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使用之特定名詞共有六個,其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一、運動知覺利益

運動知覺利益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指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從事運動行 為可能獲得某種利益的程度。本研究以 Sallis, Hovell, Hofstetter, Faucher等 (1989) 身體活動障礙量表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為基礎,以及參考 Heesch, Mâsse, 與 Dunn (2006) 針對該量表進行再測後提出的建議,並整理國內運動行為相 關研究 (宋季玲,2007;李碧霞,2001;俞素華,2008;高毓秀,2002;張正發,

2000;許泰彰,2000;黃婉茹,2003;鍾東蓉,2000) 設計本研究的運動知覺利益 量表。

二、運動知覺障礙

運動知覺障礙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指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從事運動行

為時,可能遭遇某種障礙的影響程度。本研究以 Sallis等 (1989) 身體活動障礙量表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為基礎,以及參考 Heesch等 (2006) 針對該量表 進行再測後提出的建議,並整理國內運動行為相關研究 (宋季玲,2007;李碧霞,

2001;俞素華,2008;高毓秀,2002;張正發,2000;許泰彰,2000;黃婉茹,2003;

鍾東蓉,2000) 設計本研究的運動知覺障礙量表。

三、運動享樂感

本研究採用 Scanlan 與 Lethwaite (1986) 的對運動享樂感的定義-運動享樂 感是對運動經驗的一種正向情感反應,其反映出如高興、喜歡、有趣的感覺或知覺,

主要來自於完成欲達成的運動行為。本研究以 Kendzierski 與 DeCarlo (1991) 身體 活動享樂感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Scale, PACES) 為基礎,以及參考 Heesch等 (2006) 針對該量表進行再測後提出的建議,並整理國內運動行為相關研 究 (何佩玲,2005;俞素華,2008;鍾東蓉,2000) 設計本研究的運動享樂感量表。

四、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在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能克服困難從事運動行為 的把持程度。本研究以 Bandura (1977, 1986) 對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基礎,並參考國 內運動行為相關研究 (何佩玲,2005;李碧霞,2001;林碧蓮,2011;張正發,2000;

陳芮淇,2001;鍾東蓉,2000) 設計本研究的運動自我效能量表。

五、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社會支持是指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對個人從事運動行為的支持程度。本研 究以 House, Robbins, 與 Metzner (1982) 對社會支持的分類為依據,將運動社會支 持分為情感支持、評價支持、訊息支持、工具支持等四種類型,並參考國內運動行 為相關研究 (何佩玲,2005;李碧霞,2001;林碧蓮,2011;俞素華,2008;許泰 彰,2000) 設計本研究的運動社會支持量表。

六、運動行為

運動是一種具目的性、組織性、重複性的活動,適當地運動不僅能夠改善或維

持體適能,甚至具有社交功能,對個人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皆有助益。本研究參考 國內運動行為相關研究 (林碧蓮,2011;林縈婕,2009;張正發,2000;許伯陽,

2010;許泰彰,2000;鍾東蓉,2000;蘇新傑,2011) 編製本研究的運動行為量表,

內容包括受訪者最近6個月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地點、

交通時間、運動同伴、運動強度,以瞭解研究對象的運動情形。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運動行為之探討,第二節討論個人背景變項與運動行 為之關係,第三節探討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關係,第四節探討運動環境因素 與運動行為之關係,第五節簡介近年臺灣各大專院校運動團隊之現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