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縣市補救教學師資培訓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各縣市補救教學師資培訓現況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各縣市補救教學師資培訓現況

壹、 補救教學師資培訓實施現況

國內以服務學生的專業知能可將教師的角色劃分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 補救教學教師(施安琪、紐文英,2015)。教師是實施補救教學的關鍵,也是決 定補救教學成效的靈魂(洪儷瑜,2014)。曾柏瑜(2008)認為補教教學教師的 專業為了解低成就學生學習特性及擁有有效的教學原則。補救教學是一種適性化 教學,教師須依據學生個別差異設計學習內容,教師需要多元的課程設計與評量 能力(朱家儀,2013)。

目前補救教學師資人力來源有現職教師、退休教師、儲備教師、大專生等,

但其中以現職教師所佔的比率最高,約佔 80%(教育部,2014)。

有研究指出高雄市偏遠國小參加補救教學研習的人大多數是學校主任或組 長,透過參與者回校後分享,對於真正在現場執行補救教學教師來說的收穫不多

(湯維玲、蔡佩娟,2013)。

臺中市因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在扣除各校推薦名單後名額更被限縮,讓有心 想從事補救教學的非現職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有限(陳金龍,2015)。

綜上所述,參加培訓的人員多為在職教師,非現職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比現 職教師來得少,偏遠國小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增能研習機會低。

貳、 各縣市補救教學師資培育內容

一、臺中市

8 小時補救教學基礎師資培訓,研習天數一天,培訓內容有補救概論(含理 論與技術)二小時、國小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輔導二小時、國語補救教學教學策 略暨教材教法二小時、數學補救教學教學策略暨教材教法二小時、英語文補教教 學策略暨教材教法有寫在課程內容但沒有安排時數(臺中中華國小,2018)。

©

©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 補救教學師資培訓滿意度

在補救教學師資培訓的研究裡以教師為研究對象的只有四篇,其一為曾柏瑜

(2008)研究的對象為大學生,其培訓的方式以修習大學開設之「個別化教學」

課程並進入國小現場替低成就學童進行補救教學,其二為蔡方婷(2018)研究的 對象為在職教師,其培訓的方式為參加民間基金會開設之補救教學師資課程,與 本研究以接受教育部規定之專業補救教育師資培訓移轉成效之課程內容不符,故 不列入此討論。

陳建伶(2014)以問卷進行調查,指出參與補救教學師資培訓的教師認為課 程內容符合需求達中上程度;受益最多的是訓練原理,與補救教學的目標契合,

受益最少的是訓練方式呆板不靈活,多以單方面的講述方式進行,無法有效連結 教學現場狀況;整體來說訓練滿意度雖不高,對於授課講師教學給於高度肯定,

參加培訓之教師普遍認為授課講師講述內容豐富、實用。黃靖文(2016)同樣也 以問卷進行調查,經研究發現補救教學師資培訓課程內容部分符合教師需求但實 用度不高;參加培訓之教師認為受益最多的是教材編排,授課教材多樣性,對學 習與記憶有直接的影響,受益最少的是實務分享課程比例少,以致補救教學現場 仍有問題無法處理;訓練滿意度不高,但以教學成長最高分,認為經過培訓後回 到教學現場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教學品質。

綜上所述,兩位研究者的共同點有四個:第一補救教學師資培訓課程在課程 內容上受益最少的皆為訓練方式之安排不夠靈活、多元,導致參加培訓的老師無 法有效的類化學習到教學情境當中;第二培訓滿意度皆不高,顯示補救教學師資 培訓課程可能無法將訓練中所習得的一切,完全的應用在教學情境中;第三研究 對象皆為現職教師;第四研究方法皆為量化(陳建伶,2014;黃靖文,2016)。

故本研究將輔以訪談資料來了解補救教學師資在經過培訓課程後,回到教學現場 的運用情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