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合作研究知識的認知與結合

生活上面臨許多的複雜問題(例如醫學上的基因工程、全球環境氣候變遷)需 要創新的解決方案,從不同的學科知識相結合,以進行跨學科的合作方式來實現研 究的目的。跨學科的研究研究人員在不同的學科,為了使某些學科的研究得以銜接,

甚至跨越國界合作研究,形成新的學科,因而產生知識的創新(van Rijnsoever and Hessels, 2011)。研究合作是聚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的研究人員之互動,產生的新 知識與研究目標之間的合作。跨學科研究合作的顯著特點是將不同學科專業技術、

概念銜接,延續著更多的研究脈絡與發展合作機會。因此,不同的研究合作亦是研 究人員在學術生涯發展中,重要的研究趨勢之一(van Rijnsoever and Hessels, 2011)。

研究者之間的合作趨勢增加,為學術研究模式的轉變。研究模式不僅強調合作 共享與整合,更為研究領域相互交流,共同創造新知識(袁大鈺、唐牧群,2010)。

跨學科合作的目標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合作方案需要從一個以上的學科知識和 資源來發展(Maglaughlin and Sonnenwald, 2005),合作框架內共享相同的資源以達 成一個目標。溝通是研究合作的一個動態過程,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而影響到他人,

透過象徵性的方式來表達概念或想法上的認知。溝通的必要性,是由於不同的認知,

需與不同參與者探討研究發展的可行性,以及新資訊的傳達,需與合作夥伴正確分 享專業知識、想法與共享研究資源。合作需集中研究資源,以促進研究發展,提升 研究人員、工程師和其他相關技術支援人員的溝通和合作(Chiu, 2002)。

知識不僅是創新的重要來源,亦是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潛在元素,知識被視 為是組織的主要資產。合作人員在專業知識領域結合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 共享、創造和獲取理論與實證的貢獻(Numprasertchai and Igel, 2005)。學術研究在發 展合作架構,應具備廣泛的知識應用、共享和創建過程,引導知識領域的合作,以 創造更深遠的影響。知識的創造涉及自發性的合作,以及組織中個人和團隊之間的 合作。個人以擁有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組織層次和功能,而團隊以共享的規範、價 值觀、信任、認知,來判斷研究方向與發展合作關係(Maglaughlin and Sonnenwald,

20

2005)。

合作不僅是著重於知識的觀點的共享、交換和整合,還必須克服各種不同的障 礙,以達到合作研究的目標。知識共享已成為持續創造合作優勢潛在元素的重要來 源,也被認為是組織合作的主要資產(Numprasertchai and Igel, 2005)。研究合作的成 功,取決於他們如何能有效地執行運用,如識別、獲取、開發、利用、傳遞和驗證 知識的過程。合作沒有固定的形式,但合作是推動研究變革與拓展研究領域的重要 關鍵(Numprasertchai and Igel, 2005)。

在尋求研究合作的過程中,常涉及到不同的因素來達成合作的目的,許多探索 跨學科的合作研究,長期探討有關學術合作研究的相關議題,最常見的是從研究論 文 的 共 同 作 者 , 以 文 獻 計 量 學 或 引 用 數 據 來 探 討 作 者 之 間 的 合 作 關 係 (van Rijnsoever and Hessels, 2011)。學術研究文獻上共同撰寫或相互引用的關聯性訊息,

亦能夠提供許多不同建議與參考指標,以便能夠提出更好與更具體的方式,來促進 跨學科研究的合作,以提升從事跨學科研究(對於個別研究人員在研究工作,所貢 獻與創造的特點)。

研究人員能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領域,以達成研究合作之間的共識是很重要的,

目的是為了探索跨學科的研究合作趨勢,以及可延伸出哪些類型的研究合作型態,

找出在科學相關領域具有價值的研究脈絡(van Rijnsoever and Hessels, 2011)。而跨 領域研究旨在克服領域知識障礙,特別是當領域發展遇到研究上的瓶頸,需要其他 領域知識協助時,可藉由跨領域合作尋求突破(袁大鈺、唐牧群,2010)。

合作研究是透過專業知識的互動和實踐之間的想法達成一致的共識,專業性的 認知與交流是提供一個新的知識創造,解決了共同合作的任務,以及知識之間的轉 化與創新過程(Numprasertchai and Igel, 2005)。研究發展應朝向組織知識創造的共 享,其合作關係引導著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力資源、程序的有效性、並應重視研究議 題的開發,以發展合作脈絡的組織型態。研究合作的進展是知識的移轉與擴散的過 程,而其中知識的取得、溝通、應用、接受與同化,是循序漸進將不同的專業領域

21

與共同想法相互連結(Numprasertchai and Igel, 2005)。

合作研究人員在整合兩個或以上的研究領域:(1)從不同觀點、概念、理論的啟 發,(2)使用不同工具、技術的結合,(3)參考學門間專業的資訊、資料。目的在促進 單一領域或研究實踐中不足的基礎理解或是解決領域結合等問題(袁大鈺、唐牧群,

2010)。跨學科的研究合作,使用交流工具和方法,利用不同的模式和概念的差異,

可能會增加有爭議性的合作。合作的過程中,許多因素會影響合作的達成或造成合 作的阻礙 (Maglaughlin and Sonnenwald, 2005)。

知識創造的開發概念模型中,是透過與多學科團隊或個人合作,將各種相關的 知識結合、創造過程中找尋新的脈絡。新知識是再加以運用已有的知識為基礎,以 解決問題產生的現象(Sonnenwald and Iivonen, 1999)。合作研究是試圖促進不同地 點之團隊或個人之間的合作,如何有效地分配任務、協調溝通,以共同達成一致目 標,如何使合作團隊在知識管理中,將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具體呈現與結合等問題 (Sundaresan and Zhang, 2012)。

22

研究合作知識創造的四種場域(Ba)如圖 2-1:

四個知識轉化階段中前後過程會經歷四種場域(Ba)。每一個場域分別提供一 個空間,以利進行某一特定階段的知識轉化,並使知識之創造加速擴展(MBA 智庫 百科, 2009)。將四個場域的四個知識轉化程式前後加以連貫起來,同時也顯現了研 究合作知識轉化的螺旋式演進情況(MBA 智庫百科,2009)。

圖 2-1 研究合作之知識螺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3

一、原始場域(Originating Ba)即社會化 (Socialization)

在原始場域,個人間基於同一組織單位,研究的領域範圍相同或不同,展現出 個人的專業知識、信任與承諾等。原始場所是知識創造過程中之起點,屬於社會化 階段。在獨立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直接接觸、分享相關知識與經驗,是對隱性知識的 移轉與轉化十分重要。野中鬱次郎強調知識螺旋轉化概念(MBA智庫百科,2009),

在組織內部或群體之間的合作研究,以利於個人或群體之間的直接溝通。

合作研究最首要的是直接溝通及互動,因而獲得了知識。隱性知識之散佈,將 個人現有的想法或意念,直接傳達或移轉給他的同仁或合作夥伴,願意讓人分享他 個人的知識,創造了一個共有的知識轉化平台。

二、互動場域(Interacting Ba)即具體化 (Externalization)

擁有研究領域的特殊知識與能力,跨越組織單位之小組,讓研究合作的成員,

在互動場所彼此交換想法,同時也對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組織及分析。互動場所代 表具體化階段,以開放態度,彼此充分瞭解,將個體的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

以便創造新知識及價值(MBA智庫百科,2009)。

合作研究是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使用一些表達的技術,以便將個人的 想法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與圖片或影片等視覺器材等,藉由交談或對話等 方式加以清楚地表達出來。個人化或專業化的隱性知識轉變成可以理解之形式,涉 及演繹或推論技巧,因而須善用創造性推論。

三、虛擬場域(Cyber Ba)即組合化 (Combination)

虛擬場所代表組合化階段,利用虛擬世界而非實際的空間與時間,來進行研究 合作互動。在組織內部將新的顯性知識與現有的資訊進行分享與知識組合,以便再 產生更新的顯性知識。利用線上網路,將文件與資料庫等資訊來強化這項知識的轉 化,並使之系統化(MBA智庫百科,2009)。

從組織之間內部或外部搜集已公開的資料等,外化知識加以整合成新的顯性知 識。利用報告或開會等方式,將新知識傳播給組織成員,將顯性知識重新加以彙整

24

及處理,以及相互公開,使之成為合作計劃的方案、報告或資料,以方便研究之使 用。合作成員在組合階段,透過會商可達成共識或協議,以便採取更具體之步驟。

四、運用場域(Exercising Ba)即內化 (Internalization)

運用場域代表內化階段,能促使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在彼此合作進行的 狀態下,以觀摩或實際參與實驗等方式不斷的練習,而非只是聽取分析性之結果,

能應用實際操作實驗的顯性知識,並在操作過程中持續將知識內化。

將顯性知識的內化過程中,就可針對策略、行動方案、創新或改善等方面擬定 出實際的構想。合作計劃可幫助合作成員瞭解整個組織發展及運作之情況。可利用 共同模擬或實驗等方式,幫助合作成員在虛擬情境下,透過合作學習的過程來啟發 新觀念或新方法(MBA智庫百科,2009)。

知識螺旋中的四種場域各自的不同特徵將有助於研究合作新知識之創造,在每 個場域之內所產生的知識,終將成為組織的知識共享。組織內外的各個場域不僅是 累積各種不同的資訊而已,並具有動態性,能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進而將 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藉此周期迴圈而持續的創造新知識(MBA智庫百科,

2009)。

研究合作在四種不同的知識轉化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組織知識創造過 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可以被概括為:將個人化的隱性知識 透過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統化,以提升整個組織在合作過程中,知識的交流與創造。

研究合作在四種不同的知識轉化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組織知識創造過 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可以被概括為:將個人化的隱性知識 透過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統化,以提升整個組織在合作過程中,知識的交流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