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

一、學習滿意度的涵義

Martin (1988)對滿意度(satisfaction)的定義為個人對獲得經驗的期望,和所感受到該 經驗的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期望等於或超出所實際經歷的,就是滿意。根據 Maslow(1970)之理論,人類的需求有層次之分,需求分為五個需求層次:生理需求、安 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但其需求的特定順序,並不能適用 於每個人,而且個人可能在同一時間有一種以上之需求。故此理論上無法用來概括及解 釋學生學習之行為,亦不能正確預測或安排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Argyris,1964)。張春興(1991)認為滿意度是個體(生理的或心理的)動機促動下的 行為,達到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心理狀態,是慾望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感受。

蔡明砡(1991)認為學習滿意度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喜歡程度,或願望、需求得到滿

Tough(1982) 滿意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喜歡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是

「滿意」,不喜歡的感覺或消極的態度是「不滿意」。

Martin(1988) 指個人在獲得經驗之期望,以及他所感受到該經驗的實際結果之間 的一致性,當所感受到的等於或超出所期望的,便覺得滿意;反之

二、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理論

(一)、學習滿意度之因素相關研究

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透過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一步了解教育過 程中的各項有關因素,以求得教育的改進,提高教育的效果,而學習者的學習滿意 度正可以用來解釋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結果等。學習之內容如符合學生之興趣 與需要,可提高學習之滿意度,而且教師愈親近學生,有更多非正式的師生互動,

學生對教師將更滿意(Lam & Wong,1974)。而學生的自尊愈強,其學習滿意度也 愈高(Bachmanh,1977)。Mangano 和 Corrado(1979)認為合宜的學習地點將有助於 學生感到滿意。他建議為提高學生學習之滿意度,應注意學習環境,包括舒適的空 間、乾淨而有秩序的場所、合適的設備、安寧的社區環境,以及良好的交通運輸。

Mangana 和 Corrado(1979)也認為成人學生像傳統學生一樣,希望教師尊重他們。

另外學生可以參與學習活動之決策,是學生學習滿意度之一個重要原因,學生 因為有參與機會而感到滿意有七項原因:建立學習之氣氛、建立共同計畫之運作、

可診斷學生之需要、形成可以滿足學生需要之學習目標、設計學習之模式、以合宜 之技巧與教材進行學習、評估學習成果與重新估計學習之需要(Kerwin,1981)。

Long(1986)認為成人學生喜歡團體討論之學習方式,不但因為建立師生與同學間之 積極態度,而且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其能力、需求、喜好等,可以有個 人的貢獻與參與決策機會。馬芳婷(1989)探討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 學生學習滿意度時,指出影響學習滿意度的因素有三,第一是學習者的個人因素:

社會背景變項、心理特質、學習動機之取向與強度等。第二是教師因素:教師之特 質、教學行為、方法、內容、和其對學生之態度等。第三是學校因素:學校之環境、

行政和政策等。

(二)、學習滿意度之層面相關研究

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因素眾多,主要層面包含學生個人的因素,教師的因素

及學校的因素。關於學習滿意度的研究,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相當多,在探討影

Urdan(1979) 發展的課程後滿意度測量含有:教學者、課程內容、進行方式、

教材、氣氛、和課程品質等六個層面。

Binner(1994) 學生對電子課程的態度之測量工具,必須先界定和課程相關的因 素。學習者滿意度的七個層面為:教師與教學、技術、課程管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