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作研究關係的建立

學術交流是影響合作研究最直接與頻繁的具體活動,透過多種不同方式或管道 以促進與外界其他學術機構、單位溝通交流。以策略性的形式發展出合作的關係,

以下為常見的學術交流方式或管道:

一、 指導教授或同儕

學術研究是一個週期性、循序漸進的過程,包含了計劃、執行、審查並採取行 動。學術研究第一個階段便是計劃研究合作的關係,是最主要的階段,建立更緊密 相互支援的合作關係(袁大鈺、唐牧群,2010)。研究的初期,對於週遭曾經合作過 的人員,不外乎就是從身旁周圍的人,從中獲取再度合作的可能性,由於雙方也了

16

解彼此的研究領域,在未來研究的可能性評估與協助,會比較容易且快速取得雙方 面的共識。研究的過程中,指導教授或同儕等促成的合作關係中,同時也增加與其 他人間接合作的可能性,而未來合作的機會亦是相對的提高。

二、 專題演講

研究合作的形成,必須透過適當的管道,研討會是最快速的媒介之一,專題演 講的發表及交流,在探討未來學術研究的走向與發展趨勢,以及深度涉獵多元之研 究內涵。機構單位經常性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或專家,針對規劃之主題進行講演及 自由討論。學者就學術理論與議題進行演講外,亦邀請實務界專家就有關管理實務、

執行議題進行經驗分享,讓主題研究成果能明確的闡釋,同時兼顧理論與實務之瞭 解與運用。到訪演講之學者,也許已有合作關係,或者尚未有任何合作上的接觸,

透過此分享機會,便能評估研究層面的探討,亦有機會發展各項可能性的合作模式 (國防管理學院,2009)。

三、 舉辦學術論壇

學術的交流與合作藉由研討會的互動與討論,奠定往後學術交流、相互參訪 及辦理各項論壇的基礎,亦是尋求國內外合作夥伴的重要時機與橋樑。積極撮合 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以提升研究品質並擴大研究範疇。例如:結合跨學科領域的 合作研究等(國立臺北大學,2010)。

Hoekman 在 2010 年的文獻中指出,為了研究合作之目的,研究人員同時在 固定場合,與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各項交流和共享之活動,特別是研討會、會議 等。在聚集的場合中,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與討論(Hoekman, Frenken and Robert, 2010)。

四、 研討會與單位參訪

為促進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互動,結合不同文化或社會背景專業知識,藉由交 叉聯繫、理論研討、學術參訪、文章發表等學術活動,以加強研究論文深度,提高 國家學術地位。每年固定召開年會,以聯絡會員感情、發表學術論文外,不定期參

17

與各項大小學術研討會,以增進研究深度與廣度。研討會或單位參觀造訪,是探討 機構研究人員在研究工作上,個人與團隊成員合作的活動資訊,是有計劃和有目的 地以合作的方式進行(中華國際交流協會,2007)。透過學術交流以協助、收集或是 舉辦各項研討會,以提供各項資訊來拓展學術界各領域的發展:

(一) 協助學術諮詢與舉辦各項教育學術交流活動。

(二) 收集最新學術資訊,建立資料檔案。

(三) 不定期為國內外會員舉辦學術研討會。

(四) 編印會訊,公告會議紀錄,通知最新學術相關資源。

(五) 協助推展各項國際教育學術交流活動。

(六) 配合政策,整合國內外學術資訊服務工作。

(七) 促進學術資源充分流通與分享。

(八) 提供國際學者便捷服務。

(九) 定期出版國際學術期刊,促進學術交流(中華國際交流協會,2007)。

五、 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

在學術界研究學者在短期到訪的學術機構裡,進行專題性質的學術研究。專題 研究通常是訪問學人認為重大且亟欲探討的議題。設立訪問學人的目的,能夠將學 者本身所想探究的學術問題,帶到另一個學術機構,相互研習和研究深造,當前探 究的學術議題,透過被訪問的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合作研究與技術等支援,以促使 順利完成專題式的研究探討,對於知識和研究得以拓展。其引發更多的國際學者有 興趣跟進與探索,提高更多研究的連結與價值性,促使更多學者朝向研究所設定的 專題,積極展開研究。訪問學人需要積極參與許多具有貢獻性質的學術機構活動(維 基百科-訪問學人,2014),包括:

(一) 在訪問的機構內,對研究主題的協助。

(二) 與學術研究者積極討論正式或非正式的議題。

(三) 參與所訪問的學術機構之進行中的研究,同時擔負著一定的研究任務。

18

(四) 在訪問的學術機構內,參與客座講學或小型研討會,以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向。

(五) 與單位合作發表學術論文,有助增進研究之拓展,以作為整個學術訪問計畫 的完整性(維基百科-訪問學人,2014)。

透過學術研究之合作,積極與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建立穩定互惠之合作關 係,善用雙方創新資源、研究發展能量及文化環境,增強研究技術優勢與開發多 元性創造力。主題式學術研究合作強調建立與國內學術研究發展機構間,長期互 惠的合作關係,希望雙方藉由特定主題的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場地設施與儀器 設備的共享使用等合作方式,維持良好穩定之互動,有效整合及運用雙方資源與 研究發展的潛能(工業技術研究院,2014)。

六、 學術互補與儀器設備支援

學術研究中,較常面臨研究資料的執行,必須採用較精密的程式、特殊的研 究模式或較為罕見的儀器設備,運用支援研究上的實驗,以進一步達到實驗成 果。在諸多的情況之下,必須依附著他人或某單位的協助才能有效率的進一步執 行,因此較為特別的合作行為模式,是必須達成使用權的共識之下,才得以完成 研究方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關係室,2008)。

以了解雙方之研究專長、潛力、態度,甚至研究資源的差異等,互利互惠是 雙方達成合作研究的基礎,雙方的研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雙方共同的利益和好 處是合作的支撐點,只有在雙方都感受到共同或是各別利益時,若其認為有互補 互惠的研究合作契機(彭信坤,2009)。跨領域合作是結合雙方研究資源、共同創 造更大的學術成就,學術研究合作,共享彼此研究資源。研究人員合作之外,雙 方協議也將在互惠原則上達成共識,以建立學術主題共同研究、互訪觀摩的機 會、共享彼此圖書、設備等研究資源,共同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聯合研究 計畫與出版相關學術出版品等支援。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