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區域發展類型之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台灣區域發展類型之探討

在 1990 年馮正民【16】指出「區域發展」在都市與區域計畫 領域中,一般指人口、產業、土地使用、空間結構、交通運輸、

公共設施、社會結構等社經環境改變。

王蘭生則認為區域均衡發展的思惟向度應有下列幾項:實質 規劃體系的建立與運作;人口成長與分佈、區域人口與經濟發 展、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環境保育與資源管理;生活品質的改 善等。

綜合「區域發展」可說是空間結構之改變,泛指區域中人口、

社會、文化、產業經濟、環境資源等向度之改變。

近 年 來 對 台 灣 區 域 發 展 差 異 研 究 文 獻 中 , 1989 年 陳 威 仁

【10】的博士論文「台灣區域發展差距及均衡策略之研究」,該 文已主觀判定選取人口、產業、公共設施等三層面作為區域發展 差距研究的研究向度。其中所研究的三個向度,人口面以組成、

規模、成長、遷移;產業面以區位商數;公共設施面以學校、醫 師數量來探討區域間之發展差異。

1987 年黃有志【18】在「台灣地區人口特性與區域發展之差 距」,該文則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衡量區域發展不均度,以主觀 判定方式 選取發展指標:經濟面以個人平均所得,社會面以教 育文化、公共設施、醫療衛生、社會安全等五個指標為區域發展 指標。

而 1985 年「蔡勳雄」【27】以「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發展之

研 究 -都 市 成 長 及 空 間 結 構 之 變 遷 」 該 文 中 , 主 觀 選 取 以 人 口 在 台 灣 各 級 都 市 及 十 八 個 生 活 圈 與 四 個 區 域 的 成 長 與 分 佈 情 形 為 指標。

1991 年張德偉【8】在「台灣人口空間分布與變遷之研究-兼論人口分布政策」該文中以探討台灣人口分布變遷過程之演 化,以過去人口分布之顯性與隱性政策作為探討。

1996 年溫皓平【23】在「城際運輸建設對區域發展之影響」

該文以「空中結構的發展及其環境基礎」為觀點,探討區域發展 的實質意義與內涵,進而以此為基礎篩選出以往文獻中能代表區 域發展之指標(均為單項指標,如人口密度、自來水普及率等)

作為衡量區域發展基礎。

1999 年胡瑞奇【6】在「台灣地區區域發展社經差異之研究」

碩士論文中,並選定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的「社會」與「經濟」

兩個向度,討論地區發展之差異。以多變量分析方法建立複合指 標,以顯著性高的變項作為社經發展指標方程式。

以「經濟產業」、「交通運輸」、「居住品質」、「教育文 化」、「環境保護」等五個部門為分析向度,作為社經發展的指 標系統,來探討區域發展社經差異 。

綜合上述國內相關研究之回顧,茲將國內近年來對於台灣地 區區域發展之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2。

表 2-2 區域發展相關文獻彙整表

作 者 研究著作 研究內容重點

蔡勳雄

(1985)

台灣地區都 市與區域發 展之研究–

都市成長及 空間結構之 變遷

主觀選取以人口在台灣各級都市中及十 八個生活圈與四個區域成長與分佈情形 為指標,說明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的發 展,並研究分析影響都市與區域發展的顯 性政策與隱性政策,檢討都市及區域所面 臨的課題並提出其未來之展望。其中人口 分佈之分析以「等級大小法則」檢證台灣 都市之等級。以吉尼係數為指標分析都市 及區域人口之集散度。並描述區域間人口 成長與遷移之情形,再以西方都市化模式 檢證之。

黃有志

(1987)

台灣地區人 口特性與區 域發展之差 異

從人口分佈所顯現的特性與區域發展的 關係做描述性的探索,為實證研究分析。

並從經濟與社會兩面衡量區域展不均 度,以主觀判定方式選取發展指標,包括 如下 1.經濟面:個人平均所得 2.社會 面:教育文化-高中以上教育程度比,公 共設施-自來水供應及服務比,醫療衛生

-醫生人數比,社會安全-刑案量比,以 威廉斯加權變異數分析以上指標在各區 域歷年變化,並闡述其所代表意義

陳威仁

(1989)

台灣地區區 域空間發展 差距及其均 衡策略之研 究

首先回顧區域發展理論,再以主觀判定方 式選取人口、產業、公共設施等三層面作 為區域發展差距的研究向度,然後以時間 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檢驗區域發展理論的 真實性,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其中人口 面以組成、規模、成長、遷移;產業面以 區位商數;公共設施面以學校、醫師數量 來探討區域之發展差距。最後以歸納演譯 法,參酌實證研究之結果與其他國家的區 域政策,擬定區域均衡改善策略。

表 2-2 區域發展相關文獻彙整表(續)

張德偉

(1991)

台灣人口空 間分布與變 遷之研究-

兼論人口分 布政策

探討台灣人口分佈變遷過程之演化,並基 於對人口分佈時間序列上的實證研究,進 而對過去人口分佈之顯性與隱性政策作 檢討,其中人口分佈變遷分析分為人口成 長變遷與人口分佈變遷及其成因解說。

溫皓平

(1996)

城際運輸建 設區域發展 之影響-以 北迴鐵路為 例

以「空間結構的發展及其環境基礎」為觀 點探討區域發展的實質意義與內涵,進而 以此為基礎篩選出以往文獻中能代表區 域發展之指標(均為單項指標、如人口密 度、自來水普及率等),以此作為衡量影 響區域發展之基礎。以「有與無比較分法」

分析北迴鐵路對花東地區區域 發展在各 指標方面之變化,並利用時間數列與統計 檢定判定影響顯著與否。

胡瑞奇

(1999)

台灣地區區 域發展社經 差異之研究

以探討台灣地區各區域發展差異,並選定 對區域 發展影響較大的「社會」與「經 濟」兩個向度來討論地區發展差異的課 題,建立單一指標架構,再以多變量分析 方法建立複合指標,以顯著性高變相作為 社經發展指標方程式。由「空間結構」的 觀點,將社經發展現況界定為「經濟產 業」、「交通運輸」、「居住品質」、「教 育 文化 」、「 環境 保 護 」五 個 分 析 向 度 , 作為社經發展指標系統,以探討其差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