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韓國職棒聯盟之發展

韓國職業棒球聯盟 (Korea Baseball Orgnization, KBO) 設立於1981年,於聯 盟草創時期有三星獅子、海陀老虎、樂天巨人、MBC青龍、OB熊、三美巨星等 六支創始球隊 (Hee-Jun Jung,2009) ,而今共有斗山熊隊、LG雙子隊、SK飛龍 隊、三星獅隊、樂天巨人隊、韓華老鷹隊、起亞老虎隊、耐克森英雄隊與NC恐 龍隊等九支球隊。且韓國職棒理事會通過了第十球團的擴編同意,預計在2015 年加入第十支球隊 (韓國棒球委員會,2012) 。圖2-1為韓國職業棒球九支球隊的 隊徽,表2-1為各球隊之介紹。

斗山熊隊 LG 雙子隊 SK 飛龍隊 起亞老虎隊 三星獅隊

樂天巨人隊 韓華老鷹隊 耐克森英雄隊 NC 恐龍隊 圖 2-1 韓國職業棒球聯盟九支球隊之隊徽

資料來源:”球隊資訊”,韓國職業球委員會官方網站,2014,取自 http://eng.koreabaseball.com/Teams/TeamInformation.aspx

表 2-1

http://eng.koreabaseball.com/Teams/TeamInformation.aspx

韓國職業棒球聯盟創立初期擁有相當高的人氣,聯盟創立初期的觀眾人數也

棒,因而興起補強韓裔球員之風氣,有球團甚至美國尋找符合資格的球員,等於 是變相引進洋將的做法。1994 年韓國職棒修改登錄規則,需本人具有韓國國籍 才可登錄,此規定加速了韓國職棒開放洋將的腳步。自 1998 年起,規定每隊可 以聘用三名外籍球員,每場比賽允許兩名外籍球員上場。在外籍球員薪資部份,

2001 年曾參考美國職棒最低薪資,設定了 30 萬美元的外籍球員薪資上限,但實 施多年後該規定已名存實亡,因此在 2013 年韓國職棒決議從 2014 年起取消外籍 球員薪資上限規定,各隊可將球員薪資公開,以增加對本籍球員的激勵以及對外 籍球員的吸引力 (運動邦,2013) 。

圖 2-2 韓國職棒歷年觀眾人數圖

資料來源:”韓國職業棒球球隊經營策略之研究(頁 14)”,延泰和,2013,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7,156,157

圖 2-3 韓國職棒歷年各場觀眾平均人數圖

資料來源:”韓國職業棒球球隊經營策略之研究(頁 14)”,延泰和,2013,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開始,經濟學家們就持續關注薪資歧視議題。所謂 薪資歧視是指員工的工作表現相同,但薪資不同的情況。職業運動亦屬於勞動經 濟市場,且過去許多相關研究揭示,職業運動中存在因種族或國籍所造成的薪資 歧視之問題。本節謹針對北美、歐洲、亞洲之職業運動薪資歧視議題研究進行分 析論述,並了解相關研究的設計與方法。

一、北美職業運動薪資歧視相關研究

因種族與膚色產生的差異歧視是歐美社會的嚴重問題,在歐美的運動界亦 然,刻板印象通常認為白人運動員拿到的薪資較佳。早在1960年,美國就關注各 種運動,例如大聯盟MLB裡不同膚色球員的薪資差異情形,當時的MLB球隊約 有22%是黑人,當中又有15%是北美的黑人,這些黑人球員跟白人球員一樣都是 美國公民,球員被球團視為財務收入的來源,因此球員的表現會影響球員的勝 利,為探討這現象,Pascal 與 Rapping (1970) 分析MLB球員表現、經驗、種族 及替代賺取薪資變項等來探討與薪資間的關聯,結論為種族並不會顯著影響薪 資。但Scully (1973) 的研究卻發現,具優異表現的黑人運動員與其獲得的薪資不 對等,說明薪資歧視現象在職業運動界仍存在。Gwartney 與 Haworth (1974) 分 析文獻則發現願意雇用黑人球員的球隊,比其他球隊更具競爭力,因為黑人球員 的優異表現能夠帶領球隊贏得更多場勝利,獲取更多利潤。

爾後,陸續有研究報告切入不同面向來探討種族與薪資歧異的問題,例如 Hill 與Spellman (1984) 分析1976年職棒球員的種族與薪資,還加入每年的打點 做為其表現績效的變項;投手則為生涯自責失分率、生涯投局數,結論是自由球 員所被支付的薪資比非自由球員的薪資還要來的多。Christiano (1986, 1988) 透過 多元迴歸分析1977年203位球員及1987年356名MLB打擊者薪資進行探討,研究 模型包含八種變項,例如球季的出賽數、去年球季的打擊率、去年全壘打數、守

備位置,發現1977年的球隊,還存在種族不同有薪資歧視的現象,但到了1987 年種族對薪資的影響則變的不顯著,但在是否為自由球員身分則有提高。顯見這 10年來MLB的確在種族因素對薪資的影響力已不顯著,種族差異產生的薪資歧 視情況已減少,實力高的運動員則更有機會獲取高薪。Bodvarsson 與 Pettman (2002) 的研究進一步指出,當聯盟裡球員種族具多樣性時,有助於降在薪資上 的歧視現象。

Kahn 與 Sherer (1988) 研究NBA球隊狀況,以球員的薪資、球員成績表現 及球隊所處城市相關資料等為變相,結論發現黑人球員比白人球員所被支付的薪 資低於20%的現象存在於NBA。Eschker, Perez 與 Siegler (2004)則比較1996-1997 與2001-2002兩個時期的情形,分別蒐集球員個人資料、賽事紀錄及看球賽的城 市人口數等環境資料為變數,以OLS法與log-linear法來進行分析,結論是種族影 響薪資的情形已不顯著,反之,轉換球隊的次數與球員個人身高素質、上場位置 則顯著左右薪資幅度。

美國職棒MLB與職籃NBA以外,加拿大的NHL也是熱門運動,但歧視現象 迥異於MLB與NBA;Jones與Walsh (1988) 及Longley (2003) 均針對NHL領域進 行探討。Jones與Walsh分析球員的薪資資料,輔以技術差異和種族差異資料,

Longley則研究英法語系的加拿大人在歷年賽事的比例,發現法語系選手雖頗受 主流市場喜愛,但由於語言的差異,法語系選手數量較少,導致球團得支付較高 成本薪資給法語系球員。

作者(年代)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結果

表 2-2

Jones 與

表 2-2 Sporting News 取得 1984-85 年 227 位 NBA 球員基本薪資

Longley

2. 但 censored quantile regression 結果發現在種族上 的確有薪資上的落差。相較於以平均數來分析,

表 2-2 1967-68 到 1971-72 這段期間 僅 有 一 個 職 業 冰 球 聯 盟 ;

Bodvarsson

二、歐洲職業運動薪資歧視相關研究

歐洲主流的足球運動方面,Szymanski (2000) 提出1978-1993年之間英國超 級足球聯賽39家俱樂部的確存在薪資歧視現象,但Preston與Szymanski (2000) 發 現黑人球員出賽場次的多寡與球迷低進場數及球團收入並無顯著關係,亦即黑人 球員出場並不會降低球迷進場看球的意願。反之非本土球員上場比賽時,不管是 對球隊表現或觀看人數都有正向的影響 (Wilson & Ying, 2003)。Pedace (2008) 擴 大到多種族的球員調查,使用隨機效應模式與最小二乘法分析來自英格蘭足球超 級聯賽 (Barclays Premier League) 的資料,研究結果指出,來自南美的球員獲得 英國球迷喜愛,他們能帶動票房,雖未必有好的表現就能獲得高薪資,但研究證

Wilson 與

三、 亞洲職業運動薪資歧視相關研究

相較於北美及歐洲的研究成果,亞洲職業運動相關研究中與薪資歧視直接相 關的研究付之闕如,發表之期刊僅有三篇,以下謹針對此三篇文獻進行探討。Jane (2012) 進行「中華職棒中原住民的薪資歧視」之研究,其蒐集1990-2007年間,

437位球員的球員表現、球員與球隊特性以及球員種族等資料,以隨機效應模式 (Random-effects models) 與兩階段固定效果模式 (Two-Stage Double Fixed-Effect Model) 預估中華職棒中,是否有因種族造成之薪資歧視情形。結果顯示,原住 民球員的薪水比其他相同情形的臺灣球員還多,此為中華職棒聯盟反向少數民族 歧視的證據。以邊際效應而言,原住民球員薪資比平均球員薪資高出臺幣25,000 至27,000元,約高出20至22%,原住民打擊者高出12,000至17,000元,而原住民投 手高出25,000至29,000元。作者認為,原住民球員所被支付的薪資高於臺灣球員,

首先,球團認為原住民是天生的運動員,球迷購票進場是想觀看運動表現較佳之 球員,是球團願意支付較高的薪水給原住民球員的原因之一;其次,球團期望這 些原住民選手有更好的表現,因而願意支付給生產力較高的原住民球員更多的酬 償。中華職棒在2012年開始自由球員制度,此制度增加勞工市場的競爭,相對於 沒有歧視的雇主在長期平等競爭之下,會迫使有歧視的雇主退出商場,Becker (1971)也清楚說明將此種現象,因而,2012年實施的自由球員制度可能是減少中 華職棒中的薪資歧視的原因。而投手與打擊者在研究結果上有所差異,原因在於 依據Becker的理論,當市場競爭越高時,薪資歧視的程度便會降低,而打擊者比 投手的競爭更激烈,因此造成打擊者的薪資歧視情形並不顯著。

蔡孟娟、雷文谷、謝春宣 (2012) 進行「戰力或負擔?中華職棒外籍與本國 籍野手績效之比較」之研究,擷取2009至2010年中華職棒大聯盟球隊的野手薪資 數據與技術表現,以月薪及打數為投入項;打點、壘打數、上壘率及打擊率為產 出項,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NCN Model) 評估外籍與本國籍野手球員之技術效 率。結果顯示,中華職棒中有效率的外籍野手與本國籍野手比例接近,但本國籍 野手整體薪資大約只占外籍野手的50%,薪資水準明顯偏低;外籍野手的薪資水 準未能與其攻守表現相符,建議薪資下修幅度約為原月薪的48%~55%。

百萬,而後者為1億4千萬,其差異甚鉅 (1.5倍) ,假設本土與外籍球員的表現差 距甚小,便可能出現 國籍的反薪資歧視情形。使用OLS迴歸與分量歸模式 (Quantile Regression, QR) 分析日本職棒中663位球員,從2000年至2008年間的薪 資、球員表現、球員特性以及國籍等相關資料,檢視是否因國籍而產生薪資歧視 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國籍與薪資呈顯著正向關係,意即國際球員的薪資高於日 本本土球員,此為反向薪資歧視的證據。即使球員的表現為控制變項,並且在其 他條件不變下(ceteris paribus),國際球員所被支付的薪水仍比國內球員高。相較 於日本球員,國際球員的薪資外獎金平均達54.7%至57.3%。作者認為國際球員

百萬,而後者為1億4千萬,其差異甚鉅 (1.5倍) ,假設本土與外籍球員的表現差 距甚小,便可能出現 國籍的反薪資歧視情形。使用OLS迴歸與分量歸模式 (Quantile Regression, QR) 分析日本職棒中663位球員,從2000年至2008年間的薪 資、球員表現、球員特性以及國籍等相關資料,檢視是否因國籍而產生薪資歧視 現象。研究結果顯示,國籍與薪資呈顯著正向關係,意即國際球員的薪資高於日 本本土球員,此為反向薪資歧視的證據。即使球員的表現為控制變項,並且在其 他條件不變下(ceteris paribus),國際球員所被支付的薪水仍比國內球員高。相較 於日本球員,國際球員的薪資外獎金平均達54.7%至57.3%。作者認為國際球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