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關係

本節共分為三部分,首先討論各社會心理因素之定義,依序分別闡述運動知覺 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等五個因素的定 義;接著回顧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最後為本節小結。

一、各社會心理因素之定義

(一) 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的定義

回顧國內外文獻發現,許多理論提及「利益」與「障礙」的概念,以下分別闡 述之。

1. 決策權衡 (decision balance) 與跨理論模式

決策權衡源自於 Janis 與 Mann (1977) 的研究,其認為行為的改變,包含 了以下八個權衡概念:自我本身利益、他人利益、自我本身成本花費、他人成 本花費、自我本身的贊成、他人的贊成、自我本身不贊成、他人的不贊成。跨 理論模式將權衡點之好處與壞處 (pros and cons) 納入,稱為知覺運動利益及知 覺運動障礙,以探討運動階段與權衡利弊得失的關係 (Prochaska, DiClemente,

& Norcross, 1992) (引自黃婉茹,2003) 。 2. 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

Rosenstock (1974) 認為,健康信念模式的構成要素包含信念 (beliefs)、知 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知覺罹患疾病的嚴重性

(perceived severity)、知覺行動利益 (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知覺行動障礙 (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行動的線索 (cues to action) 與其他變項:包括人 口學變項 (如性別、年齡、種族等) 、社會心理變項 (如人格、社會階級、同儕 及參考團體的壓力等) 及結構變項 (如對疾病的知識、過去得病的經驗等) 。這 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個人之健康信念及感受到疾病威脅性。其中「知覺行動利 益」指個人對可能採取之行動是否能預防疾病、維持個人健康或降低疾病罹患 性及嚴重性的主觀評估,「知覺行動障礙」指個人對可能採取之行動過程中預 期存在障礙之評估、如花費太高、不方便、太花時間等。Rosenstock (1974) 進 一步指出,知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所提供的是行動的動力。知覺行動

利益和行動障礙的衡量與比較,則會影響個人最佳行動途徑的選擇。若加上行 動線索之刺激,則會提昇採取健康行為的可能性。許泰彰 (2000) 即採用運動 健康信念作為其探討國小教師運動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的變項,其將運動健康信 念共分為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行動線索等三部分,並定義「知覺運 動利益」為研究對象主觀評估採取運動,個人可能獲得的利益;「知覺運動障 礙」為研究對象主觀評估採取運動,個人可能存在的障礙。俞素華 (2008) 亦 指出自覺利益性為健康信念模式的重要變項之一,是指個人評估自己採取此行 動時的方便性、有效性、花費代價等,當利多於弊時,才會採取行動。自覺運 動利益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是指個人評估自己執行運動行為時所得 到的益處,或指個人在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獲得的 利益程度;自覺運動障礙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則是指個人在特定情 境中,主觀評估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能遭遇的障礙程度。

綜觀國內研究對運動知覺利益和運動知覺障礙的翻譯和用法有些許不同,但含 意十分相近,基本上運動知覺利益是指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從事運動行為可能獲得某 種利益的程度;運動知覺障礙則是指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從事運動行為時,可能遭遇 某種障礙的影響程度。

(二) 運動享樂感的定義

享樂感 (enjoyment) 在國外早已被視為瞭解與解釋運動參與的動機與經驗的一 個重要的概念 (Csikszentmihalyi, 1975; Scanlan & Simons, 1992; Wankel, 1993;

Wankel & Berger, 1990) 。以下回顧早期國外學者對享樂感之探討。

運動享樂感被定義為對運動經驗的一種正向情感反應,其反映出如高興、喜歡、

有趣的感覺或知覺,主要來自於完成欲達成的運動行為 (Scanlan & Lethwaite, 1986;

Scanlan & Simons, 1992) 。

Wankel (1993) 將享樂感定義為一種正向的情緒或情感狀態。它可能來自於生 物性需求的滿足、或以成長為目的,其包含一套認知的標準,這套認知標準聚焦於 將個人技巧成功運用於面對環境挑戰的感知能力。且指出運動享樂感具有兩大角色 功能: 1. 促使民眾願意加入運動計畫而得到更多的健康益處; 2. 可將壓力轉換 為促進心理健康之重要因素。

然而 Kimiecik 與 Harris (1996) 重新探討運動心理學領域中研究者對享樂感 所使用的定義,指出許多調查享樂感的研究並沒有適當地定義其概念。此外,常被 引用的享樂感定義也存在著部份限制。最後 Kimiecik 與 Harris (1996) 參考

Csikszentmihalyi (1990) 對享樂感的定義,修改後將享樂感定義為一種最理想的心理 狀態,其引導了為自身目的所完成的活動,且與正向的情緒狀態相關聯。

回顧以上國外早期文獻後,本研究採用 Scanlan 與 Lethwaite (1986) 對運動享 樂感的定義-運動享樂感是對運動經驗的一種正向情感反應,其反映出如高興、喜 歡、有趣的感覺或知覺,主要來自於完成欲達成的運動行為。

(三) 運動自我效能的定義與面向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為 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們 相信自己處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能完成某特定行為的能力或把握程度。人們的行為 會受到效能期待及結果期待的影響;其中效能期待是指個人對其完成特定行為所需 要之各項能力的評估;結果期待是由特定行為是否可導致某種結果的信念所組成 (Bandura, 1977a, 1977b, 1986) 。

Bandura 指出,有意義的自我效能應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1. 程度 (magnitude) :即事情的困難度。將相同類型但困難程度不同行為依序 排列時,個人會因面對難度不同的行為而有不同的行為效能。

2. 一般性 (generality) :指個人將某特定情境所評估的自我效能,類化至相似 情境的情形。

3. 強度 (strength) :指確信個人完成特定行為的把握度。自我效能較低者,其 自我效能容易因失敗的經驗結果而降低;但自我效能高者,即使遭遇困難亦能 繼續努力克服之。

運動自我效能則是指研究對象判斷自己在特殊情況中,克服困難持續運動的把 持程度 (俞素華,2008) 。

(四) 運動社會支持的定義與面向

社會支持的概念早已被提出,並運用在各研究領域中。以下回顧國外學者早期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與面向的討論。

Caplan (1974) 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團體中,做任何行動時,從正式或非 正式關係中,所獲得的情緒上、知覺上及物質上的支持」。Tolsdorf (1976) 認為社 會支持是任何行動或行為,對個人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特定情況下所產生的作 用,且這種支持必須由接受者來衡量。Norbek (1981) 亦指出「當個人主觀認為或感 受到有支持特性時,方可稱為社會支持」。

Cobb (1976) 認為社會支持為一種資訊之提供,以促使個人感覺被關愛與被尊 敬,屬於一個有共同與相互義務之網絡,彼此間藉由情感傳達,自我價值更受肯定,

並將社會支持分為以下三類。

1. 情緒支持 (emotional support) :讓個人感覺是被愛的、被關心的。

2. 尊重支持 (esteem support) :讓個人感覺是受尊重的、有價值的。

3. 網絡支持 (network support) :讓個人感覺其屬於一個溝通網絡,包含彼此 的義務及互相瞭解。

許多研究則引用 House等 (1982) 對社會支持的討論,其將社會支持分成以下 四種類型。

1. 情感支持:包括自尊、情感、信任、關心、傾聽及喜愛。

2. 評價支持:包括肯定、回饋、讚賞及社會性比較。

3. 訊息支持:包括建議、指導及提供訊息。

4. 工具支持:包括金錢、物質及設備。

Mueller (1980) 認為測量社會支持應包括支持來源 (如親戚、朋友等) 、支持類 型 (如情緒、工具支持) 及支持強度;經由對此三方面的評估,將可使研究人員更 能確定影響健康行為的支持及類型。

運動社會支持,即是將社會支持的標的應用於運動行為上,且必須由當事者主 觀的衡量 (林縈婕,2009) 。

綜上所述,社會支持是指來自於父母、配偶、親人、同儕或社會大眾等的精神、

物質上的支持。運動社會支持則是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對個人從事運動行為的支持 程度。

二、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 綜合性的相關研究結果

Sallis 與 Owen (1999) 整理相關文獻指出,與運動行為較顯著相關之變項包括 社會支持、自我效能、知覺障礙、知覺利益、運動享樂感、改變之過程、運動意圖、

運動強度等運動社會心理因素。

劉翠薇與黃淑貞 (1999) 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後指出,影響運動之社會心理因 素,大致朝向自我效能、利益認知與障礙認知等因素。「自我效能」在國內外的研 究都已被證實為預測健康行為的重要因子,自我效能對於運動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 行為預測因子。障礙認知研究則發現規律運動行為與障礙認知呈負相關,而利益認 知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此外社會支持與環境因素也會影響民眾運動行為,社 會支持是決定民眾從事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場所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也是影響民 眾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此外國內之學者也指出,擔心環境不安全與場地設施不足 是限制婦女參與運動的主要因素。

張淑紅等 (2006) 的研究指出家人支持程度、朋友支持程度、運動利益認知、

運動障礙認知、運動自我效能都發現有規律運動組其平均得分皆優於無規律運動組,

且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且以有無規律運動為依變項,將雙變項分析中可能影響規 律運動之相關因素當成自變項進行邏輯迴歸分析,結果發現:運動障礙認知與運動 自我效能為可以預測規律運動之變項。

陳美昭與賴香如 (2006) 回顧國內相關研究後也發現,影響運動行為的重要社 會心理因素包括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 動享樂感。

王淑芳等 (2008) 針對公立國中學生的研究結果指出:1. 無論是男生或女生,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知覺障礙、運動享樂感、運動結果期望、家人的支持、同儕的 支持、老師的支持、運動自我調節 (目標) 及運動自我調節 (計畫) 都會影響其運動 階段,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為重要;2. 在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結果 期望、同儕的支持、運動自我調節 (計畫) 及運動自我調節 (目標) 方面,男生的平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知覺障礙、運動享樂感、運動結果期望、家人的支持、同儕的 支持、老師的支持、運動自我調節 (目標) 及運動自我調節 (計畫) 都會影響其運動 階段,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為重要;2. 在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結果 期望、同儕的支持、運動自我調節 (計畫) 及運動自我調節 (目標) 方面,男生的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