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第六節 合作研溝通模式的轉變

網絡模式一直是做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網絡隨著科技的進展,呈現在人 們的生活形式多樣化與資訊交流的廣泛,網絡已不僅是被視為一種工具,亦是訊息 和知識獲取的來源。在社會環境中,快速的連結不同趨勢的脈動(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更串聯著人與人或組織之間頻繁快速地溝通。每個網絡關係定義 了不同的社群,網絡是聚集個人或機構,各種共同參與聚集的形式,圍繞共同的主 題或目標的組織系統,創建不同性質的平台。網絡的建立是橫向關係,需要合作參 與者的相互連結,從研究諮詢過程,到想法的延伸或知識互動中,創造出更多研究 議題的合作空間。具有顯著的研究組織與共享的參考資源,增加了發展合作關係建 立的新管道(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

網際網路應用之成熟,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郵件、檔案傳輸、討論群組與全球資 訊網的功能,藉由網路相互分享研究資源,地理位置不再是交換資訊的障礙,分散 於世界各地的研究學者、實驗室和機構均可合作,全球化更增進合作者於地理位置 之多樣性。由於網絡組織是在網路資訊多元環境下,排除了地域區隔,以合作目標 採取行動,旨在加強雙方現有的網絡成員之間的連接,以及與其他類似的網絡成員 之間建立新的關聯(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研究人員參與專門社群,必 須要先了解社群成員互動與研究的特性,以及在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資訊需求、尋 求、交換、分享等相關資訊行為,藉由研究運作機制,與相關的資訊行為,進而發 展出不同性質的合作模式(謝珍妮, 2010)。

37

資料來源: Santoro, F. M., Borges, M. R. S., & Rezende, E. A. (2006).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1(4), 715–727. doi:10.1016/j.eswa.2006.01.002

表 2-9 是合作環境在指定的範圍與發展的基礎上,敍述合作有哪些特性與要求,

特別是以網絡組織在運作,是在地理空間分散的動態下進行各項互動,在訊息交流 的網絡環境下,以加強網絡成員之間的連接、溝通模式(如:文件管理系統、知識 共享的功能和認知機制),以及與其他類似(相近)的網絡成員之間建立新的關聯 (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

網絡組織之間的訊息交流,以增加各組織取得內部的知識交流。透過網絡的環 模式建立上是最主要的支援(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

38

圖 2-3 多樣式溝通平台

資料來源: Jarno Hoekman, K. F. and R. J. W. T. (2010).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t a distance Chang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within Europe. Research

Policy, 39, 662–673.

圖 2-2 為多樣式溝通平台,是合作活動開始展開科學研究,針對相關重要複雜 的任務。從實際面對面的參予互動,具體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形式,不僅是語言,也 涉及整體複雜因素的可能性。現代通訊介面(如:電子郵件、視訊會議),建立獨特 的共同交流的方式,包括快速雙向回應,參照於實際空間的溝通,互動和共享的環 境。所有因素都有助於創造一種共同的語言,在一個研究團隊進行共同溝通和知識 傳授,不是輕易用言語來表達就可清楚顯見的(Hoekman, Frenken and Robert, 2010)。

在強烈的訊息交流,透過共享文件夾,可以適用於工作群組的任何成員來讀取或更 改其內容的文件。尤其是對於專業上的合作,在溝通時必須清楚彼此的研究態度、

了解合作目標及共享資源,且能在研究想法上達成共識(Santoro, Borges and Rezende, 2006)。

虛擬社群知識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等要素所構成,顯性知識主要是在文件,

可以用言語來表達,語言,圖表和公式,並透過閱讀和學習,可從文件共享,顯性 知識的例子包括書籍、研究論文等。相反的隱性知識大多是概念和無形的個人經驗,

39

不能明確描述,大多只能在人類心靈所感知,並透過討論和指導,包括認知能力和 信念等(Schroeder, R. and Axelsson, 2008)。

合作研究是複雜而困難的工作,尤其是影響合作的因素會隨著個人、研究走向 與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如:受到經濟、科學、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動態相互 作用的影響(謝珍妮, 2010)。從地區、國家和語言的共同性,在資源的限制下提高研 究的有效性,以及搜尋、協調與溝通等活動。每一個科學領域可能有特定的領域範 疇,在於研究的課題與方式的差異,或基礎學科模式的認知等,各個學門領域的發 展,對於合作參與的溝通模式,會有不同的特定要求(Hoekman, Frenken and Robert, 2010)。

合作研究在知識的溝通與交流上都考量地理位置,人們常認為在地理上的接近,

更可能促成合作的關係,知識與技術是需要面對面進行多方面的互動。試圖了解研 究合作的地理關係,尤其是在應用科學,合作的地域性考量。闡釋了在科學合作與 距離的重要性,是否學術組織之間的合作須加以區域化(Ponds, van Oort, and Frenken, 2007)?

基於今日電子通訊的運用的廣泛,學術合作上的知識共享應已超越了時間和空 間的限制。知識透過社交網絡為基礎,合作上相互的支持與共享,網絡的合作支援 與 P2P 和即時通訊技術來實現,以提高知識共享與加強合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Schroeder, R. and Axelsson, 2008)。分享許多共同的概念、互動溝通、討論和交換 意見,獲得隱性知識,以實現研究資源的發現、獲取、知識共享,交流與討論的共 同合作的目標。因網路的便利,提供了線上討論社群的環境,而增加了相互交流與 討論相關主題的虛擬空間,亦可能藉著線上社群的管道找尋合作對象的機會。創造 力是社會中與其他人互動、合作的結果,創意是展現了集體的知識與合作者的一種 社會活動。在合作系統的知識共享,表明了知識內容與尋找合作人員是兩個重要因 素。而參與虛擬社群的知識共享,若沒有高品質的知識為內容,虛擬社群就不能達 到知識共享的預期目標(Schroeder, R. and Axelsson, 200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