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職業運動消費者歧視之相關研究

一、市場歧視的類型

除薪資歧視現象的驗證外,歧視的成因亦是相關研究重視的議題。經濟學家 Becker (1971) 提出薪資差距可能會來自三種類型的勞動市場歧視:雇主歧視、

受雇者歧視、消費者與政府歧視。

所謂的歧視,是指針對不同種族、性別、年齡或其他個人特質的人給予不同 的工作待遇,歧視反映出某些人對特定族群的偏見,經濟學家試圖以客觀的角度 來探索歧視議題,認為歧視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一)雇主的歧視

因個人的某些特質而對之有偏見或喜好是人性的一部份,當雇主與求職人或 受雇人之間的關係是由契約自由原則所規範時,雇主可以任意地僱用或拒絕僱用 求職人,亦可隨意地決定受雇人的勞動條件,福利給予,教育訓練給予或解僱受 雇人。換言之,雇主可以基於其對個人某些特質的偏見或偏好,任意雇用特定求 職人或決定特定受雇人的勞動條件 (鄭津津,2002) 。意即雇主以追求最大預期 利潤為目標,但由於在決策的過程中,資訊的蒐集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與長久的 時間,為了降低對受雇者資訊不足的決策風險,雇主往往會採用一些普遍性的資 訊作為決策依據,而非完全取決於受雇者個人的能力或工作績效(Blau & Ferber, 1992) 。競爭市場上,重視利潤的雇主會比那些有歧視行為的雇主具競爭優勢,

不歧視勞工的廠商容易取代那些有歧視問題的廠商。因此,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 可以有效減少雇主的歧視行為。在職業運動領域中,已有相當多研究證實,球員 表現績效相同但薪資具有顯著差異是普遍情況 (Brown, Spiro, & Keenan, 1991;

Hamilton, 1997; Hill & Spellman, 1984; Jane, 2012; Jane, Chen, & Kuo, 2013; Kahn

& Sherer, 1988; Kanazawa & Funk, 2001) 。

(二)受雇者/同儕的歧視

社會學領域中有一個社會排除 (social exclusion) 的概念,其意為阻絕某人

會、政治與文化權利的事實 (葉肅科,2004) 。此種社會排除現象很容易滲透進 工作場所,形成同僚歧視。也就是說,勞工因個人偏見不願與其他特定族群者共 事,如果勉強共事,對工作士氣與效率會有所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生產 力下降,雇主只好迎合企業內主要員工的偏好,不僱用被歧視的族群 (辛炳隆,

2001) 。在職業運動領域中,過去即有部分研究著重在教練對球員的歧視上 (Madden, 2004 ; Singell, 1991) ,顯示受雇者歧視現象存在於職業運動之中。

(三)消費者與政府的歧視

雖然利潤動機可以有效縮減歧視所造成的薪資差距,但縮減幅度會面臨一些 限制,其中兩項重要的限制是消費者與政府的歧視,只有在顧客願意為歧視付出 較高的代價,或者政府強制執行帶有歧視的政策的情況下,競爭市場中的薪資差 距才會持續存在 (Becker, 1971) 。本研究主要探討消費者歧視部分,消費者歧視 意味著顧客可能必須支付比無消費者歧視條件下更多的成本,但若消費者仍選擇 付出高價享受歧視的效用,消費者歧視對被歧視群體即會產生長期且深層的影 響。在職業運動領域中,消費者歧視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且消費者歧視的影響會 反映在觀賽行為或相關商品的購買行為上。Burdekin 與 Idson (1991) 的研究指 出,NBA 球隊中白人比例增加 1%,白人人口比例會一比一增加,顯示球員的種 族結構與市場區(球迷)的種族結構之間有連結性。Tainsky 與 Winfree (2010) 的 研究說明,2000 年時 MLB 增加一個外國球員能為球隊帶來高收益與高觀眾出席 率,此結果可能刺激球隊組成更加多元化,該文並提及 NFL、NBA、MLB 都積 極想簽更多國際球員、美國以外地區比賽,或以英文外的語言播報比賽。除現場 觀賽行為外,過去研究也指出消費者對球員的種族歧視可能反應在電視收視率 上,在控制其他變因之下,白人較多的隊伍的比賽轉播其尼爾森收視率較高,此 外,發現一個白人球員平均可帶來額外的廣告收益約為 NBA 薪資 17%,且廣告 收益的量隨著收視市場大小而變動 (Kanazawa & Funk, 2001)。上述研究說明,

職業運動中消費者歧視的情況確實存在 (詳見表 2-5) 。

表 2-5

職業運動消費者歧視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主題 研究結果

Kahn 與 Sherer (1988)

職業棒球員

2. 以 censored quantile regression 迴歸分析發現,在薪酬分配的 某些點中,種族差異頗大。在分佈的低端,白人收入低於黑 人,但差異並不顯著。相對的,在分配的上端,白人球員獲 得顯著溢價(18%)。這些發現代表消費者歧視的一種形式:

球迷希望看到白人的明星球員。

Stone 與 Ronald (1999)

職業棒球中

作者(年代) 主題 研究結果

1. 本文分析 1974-1993 年英國足球聯盟的表現。 Szymanski 過去的研究指出,若球隊有黑人球員, 球隊的平均表現較

7. 依市場,一位白人球員會為每場比賽增加$2,600~$27,200 的 收益。

表 2-5 5. 對拉丁美洲裔球員而言,Boston、Cleveland、Houston、San

Diego & Saint Louis 有不支持消費者歧視的研究結果。

(Boston 增加 4%的拉丁美洲裔球員會減少超過 320,000 人 的出席數。)

Pedace(2008) 高競爭市場中 的薪資、表現 Regoli (2011)

二手棒球球員

表 2-5 率提升了 12.1%;1983-84 他的表現不佳時,出席率沒有任 何顯著提升;1985 出席率顯著提升;1986-87 也顯著提升;

1988-90 費南多先發並沒有造成顯著出席率上升。

2. 1981-90, 1981-87, 1981-85 三段期間有費南多投球的比賽 中都有顯著的高出席率(.01 顯著水準)

3. 1981-90 費南多與人口的互動性,發現有眾多墨西哥人、

波多黎各人與其他拉丁美洲裔人(other Hispanic)的城市中 有 高 比 賽 出 席 率 ; 較 多 古 巴 人 或 非 拉 丁 美 洲 裔 人 則顯著減少;此外,一部份拉丁美洲裔人口(Hispanics who did not identify with a specific Latin American subgroup)在

Xenophobia)或競爭威脅一起增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小結

職業運動中消費者歧視如果存在,可能會影響觀賽行為與消費行為。從過去 相關研究可知,職業運動中,會影響觀眾人數或收視率的因素有:球員種族/國 籍 (Hamilton, 1997; Kahn & Sherer, 1988; Kanazawa & Funk, 2001; Nutting, 2012;

Tainsky & Winfree, 2010) 、市場區域 (球迷) 的結構/人口數 (Burdekin & Idson, 1991; Foley & Smith, 2007)。此外,另有部分以影響觀眾進場人數為重點之研究 (未探討消費者歧視問題) 指出,球隊的戰績好壞會影響觀眾入場觀戰意願的高 低 (莊忠柱、陳天賜、姚為守,2004;廖 清 海、 楊 世 達,2010;Einolf, 2004;

Foley & Smith, 2007) ,因此,本研究亦將球隊戰績 (勝率) 納入消費者歧視因素 探討之列。

自 1971 年經濟學家 Becker 提出歧視理論後,職業運動領域亦開始探討種族 /膚色歧視,造成的薪資歧視之現象。過去研究揭示,以往美國運動曾因種族因 素產生薪資歧視的現象,在表現相同時,黑人運動員薪資顯著低於白人運動員。

但實證研究也指出,具薪資歧視現象的球隊,其整體表現低於沒有薪資歧視的球 隊 (Gwartney & Haworth, 1974) 。因為社會觀念演進的關係,美國職業運動因種 族歧視造成之薪資歧視現象已漸消弭。相對的,在臺灣職業棒球裡,其他條件相 同時,原住民球員比非原住民球員的薪資反而高出 20-22%,證實原住民球員有 著逆向的薪資歧視,種族歧視並不存在。而產生逆向薪資歧視的可能原因則在 於,球團認為原住民是天生的運動員,期望原住民選手有更好的表現;此外,自 由球員制度的開始,增加勞工市場競爭 (Jane, 2012)。

除種族型態之薪資歧視之外,職業運動的另一種現象是外籍球員的薪資歧 視。在運動商業化的趨勢下,各國職業運動聯盟為增加球隊競爭力、球賽精彩程 度、開發新市場,紛紛開放外籍球員加盟,以職業棒球為例,遊騎兵隊以六年 6000 萬美金簽下日本投手達比修有、紐約洋基隊以七年 1 億 5500 萬美元簽下日 本強投田中將大、中華職棒的義大犀牛也以月薪 2 萬 5000 美元短期簽下曼尼,

上述案例顯示職業球團對外籍球員的重視。

以上案例顯示,外籍球員的平均薪資可能高於本土球員。然而,外籍球員對 球隊的貢獻是否與高薪成正比是一個重要的議題,Jane 等人 (2013) 研究分析國 籍問題與日本職棒聯盟的薪資歧視,實證結果顯示,在控制球員表現與年資等變 數之後,外籍球員薪資比日本本土球員高出 54.7 至 57.3%,薪資差異甚大。蔡孟 娟、雷文谷、謝春宣 (2012) 研究指出,在中華職棒中,有效率的外籍野手與本 國籍野手比例接近,但本國籍野手整體薪資大約只占外籍野手薪資的 50%,且外 籍野手的薪資水準未能與其攻守表現相符。

職業球團的目標是追求利潤,如果外籍球員的表現與本國球員相同,但卻支 領較高的薪資,這不僅使本國球員的士氣下降,也不利於追求球團利潤的目標。

因此,外籍球員是否存在薪資歧視之現象?薪資歧視是否使球團的利潤上升或下 降?外籍球員領取高薪是否壓縮本土球員的薪資成長空間,形成新的薪資歧視問 題?以上問題皆值得深入探究。

亞洲職業棒球發展蓬勃,但相較於豐富的美國大聯盟薪資歧視文獻,相關研 究付之闕如。相關研究顯示,國籍造成薪資歧視現象經研究證實存在於日本職 棒,不過,外籍球員薪資歧視的原因為何,目前並無研究文獻。韓國亦為亞洲職 棒強權,亦存在高薪聘請外籍球員之現象,是否同樣存在因國籍產生之薪資歧視 情況,值得進一步探究。

當市場中的薪資歧視現象可能存在後,瞭解其成因及影響亦為重要研究議 題。經濟理論對於薪資歧視現象提出三種解釋:雇主歧視、受雇者歧視與消費者 歧視。在職業運動中,進場觀眾人數是重要的營收來源,因此,球迷是否偏好外 籍球員出場比賽,可能影響球團的營收。本研究將探討韓國職棒消費者歧視的現 象是否存在,以過去相關研究所提出影響觀眾進場的因素 (年度觀眾人數、球隊 外籍球員人數、球隊戰績、主場城市人口數) ,利用實證數據檢驗、解釋韓國職 棒球員國籍薪資歧視的現象與成因。

本章依據前揭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等結果,提出本研究之架

本章依據前揭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等結果,提出本研究之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