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與現況分析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與現況分析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與現況分析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與現況分析
第二節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沿革
自行車起源於西洋,於 1870 年傳入日本,至於傳入台灣的確實年代已不可考,
僅知於日據時代台灣便有自行車(俗稱鐵馬或孔明車),是當時主要的交通運輸工 具。工研院 IEK-IT IS 計畫(2005)將自行車發展沿革分以下五個階段:
一 一 一
一、 、 、 、裝配生產階段 裝配生產階段 裝配生產階段 裝配生產階段(1950~1070 年 年 年 年)
日據時代台灣自行車工業非常落後,當時所有的成車及零組件均需仰賴進 口。二次大戰爆發後,自行車及零組件無法海運來台,於是有少數小型工廠自行 加工製造零件,當作修護零件使用,雖受限於製造經驗及技術不足,但漸成當時 新興事業之一。 直到台灣光復後,日本因二次大戰轟炸,工業受創甚深,使得自 行車及零組件轉由港、滬地區進口供應,少部份則由本地自行生產。台灣對日開 放貿易後,日本自行車及零組件大量湧入台灣,使得當時國內粗具規模的自行車 工業遭受嚴重的打擊。早期 1950 至 1970 年代為自行車產業技術導入期,採 OEM 代工方式生產國外品牌為主,主要產品為普通車及載運車,而政府為扶持自行車 產業,遂於 1954 年禁止自行車成車進口,並將若干主要零組件列為管制項目,使 得自行車產業之基礎得以日漸穩固。隨著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廠商惡性競爭及國 內機車工業的崛起,自行車業者極力拓展外銷市場,由於政府實施種種保護國內 自行車產業的政策,導致自 1956 年起小廠紛立。但因各小廠製造技術未盡精良,
加上設立資本有限,惡性競爭下導致國內自行車市場大亂,造成四大自行車廠相 繼歇業,總產量因而逐年下滑。而 1962 年國內機車工業的崛起,更是導致 1964 年後國內自行車產業更形蕭條的主因。
二 二 二
二、 、 、 、擴大出口階段 擴大出口階段 擴大出口階段 擴大出口階段(1970~1980 年 年 年 年)
此時期適逢第一次能源危機及美國自行車運動熱潮,自行車外銷市場的需求 量急速擴增,產量開始由谷底往上攀升。1971 年台灣自行車總產量不到 20 萬輛,
但到了 1973 年出口量便已超過 100 萬輛。因此 1970 至 1980 年代為我國自行車產 業擴大出口階段,以期以大量的生產換取微薄的利潤,加上當時國內的物價指數 和勞工報酬都相當低,因此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自行車很快地遍及全球自 行車市場,並贏得自行車王國的美譽。
三 三 三
三、 、 、 、產業轉型升級階段 產業轉型升級階段 產業轉型升級階段 產業轉型升級階段(1980~1990 年 年 年 年)
政府鑑於自行車業大部份為中小型工廠,產品製造技術良莠不齊,故自 1982 年起將自行車零組件業列為主要輔導行業。1984 年經濟部成立中心衛星工廠推動 小組加強輔導業者,降低自行車的製造成本與提昇其出口品質。但在 1980 年代後 期則進入穩定成長的產業成熟期,加上新台幣自 1988 年起大幅升值,使得我國自 行車業逐漸失去價格優勢,年產量下滑兩成以上,外銷量減少,因此國內部份業 者開始採取 OEM 與自有品牌並重策略,除繼續從事代工業務,也發展自有品牌,
逐漸朝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邁進,並建立海外生產行銷通路,設立海外工廠,採取 國際分工方式,提升競爭優勢。同時為因應新興國家,如中國的崛起,我國自行 車業者以朝高級車市場方向邁進,開發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產品,以提升國際競 爭力。
四 四 四
四、 、 、 、國際化階段 國際化階段 國際化階段 國際化階段(1990~2000 年 年 年 年)
工業局因而於 1990 年支援自行車業者研發關鍵性技術,以期達成產業升級之 目標。同年 6 月經濟部核准勞力密集、產業關聯性低的自行車業赴大陸投資,以 減輕新台幣升值、勞工短缺及工資上漲等不利因素對台灣自行車工業的衝擊,並 爭取國內自行車業的發展空間。1990 年代中後期,國內自行車產業逐漸採取兩岸 互補、分工的方式,前端的市場訂單處理、造型開發設計、測試、發展年度產品 等由台灣母廠掌控,製造部分則考慮成本因素而在中國生產。同時為迎合國外買 主出貨要求及降低生產成本,逐漸將單價低於 100 美元的自行車移往中國生產,
只保留中高單價登山車、摺疊式及電動自行車在台灣生產的兩岸分工佈局。1999 年歐盟對我國實施反傾銷措施,依個別廠商徵收 2.4~18.2%不等之反傾銷稅,根據 歐盟法規,反傾銷措施除非經過重新調查,應自實施日起五年後終止,此舉使我 國自行車業出口受到影響。
自行車零件業方面,自行車零件業隨著自行車產業而成長,在 1970 或 1980 年代小型加工廠以廠為家,加上外包加工,建立起環繞在自行車產業為中心的自 行車及其零件產業網。一千多家的中、小型零件加工組合廠,八成集中於台灣中 部的自行車大本營,約一成集中於台灣南部,成功地成為產業上下游相互支援的 產業網,同時也是造就了本產業成功的重要因素。1980 年代的零件總產值平均有 12.59%以上的成長,附隨著自行車整車產業一起成長而水漲船高,而自行車最大
廠商巨大、美利達等重要廠商所帶動的產業上、下游互動系統,也成功地在其自 創品牌以及國際化的推動下,將整體自行車業帶上世界自行車製造王國,也奠定 了 1990 年代整體產業的產業成熟期。
五 五 五
五、 、 、 、無形資產競爭階段 無形資產競爭階段 無形資產競爭階段 無形資產競爭階段(2000 年 年 年~) 年
為因應國際環境的轉變,維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追求產業的永續發展,台 灣自行車整車廠與零件廠外移至中國大陸設廠生產的模式已逐漸健全成形,業者 運用當地低廉的勞工,進行兩岸分工的產銷模式,採行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國 際分工方式,使得台灣自行車的外銷量僅次於中國大陸,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家。
在中國大陸主要生產中低價車種的自行車隨著自行車及其零件業之廠商逐漸外 移,本產業之產銷量及值自 1999 年起逐年下滑,2003 年自行車整車之銷售量僅達 483.43 萬輛,低於 1999 年的 728.10 萬輛,但在自行車整車業之銷售值方面,則因 自 2003 年自行車產業為追求研發和創造自行車新文化,增加研發實力,開發新產 品領導自行車流行,國內廠商展開策略聯盟,並由巨大機械、美利達工業兩大自 行車廠與 11 家零組件廠,共同發起組成「A-Team」,推動從零組件的開發、品質 到整車的質感之一系列升級計畫,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而使得自行車銷售單價日 漸提高,進而帶動自行車產業之銷售值。「A-Team」的三個階段計畫分別為:第 一階段(2003 年):生產現場對策,進行最基礎生產面改善與強化,具體做法是建 立效率化的生產系統,最終目標是十天內交貨;第二階段(2004 年):研發對策,
大力推展研發運動,包括共同研發,成員廠強化面對專賣店的差異性產品進行生 產;第三階段(2005 年):銷售體制對策,強化對市場的調查、推廣、強化與擴展 成員廠商的品牌形象,落實全球通用品牌策略。2004 年歐盟宣佈終止對我國自行 車業者所採取之反傾銷措施,加上歐元升值因素,我國對歐盟自行車出口量增加 至 252 萬輛。2005 年歐盟再度對中國課徵反傾銷稅,並提高至 48.5%,同時越南 也被課最高至 34.5%的反傾銷稅,使在中國或越南為生產自行車基地的台商,紛 紛回流台灣,訂單陸續湧入國內,惟部份業者仍利用中國或越南生產之自行車先 行進口至國內,再出口至歐盟。為避免再度受到歐盟制裁而損及國內業者權益,
政府結合業者成立「自行車出口歐盟監控小組」,針對外銷至歐盟自行車產品之原 產地及低價外銷可疑案件,定期進行檢查,以嚇阻部份廠商之不法行徑違害我國 自行車業者權益。2006 年因中國及越南自行車業遭受歐盟的貿易制裁,間接影響
我國自行車業出口至歐盟地區,而使國內自行車製造業的銷售呈現衰退局面。2007 年則因全球對暖化問題益加重視,許多國家政府以補貼方式鼓勵民眾購買高級自 行車,使得 2007 年 1~7 月自行車製造業銷售值達 212.7 億元,較 2006 年同期成 長 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