高上升至 487.86 公尺。至於下游之義里測站三天水位則在 7 月 2 日 12 時到 7 月 3 日 12 時的 24 小時內,水位持續增高,最高洪水位與最低洪水位差將近 4 公尺,

各測站二級水位警戒值如圖 5-10 上紅線所標示。

3. 921 地震影響

根據水土保持局 921 地震災後依據航照判釋顯示,震後中部災區變 異點達 21,969 處,面積達 11,297 公頃。如此大規模之坡地崩塌,除於坡 地下方常有大量崩塌土石堆積外,邊坡亦常有發達之裂隙發展。如此鬆 散的堆積物,加上邊坡上方遭地震鬆動之土石,在適當的地形及高強度 與大量之降雨條件下,便易產生大規模崩坍,甚至混合地表逕流進而轉 化成土石流形成災害。應用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 921 震後崩塌地調查之 結果,套疊災害點位置,可見中部地區之坡地災害點分佈幾乎全涵蓋於 921 地震之崩塌區內,由兩者分佈趨勢比較,可見 921 地震崩塌分佈較 密集區域,本次七二水災坡地災害點亦同樣較為密集(林美聆,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