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紡織業歷程和發展

第一節 台灣紡織業歷程的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台灣紡織業歷程和發展

首先透過第一節台灣紡織業歷程的回顧,了解台灣紡織業的發展沿革以及演 進和轉變,再由第二節全球化紡織纖維布目前的發展,了解目前台灣纖維布研發 與創新的因應策略,接著第三節企業對創新纖維的經營策略、關鍵成功因素相關 研究探討,以作為本研究個案分析之基礎。

第一節 台灣紡織業歷程的回顧

根據瞿宛文(新史學十九卷一期)的描述,台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看 見每隔十年就有不同階段的發展整理如下:

一、(1935-1945)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工業化的步調與方式幾乎都是由殖民政 府主導。工業化主要在配指定的產業中進行,同時是以日資為主導。這些產 業中,日資企業挟其先進技術與組織,以及殖民政府的支持必然領導台灣產 業。在此情況下,本地人既然從未有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經驗,若沒有受到保 護,就不可能和日本工業競爭。本地人的企業大多數是手工業式的傳統生 產。在日據後期,為了配合日軍南進的政策,日方使開始在台設立現代化棉 紡廠,不過當然只能是日資企業,在殖民政府支持下來台投資生產,1941 年 後總計有三家日資棉紡廠設立:台灣紡績、台灣纖維、新竹紡績,不過紡織 業總體產值在 1942 年,只佔當時台灣工業總值的 1.7%。

二、(1945-1955)戰後光復初期幾年,主要是進行接收與恢復生產的工作。國民政 府接收了日產,日資的三家棉紡廠及台灣織布株式會社的新豐廠,配合併到 省營的台灣工礦公司。這其間日籍技術及管理人員撤離,銜接上產生落差,

不過生產逐漸恢復中。自 1948 年開始,大陸公民營紡織廠拆先來台者日 多,在 1949 年國民政府成立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政策上就立即鼓 勵棉紡織業的發展,在當時物資極端缺乏且共應混亂情況下,政府對棉紡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業優先配給電力、外匯與融資。同時因當時國內供給不足必須進口,因此當 局將棉紗關稅降為 5%,棉布關稅為 20%,貿易保護程度大降。以至於 1950 年與日本貿易恢復之後,大量日本布疋傾銷至台灣市場,導致諸多織布廠倒 閉。因此於 1951 年政府以管制棉布進口的方式來提供保護,在管制下鼓勵 棉紡織業的生產。大體而言,管制下的台灣棉紡織業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作 為進口替代工業畫下優先發展的目標,棉紡織業確實於四年內達到自給自 足,此產業開始踏上成長之路。

三、(1955-1965)在 1955 年,菲律賓政府在美方建議下派遣紡織調查小組來台參 觀訪問,調查觀摩台灣如何在四年內達到棉紡織品的自給自足。既有的棉紡 織廠商在受保護下有相當的獲利,這情況當然引發了其他人意欲參進市場的 強烈要求。同時,政府早就言明管制是暫時的措施。因此在其後兩年棉紡織 業產能的限制逐步放寬,1957 年全面開放自由參進。但同時,因國內所得低 市場小,國內紡織品需求幾乎無成長。因此在產能不斷增加而需求飽和的情 況下,產能過剩產業不景氣是必然的發展。既然國內市場紡織品需求不可能 在短期內有太多的成長,因此出口是多餘產能唯一的出路。1958-1960 年實 施外匯和經貿改革,政策上為全面鼓勵出口,開啟了內銷貼補外銷時期之 後,使得出口大幅成長。

四、(1965-1975)在 1950 年代,負責產業政策的伊仲容等人,已注意到世界上人 造纖維產業的發展,將負責工業化的工業委員會下有一個小組負責推動化學 工業,包括人造纖維業。1954 年有數家民營人纖紡織廠出現以至於人纖廠下 游需求也有著落之後,政府由中信局與與美國 von kohorn 馮柯亨公司簽訂在 台灣興建黏液人造絲(縲縈絲)工廠協定,並洽談技術移轉並簽約,同時安排 好日本進出口銀行與台灣銀行的投資貸款。在整個投資案已準備好之後,工 委會再公開徵求私人投資,當時民間業者多認為風險太高而意願闕如,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過,在政府推動下,終由大陸遷台的原大秦棉紡的石鳳翔接手此計畫,成立 台灣第一家人籤公司-中國人造籤維公司。1963 年在政府推動下,由中華開 發與中籤聯合投資成立聯合耐隆公司開始生產尼龍絲,中籤並於 1965 年增 加聚酯棉的生產。1968 年台灣產業的領導廠商-台灣塑膠公司,大舉加入縲 縈、壓克力籤維與聚酯籤維生產。同時在一輕於 1968 年成功運轉之後,政 府推動上游石油化學業的決心很明確,至此大勢底定,諸多廠商隨後立即追 隨參進,到了 1970 年就有 16 家人造籤維廠商,多數為往上游整合的既有紡 織企業。再則,國際上人造籤維以逐漸有取代天然籤維的趨勢,這在在顯示 為了維持紡織業的成長而要發展人籤的必要性。

五、(1975-1985)在 1975 年二輕完工啟動,配合著輕油裂解廠的生產,也因為政 府以行動宣示推動石化業的決心,越來越多的廠商陸續加入石化業的行列,

利用輕裂廠生產的基本原料,來生產人籤原料與塑膠原料,進一步帶動當地 人造籤維以及塑膠的生產。人造籤維生產自 1957 年開始,至 2004 年是以年 複成常率 18.3%速度擴張,而其上游人籤原料,則自 1976 年開始生產,到了 2004 年則以擴張了一百倍。經由政策協調有助於紡織業上下游全面發展,以 及產業整合程度的提升。而台灣紡織業上下游整合程度確實增加,人籤紡織 品的進口比例逐年呈現顯著下降。至於最終成品成衣及服飾業的進口比例,

則因其中上游產業的發展,進口比例已降至相當低的水準。台灣紡織業此時 期蓬勃發展。不過,到了 1980 年代之後,新興紡織開發國家,如中國、韓 國、越南、泰國、印度、土耳其及執起追趕。而且輔助性的政策和保護的關 稅被撤銷,再加上台灣紡織業工資上揚及環保意識高漲與國際保護主義抬頭 等多重攻擊下,被打入所謂的夕陽工業。

六、(1985-2005)這是台灣紡織業困境的二十年,就勞動力情況,因紡織染整廠是 高溫及高濕之環境使得缺工情形相當普遍,勞動力不足下,產業規模始終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以擴展,加上環保排放廢水以及用水來源不穩定的問題,影響生產的發展。

就經營規模而言,台灣的營業稅負擔重、研發經費不足、人力老化、以及設 備規模小相較大陸紡織廠,台灣織布業競爭力大幅下滑。而在 WTO 開放市 場後,低價品的傾銷更搶時市場大餅。而且政府開放進口中國紗來台,以及 引進外勞之基本工資限制,使得廠商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此階段台灣紡織業 所面臨的問題,除勞動力不足、規模小、技術升級困難,加上原料成本高 漲、面對全球競爭缺乏應對策略、單價下滑而導致需求不振,綜合這些不利 因素,導致紡織業供應鏈產生斷鏈或外移等骨牌效應,連帶著產業聚落鬆 動,在面對外貨傾銷及國際市場搶食的現實下,失去競爭能力。這個現象,

不僅政府部門對紡織工業政策思考重新擬定,台灣紡織產業的企業主,也重 新思考台灣紡織業正面臨轉型創造下一波革命。

七、(2005-2015)近十年台灣紡織業倚靠著非凡的創新研發技術,不斷研發出嶄新 的機能性布料,現已成為許多國際品牌不可或缺的供應鏈夥伴,成為全球第 七大紡織業出口國。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指導,紡拓會主辦的「2015 年台北 紡織展(TITAS)」在世貿南港展覽館舉行(,來自 11 個國家的 370 家廠商參 展,展出規模達 790 個展位,參展家數與參展攤位雙雙創新歷年紀錄。由於 TITAS 擁有優質而多元的創新紡織品,應邀來台的國際品牌採購代表亦再創 新高,為參展商創下無限商機。TITAS 是台灣唯一的紡織專業展,提共符合 全球買家需求的創新紡織品,展覽的三大訴求是功能、環保及流行。功能訴 求–衣著用、家飾用、產業用等創新功能性紡織品。環保訴求–低碳、回收再 製造、無毒害化學等可持續紡織品。流行訴求–兼具創新與時尚的流行紡織 品。戶外運動機能產品當道,包括 Nike、UA、The North Face、Vaude、

Lafuma、Lululemon 等國際重量級品牌客戶均來台採購,同時包括美國 Merrell、Marmot、Carhartt,巴西 Alpargatas SA,英國 Ronhill,德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Maloja,紐西蘭 Kathmandu,以及流行時尚品牌如德國 Hugo Boss、美國 Ralph Lauren、加拿大 Roots 等,也都是參展商極為青睞的目標客戶。更值得 關注的是,外商對台灣紡織品興趣極高,其中土而其商貿協會(Taiwan–

Turkey Business Council)首次組織參觀團來台,期望經由 TITAS 平台能與台 灣紡織企業共同開發第三地市場。中斷合作多年的日本纖維輸出入組合,也 派高階代表來台看展,都顯示國際買主對台灣紡織業深具信心。另外,首次 來台參加採購洽談會的流行時尚品牌,例如德國 Hugo Boss、美國 Ralph Lauren、中國大陸朗姿及歌力思等,均不遠千里而來,顯見台灣紡織業嶄新 的商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