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合作研究的起源

合作是指兩個人以上或一群人共同來達成約定任務,或解決一個明確的問題為 目標,與他人一同工作或活動(Goffin, 1987)。合作意味著一個持久的關係,並堅定 地致力於一個共同的目標。從歷史與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合作研究的開端,首先 是由法國科學家提出科學合作,展開全面性的合作研究理論:以科學合作研究,從 共同作者開始發表科學論文,正式公認、起源、發展、合作進行以專業化的模式響 應合作研究 (Beaver and Rosen, 1978)。科學界第一個專業化的合作研究,是法國拿 破崙時期,將科學理論做為預測,在各種專業研究領域之間的結合,即是典型的合

資料來源:Beaver, D. deB and Rosen, R. (1978).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Scientometrics, 1(1), 65–84.

13 合作研究方向(Beaver and Rosen, 1978)。

專業化的合作研究,促使合作成員更快發現研究領域之間發展的目標,共同聚 焦或連結的研究區塊,以確定與他人之間建立的合作關係。合作的目的與動機,是 評估著是否能在彼此的研究銜接上提供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提供專門設備或系統程 式的應用,以便有助於研究上的提升(Beaver and Rosen, 1978)。

表 2-2 Collaborative papers: 1665-1800

Subject

研究論文的數量 Papers Collaborative

Collaborative, % 1665-1760 1760-1800

自然史和動物學 447 1 2 0.7

資料來源:Beaver, D. deB and Rosen, R. (1978).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Scientometrics, 1(1), 65–84.

14 Rosen, 1978)。

以科學專業化的理論觀點:(1)合作最典型的是科學研究專業的化結合、(2) 專門的設備)(Beaver and Rosen, 1979)。

合作研究的能見度,擴展了研究者的最新研究,也影響了本身的研究領域範圍 的相關知識。法國科學專業化的合作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益增加的合作研 究,是研究發展的重要關鍵,強調法國科學界進步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十九世紀的 科學文獻中,已顯示出正式的合作研究與知名度的關聯,使合作也直接關係到專業 化研究的進展。而研究合作成功的原因常見於師徒之間的合作,好處在於縮短溝通 的時間(Beaver and Rosen, 1979)。

表 2-3 國家合作的起源:1884 年至 1900 年

資料來源:Beaver, D. deB, and Rosen, R. (1979).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II.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Scientometrics, 1(3), 231–245.

15

表 2-3 呈現出十八世紀後期,許多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從文獻的共同發表,研 究日益傾向於合作,同時在科學合作,有顯著的研究趨勢。合作研究的快速增長,

也密切牽動著科學研究的組織變化(Beaver and Rosen, 1979)。從 16 世紀至 18 世紀 初,幾乎所有的合作研究是由法國科學家領先進行,此後英國與德國相繼進行了科 學專業化的合作研究,而團隊研究就是典型的代表和有效的合作方式(Beaver and Rosen, 1978)。

合作研究是專業化領域分工合作的趨勢,在不同學科的研究之間進行合作,同 時細分了各種不同研究領域,而導致專業領域的學門不斷地增加(Beaver and Rosen, 1978)。Crane 和 Small 在 1987 年曾經統計過,當時已有 8,530 種可定義的專業知識 領域。隨著學術知識分工愈加精細,研究學者開始體悟,以傳統學科為基礎的研究 受到限制,使得跨領域合作、問題導向的研究模式逐漸受到重視。來自不同領域的 學者,能為同一個研究問題帶來截然不同的觀點,有助於研究的創新。不同領域的 專家是需要透過機構的平台、或者透過個人學術領域之間的社會網絡,來尋找可能 的合作對象。在跨領域研究合作開始崛起的同時,需先進一步思索未來學術環境,

要如何創造或調整領域之間共同研究的區塊,以符合跨領域研究之本質與運作模式 (袁大鈺、唐牧群,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