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

第二節 訪談結果

本節以第一章研究目的與問題與第二章文獻探討之架構,為訪談結果分析 之依據,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之研究人員,進行學術合作研究行為訪談之 歸類具體之結果,並對應文獻探討之論述,逐項分析呈現。將訪談結果歸類為 兩大部分:一、影響合作研究的各項行為因素,主要為研究人員在建立或發展 合作研究關係之際,是透過哪些因素及條件,來發展各項合作研究。其中包括 以哪些要素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哪些個人特質影響合作研究進展的要素等;

二、合作研究各種的溝通管道,研究人員是透過哪些方式來進行溝通或交換意 見、溝通模式的轉變應用哪些多媒體管道進行溝通等。

合作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因研究領域不同,研究工作性質分別為:實 驗室礦物及樣本分析、野外地質考察、地震資料觀測等,以廣泛了解各種研究 行為之影響因素。如表 4-1 所示為訪談對象之研究資料,訪談結果呈現,以下 分別說明。

一、 影響合作研究的各項行為因素

在合作許多外在與內在的各種因素影響著研究的進展:(一)合作研究關係 建立的要素、(二)影響合作研究關係發展的條件、(三)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 要素、(四)合作過的夥伴繼續合作的原因、(五)合作人員的多寡對研究影響的 因素、(六)個人特質影響合作研究進展的要素、(七)研究人員所在意的因素、

(八) 研究經驗與網絡關係影響合作的要素。從八項因素面向,分別歸納合作關 係的建立與進展,有哪些影響要素?

(一)合作研究關係建立的要素

研究人員在尋找合作研究夥伴的管道,或者是被邀約為合作參與者時,完 全是依循個人研究的特殊需求、不同的考量、喜好或習慣的方式,來尋求與建 立各種型式上的合作關係。(見表 4-2)

1. 研究的互補性

從研究本質與進一步探討之相關議題,藉由不同專業領域、實驗技術、分 析或方法來獲得更深入的進展與結果時,必需從不同類型的研究區塊來探究。

而研究互補同時也證實學術研究各領域之間,合作之可行性。合作研究有些是

53

實驗上配合,研究儀器或樣本上的特殊需求,在非必要購買的情況下,尋求其 他實驗室的支援、或者是在地質上特殊的連貫性等,產生的特殊的合作研究關 係。以下摘錄受訪者 D1、R1、R2、R3、R4、A1、A2、A5、T1 的說法:

「我自己的實驗室,缺少這方面的儀器,譬如說某一種儀器,我自己實驗室這邊沒 他們可以自己製造樣品。」(D1:16-19)

「我去菲律賓跟他們合作的話,純粹是因為基於我們這邊的地質條件,跟他們有聯 係。」(R1:33-38)

「最主要是兩方面的人,或多方面學者之間有互相需要的時候,就會促成這種合作 關係。要得到支援,若得不到資源的話,沒拿到經費,沒有儀器就,也很難促成這 種合作關係。要看對方可以幫助我們沒有的,還有我們能夠幫助人家沒有的。所以 我要實質上相互之間獲得什麼樣的進展,在研究上能夠真正產生進展。」(R2:40-43)

「我哪邊比較強的地方,可以幫助這個合作,或者是我哪邊弱的地方,需要別人的 幫忙的話。我們就會建立合作關係。」(R3:8-9)

「我被邀請參加合作的話,最重要的就是主題是不是跟我很符合?研究主題是不是 符合,那如果主題跟我沒符合,一般來講,我都願意嘗試去了解,了解他的想法是 怎麼樣?我們可以幫助的到。」(R4:29-31)

「國內的話,因為大都認識,台灣國內人不多,大家都認識,那如果被邀請參與,

促成合作關係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就是若他希望我幫忙我很願意幫忙,那就可 以促成合作關係。」(R4:34-36)

54 長。」(A2:20-21)

「開始有共識,大家在相互的資料共享,甚至可以幫忙促成這些學術合作交流的進 行,分析的工作、闡釋,這些大家都可以達到一定的共識。實際上會到你的實驗 室,或者是他們來我們的實驗室看一下,看看你的資源、你做的東西是不是能契 合,大家互相了解對方做的東西、目前研究進展。還是要先了解跟對方合作的原 因,去談提出具體的計劃、我們要怎麼樣去達到,雙方可以的話,那麼計劃就可以 開始了。」(A5:43-48)

「我如果對他的東西有興趣,我覺得也可以給他一些幫助,他們可能有一些問題沒 辦法解決,透過我的方法或我的研究,可以協助他們在科學上找到新的東西、或找 到新的方向,我覺得會很樂意去跟他合作。」(T1:69-71)

2. 興趣或想法一致

已有明確感興趣之研究主題,或者對研究議題之想法,有相同之見解,以 加速達成合作研究的機會。透過象徵性的方式來表達研究概念或想法上的認 知。但有時在想法上的差距,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對研究課題、研究方向,

是否有興趣或是想法是否雷同,亦是合作研究很重要的關鍵之一。以下摘錄受 訪者 D2、R4、R6、A1、A3、A5、T1 的說法:

「基本上人家邀我合作的時候,他所提出來的問題,我有沒有興趣,我不可能跟他 合作。」(D2:28-29)

「國內、外的相處起來,想法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最主看想法是不是一樣?做的 結果是不是也一樣?」(R4:32-33)

「國內合作的夥伴也很多,因為我有興趣的領域也大概有幾個。」(R6:8)

「主要的原因就是說,我個人對這些研究的題目比較有興趣,另外就是我比較喜歡 東西是,比較偏向於我以前沒有做過的研究。」(A1:6-7)

「有興趣也是很重要的,主要要讓我參與那個合作,主要還是有要興趣,可以做出 不錯的成果,那我就會去參加。」(A3:16-17)

55

「我們就先談大家的興趣,覺得有什麼的研究課題、研究題目,我們可以解決 的。」(A5:40-41)

「我怎麼去找合適的合作對象?看他對我的東西有沒有興趣?那現在他們邀請我的 時候,我也要看那個東西是不是我也有興趣?因為我想要有一些 contribution 在裡 面。」(T1:72-74)

3. 研討會交流。

藉由國內外研究之相關人員進行學術、實務交流與成果發表的機會。專家 學者進行研究成果報告,以增進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合作。加強研究發 展之深度,提升學術研究地位。容易快速的透過研討會,了解彼此所發展的研 究議題。是否研究性質相近,或者是在討論過程中,引發研究的興趣,進而發 展出合作關係。以下摘錄受訪者 R1、R2、R5、R6、A2、T1 的說法:

「一般來講是在研討會的時候,如果國外的對你做的有興趣,就會直接跟你交談,

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通常這是一種方式。」(R1:1-2)

「另外一個的話就是研討會,研討會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家做的,跟你相近,

你會跟他討論,討論以後就有可能出發合作的關係。」(R2:2-3)

「通常尋找合作夥伴,我們要去開會,開國際會議(研討會),然後去聽 Take,去看 別人的 Poster,再考慮要不要合作,這是最常尋找合作的方式。」(R5:1-2)

「有可能接觸方式一個是在國際會議,或是什麼場合,可以碰到他,跟他聊聊天或 是討論以後,才能進一步看看是否合適。」(R6:10~11)

「還有一個管道就是到一些會議場合上面,看到你有興趣的主題,那你就跟這些老 師們稍微討論,有興趣的話,就會進行合作。」(A2:3-4)

「去開會的時候,因為大家交流認識的,然後覺得做得東西接近,可以合作。」

(A2:3)

「大多數的情形下,我會去參加一些 Meeting 或 Conference,主要是聽那些人的演講,

因為你從他的演講裡面就可以知道,他最近在做什麼?有沒有可能性跟我現在的興 趣結合。」(T1:1-3)

「我一般會透過去參加會議、或者去參加別人的演講,試圖從裡面去看他們到底在 做什麼。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如果要去尋找未來的研究夥伴,這是主要方式。」

(T1:8-9)

56

4. 朋友、同事或推薦

由於雙方對彼此的研究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從周圍的人中達成合作研究的 可能性。合作研究的可能性評估,或協助與其他認識的人研究領域,是否更為 適合發展合作。也會比較容易且快速取得雙方面的信賴與共識。相關研究專業 支援,以共同協助,產生合作研究的交集。以下摘錄受訪者 R2、R4、R6、

A2、A4、A5 的說法:

「一個是透過朋友,同樣的朋友大家聊天或什麼發現那個可能合作的對象。」(R2:1)

「國內的話,都透過大家共同認識的、一起工作過、一起讀書過的朋友,或者是在 各大學任教的老師,只要跟他的合作領域一樣的話。」(R4:1-2)

「國外的話,一般就透過友人的介紹,譬如說;參加國外研討會、或者是有些過去 的同事,或者是國內的學者,他是不同領域的,但是有跟國外做過合作的,那他就 會相互介紹我們,他們在同國家,雖然跟他是不同領域的,但跟我是相同領域的,

來跟我們合作,我們通常是透過這樣介紹來認識的。」(R4:4-7)

「或者是有些他們到我們台灣,參加會議或者跟其他人有合作關係到台灣來,那本 來沒有跟我合作,碰到他也可以跟他討論,就可以進行合作。大概的合作方式是這 樣子。」(R4:10-11)

「國內的話就是大家彼此都知道了,已經在台灣工作了那麼多年。」(R6:13)

「以前的學校主要認識一些老師們,跟這些老師比較有合作。另外就是透過這些老 師的介紹,再去找專業相關的老師來進行合作。」(A2:1-2)

「找我以前研究所的同學,在會議的時候跟他們談,如果發現他們做的東西,可以 互惠互補的話,我們就會開始有合作的計畫。」(A4:1-2)

「第一個就是同事,或者到國外碩博時候的同事。」(A5:1)

「第三個就是人家介紹,就是有的同事、有的老師,透過他來問,或者他自己認為 那個同事,老師或同事認為我們可以合作,跟這個人談,然後來介紹。」(A5:3-4)

5. 從文獻中尋找

廣泛地閱讀期刊,可以驗證或修正自己研究主題的論點,也可以延伸更進 一步的研究方向。進而從文獻中,連接到更廣泛的相關類似之文獻,或直接與

廣泛地閱讀期刊,可以驗證或修正自己研究主題的論點,也可以延伸更進 一步的研究方向。進而從文獻中,連接到更廣泛的相關類似之文獻,或直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