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作學習相關理論

一、合作學習的涵義

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多位學生為了達到同一學習目標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相 互依賴、相互激勵及相互幫助的情境下,教師授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而學生們因而彼 此切磋硺磨、腦力激盪、提升學習情緒,完成自己應負責的本分,並參與討論與自我檢 視,進而達到小組合作的成效。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採小組學習方式,學生一起學習進而擴大自己和他 人的學習(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教師依 學生的能力、性別、種族背景等,分配學生到一異質小組中,鼓勵彼此互相幫忙,以提 高個人的學習效果並達成團體的目的(黃政傑,1992)。杜威提倡在設計教學中運用合作 學習團體。1940 年代 Morton Deutsch(1949)提出合作和競爭的理論,豐富了後來合作學 習研究和實務的基礎。直至今日合作學習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希望 透過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習成效。第二是希望經由合作學習來增進人際互動機會,培養人 際關係能力(黃政傑,1996)。鄭宗文(2001)在「全球資訊網對不同分組型態合作學習成效 影響之研究」中歸納綜合各學者意見,整理合作學習的定義如下表 2 - 1:

表 2 - 1 合作學習的定義

學者(年代) 合作學習的定義

Slavin(1955)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教師將學生依不同能 力、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於小組中共同學習。

Haley &

Resnick(1977)

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幫助,分享彼此經驗、看法,

使學生的學習可以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並改善溝通協調的社會技巧。

Slavin(1979) 合作學習乃是一種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一個小型合作團體或小組中一 起工作以精熟學習教材。

Parker(1985)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室的學習策略,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一起學習作業,

鼓勵彼此分享觀點,分享發現的成果,批判並修正彼此的觀點。

Slavin(1985) 合作學習乃是學習作業的再設計,允許兒童在小組內分工及合作,它 結合了教室的學業活動及社會互動層面,提供兒童奉獻己力,以加速 組的作業進度並分享學習的喜悅。

Nijhost &

Kommers(1985)

Nattiv(1986) 合作學習是鼓勵學生組成團體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適用於任何 學科及任何年級,基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肯定地指出,為達成共同目 標而一起工作,能鼓勵學生作最好的表現,並幫助他人全力學習,喜 歡及尊重他人。

Kolkowski(1988) 合作學習乃依不同能力、種族和性別所組成的常態性異質結構,不同 背景的學生參與合作之後,能增進學科成就並加強自尊心,同時也能

Johnson,Jhonson &

Holubec(1994)

合作學習乃是一種教學策略,它讓學生在小組團體的合作行為下,增 加自己和其他組員的學習效果。

吳 清 山 、 林 天 祐

(1996) 合作學習是透過學生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合作學習的特質

所有的合作學習法都具備有三個核心觀念為小組獎賞、個別績效和成功的學習機會 (Slavin,1995)。詹森等人(Avid W.Dohnson 和 Roger T.Johnson) 認為合作學習的基本因 素是掌握積極的互信、面對面的互動、個別績效,以及人際關係和小團體技能的運用(黃 政傑,1996)。歸納學習的主張,合作學習的特質如下(黃政傑、林佩璇,1996):

(一)、異質分組(Heterogeneous Grouping):異質分組是依學生的能力、性別,將學習 者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彼此互相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從不同的學習對象中,

學到更多的觀點,以結合學習經驗達成預定學習目標。

(二)、積極互信(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在合作學習小組中,每位成員都能體認自 己與小組是榮辱與共。小組的成功須每位成員的努力來達成,小組若能成功,

自己也才能成功。

(三)、面對面的成長式互動(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藉由面對面成長式 互動,組內學生相互輔助彼此學習,例如:鼓勵組內其他同學的成長、努力完 成任務、達成共同學習目標等。

(四)、個別績效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小組的成功是組內成員的成功,而不是 以小組個別成員的成功來代表小組。為確保個人績效,合作學習小組不宜太大 (通常是 2-6 人)。

(五)、人際和小團體技巧(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合作學習小組,每一 成員除了要完成學業相關的任務工作(task work),教師尚需教導學生相互信 任、相互接納、清晰的溝通等社會技巧。如此學生方能互相信任、支持,正確 無誤的進行溝通工作,解決衝突。所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充分教導學生應 有之社會技巧,學生才能有效的互動。

三、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理論

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知識構成的過程,其理論基礎可從動機理論、社會互動理 論、認知建構理論三方面來探討。

(一)、動機理論:Slavin(1995)提出動機理論觀點,認為合作學習著重在目標結構和 獎勵結構。合作學習的目標結構在於建立只有成功的完成小組的共同目標,成 員才能達到個人的目標。因此為了達成個人的目標,小組成員就必須幫助其他 成員達到他們各自的目標。合作學習的獎勵結構提供小組成員完成共同目標的 誘因,這種公開的誘因是增進學習表現的重要因素。

(二)、社會互動理論:此觀點係以研究「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的學者 Kurt Lewin(1951)所提出的「場地理論」(field theory)為代表。Kurt Lewin(1951)認 為小組的重要本質是其成員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依賴的形式有賴團體目標的建 立。小組成員藉由內部的張力狀態,促使團體朝向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並經 由相互依賴的關係進而引發合作、競爭與個別的行為(周立勳,1995)。

(三)、認知建構理論:認知建構理論強調合作學習之所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

其主要原因在於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訊息處理的歷程」,而其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 Piaget(1970)與 Vygotsky(1978)二人的學習理論,以及「認知精緻化」的觀 點(周立勳,1995)。

合作學習常見的類型(Johnson & Johnson,1999; Slavin,1995; 黃政傑 & 林佩璇,

1996)包括: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LT)、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 m 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小組遊戲競賽(Teams-Games-Tournament,TGT)、

小組協力教學法(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TAI)、團體探究(Group Investigation,G I)、第二代拼圖法(Jigsaw II)等。其中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是合作學習中極常 見的分組教學方法,非常適合應用於電子師徒制合作學習模式。實施此教學方法可依照 學生不同的能力,將學生分為每組四至五人的異質小組後,教師先進行全班授課,之後

依授課後學生的表現分組,使小組形成小老師帶領組員一起學習的型態。小組成員共同 研習並協助同組其他同學學習,教師每週施予測驗,除了以小組整體表現評定學生學習 狀況外,也計算學生的個人進步成績。以個人過去的表現為基礎,激發學生為其所屬的 小組爭取最高榮譽,當小組分數達到某種標準時將受到表揚以激勵整個合作學習的效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