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想的學習方式是學習者彼此相互溝通、討論,而領悟出的新觀念。研究者嘗試由 合作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利用網路教學網站,在一對一師徒制策略下,彼此學習討論,

以改善 VB 程式設計之教學成效。本章針對研究背景、動機和研究目的、限制以及相關 理論和相關研究作綜合性的說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相 關的理論以及相關的研究。第二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三節說明研究目的:探討不同的分 組策略(電子師徒制、非電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對程式設計的教學成效有何差 異?第四節說明研究對象及實驗時間的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研究者從事職業學校資料處理科程式設計教學多年,有感於多數學生對於程式設計 課程興趣缺缺,上課時不容易集中精神專注聽講。即便上機實習也只是針對範例照課本 操作一遍了事,不會去思考程式中如何解決問題的邏輯演算過程。而傳統教授程式設計 課程的方式,也都是教師全程主導授課內容,只告訴學生怎麼做及如何做。學生無論優 劣、懂或不懂,都是相同的教學方式,沒有長期的課程規劃。久而久之養成學生不求甚 解,死背程式語法,教師喪失教學信心,無法得到學生適當的回應。如此惡性循環造成 師生缺乏互動,學習成效自然不彰。研究者於是思考如何改善程式設計的教學方式,讓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藉由活動的參與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 學習程式設計的興趣。

教學活動應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生興趣,誘導學生求知欲望,進而激發學 生創造性思考,最終達到預設教學目標的積極過程。新世代的學子從小就接觸電腦、網 路、電玩,面臨的誘惑五花八門,要他們坐在電腦前面專心地思考如何撰寫程式,對教 師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何鼓勵學生,避免學生學習挫折,可行的做法有一、重

視學習的過程大於學習結果。二、強化同學間合作學習,減少彼此競爭。這兩點說明了 學生互動合作的過程才是學習的重心(鄭茂春,1999)。如果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利用分組 合作學習加入同儕的影響力量,讓他們互相分享學習心得,藉由討論擴展知識的廣度,

再配合網路教學結合了文字、聲音、影像及互動特性,突破傳統教學時空的限制,將會 為教學環境開啟了更寬廣的創意空間。

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自 1940 年以來從動機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和認知精緻化理論發 展出來,合作學習是由幾位互相認同,具有共同工作任務的學習小組,成員透過溝通、

協商、分工共同建構與學習任務相關的知識內容(梁珠華,2005)。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團 體分工重於個人表現,程度優者會指導較差學習者,如此不但可以減輕教師教學負擔,

也可以透過這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比對、統整、批判,提升學生的認知運作 能力。Johnson,Johnson,& Holubec(1990)等認為同儕對教育的渴望有非常大的影響,而同 儕之間的互動會對學習產生正面影響。

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上,教師經常會藉由「小老師」的輔助讓優質的學生指導學 習成效較低落的學生,甚至採一對一類似師徒制的方式。這種運用同儕之間的影響力,

利用同儕相近的語言、理解的方式及技巧彼此個別教導,似乎可以達到教師無法做到的 教學效果(黃善美,2004)。目前對於師徒制的探討大都侷限在傳統教學環境裡,因此讓 研究者想要從網路學習情境中去探討師徒制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環境中的教學成效。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程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程式設計的基本觀念,在課程內容規劃 上,學生必須暸解變數、運算式、指令、程序結構等基本觀念。目前大部分學校都使用 WINDOWS 版本的 VISUAL BASIC 為程式設計教學的工具。通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 於程式編碼的邏輯設計觀念感到模糊難以掌握,加上程式語法須以英文表述,造成學生 學習上很大的困擾。通常教師會將班上同學分組,而且是經過設計的分組,希望借助能

力強的同學提升低學習成效同學的學習成果,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 習成就、學習興趣、班級氣氛等方面的表現均較傳統學習為佳(王子玲,2004;張能維,

2007)。

近年來由於網路蓬勃發展及多媒體技術精進,多數教師已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逐漸 轉移到網路,讓教學變得更豐富多元化。藉由 Internet,教師能在網際網路的環境進行教 學活動,將傳統的學習環境轉移到線上的學習環境中,同時開始尋求可使用的工具、程 序以及教學方法,以求能達到與傳統教室相等甚至更佳的使用狀態。上網已經成為時下 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若能將教材、講義、練習評量網路化,配合討論區、即時通訊 軟體讓同學互動彼此學習,則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應有顯著的提升,用於程式 設計的授課上,除了可以使學生認識程式的基本組成及語法外,更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問題,進而達到運用程式語言解決問題的目的。

從 1970 年代以來,有關於各種產業運用師徒制功能的研究相當多且完整,發展到 後期,探討師徒制運用在企業與學校兩種組織上之相關研究也明顯增加,從 Kram 於 1983 年發表「師徒關係階段」之研究至今的二十年間,延續該學者對於師徒關係的階段、

師徒關係類型、帶給師徒雙方的正負面影響之闡述及定義,奠定此類研究之基礎,而後 相繼出現以研究生或博士生為研究對象的師徒制功能之研究(Cronan-Hillix, Gensheimer, Cronan-Hillix, & Davidson, 1986;Green & Bauer,1995;Hollingsworth & Fassinger, 2002;Kahn & Scott,1997)。但是,儘管在 1990 年代之後,與學術界相關的師徒制之研 究逐漸發展,卻皆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台灣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付諸闕如,而且其大多 數的研究都是以企業與產業為研究背景,因此學術界運用師徒制是否也可將有相同的研 究結果,有待更進一步地探討。

從文獻中發現師徒制的施行能有助於學習者的技能,師徒關係的互動會促進人才的 培育與技術的傳承(何明恕,2003),可以增進溝通技巧及有效的傾聽,指導者與被指導 者都可以學到相關學科知能,特別是指導者經由教導而得到學習的途徑,能更清楚的認

識教導及學習的本質(黃善美,2004)。這種結合網路即時通訊讓學生「一對一」高學習 能力指導低學習能力的配對方式,形成所謂「電子師徒關係」,相互進行 VB 程式設計的 合作學習。研究者相信在合作學習策略下,採電子師徒制讓學生在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 環境中盡情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並相互討論切磋,定能提高學習興趣與成 效。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國內雖有許多師徒制之合作學習的教學成效探討,但研究的面向多為傳統教學環 境,鮮少有針對網路教學環境的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電 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對於 VB 程式設計課程的學習成效影響,並應用電子師徒制 合作學習的理論,研擬適合高職學校電子師徒制合作學習方法,並根據其實施成效,綜 合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改進目前高職學校教學及相關研究的參考,茲將本研究之 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探討電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對程式設計教學的學習成效。

二、 探討電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對不同學習能力水準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三、 分析電子師徒制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對程式設計教學的學習滿意度。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針對私立高職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採準實驗研究法,故有推論上的限制,

並無法證明其實驗結果可應用在其他的實驗對象,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受測對象、

不同的實驗課程,其實驗的結果並無法適用在其他的對象。同時,本研究是針對「程式 設計」課程,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及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受課程限制,不見得適 用在其他的課程上。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電子師徒制

電子師徒制是指結合網路討論區、即時通訊軟體讓學生「一對一」彼此互相學習,

高學習能力的學生(師傅)指導低學習能力的學生(徒弟),形成所謂「電子師徒關係」。在 這種同儕師徒關係中,帶給雙方正面影響,進而增加教學成效。

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乃是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能適用於不同年級及不同的學科領域,

主要是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援去進行學習,以達成學習目標。合作學習 強調的是異質性的分組,本研究採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簡稱 STAD)為實驗依據,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 實驗組採電子 師徒制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以 VB 程式設計學習成就測驗前測成績為分組依據,二人 一組實施合作學習。

三、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是指某科目經過教師有系統、有計劃之傳授後,學生所得到或了解到該科 目之知識程度。本研究之 VB 程式設計教學成效係指參與實驗的學生,在教師自編的「VB 程式設計學習成就測驗」( 內容為「條件結構」及「重覆結構」兩章)的得分為指標,

得分愈高表示教學成效表現愈佳﹔反之, 得分愈低則表示教學成效表現愈差。

四、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是指運用程式語言內定的語法、語意及設計技巧、邏輯思考等能力,透過

程式設計是指運用程式語言內定的語法、語意及設計技巧、邏輯思考等能力,透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