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 ARCS 動機模式

ARCS 動機模式於 1970 年代末期由學者 Keller 所提出,此後開始致 力於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此乃整合各種動機相關因素而發展出 ARCS 動 機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強化系統化的教學而設計,使教材的設計更能鼓勵 學習者主動參與及互動。Keller(1987)把動機相關的研究整理分析後提 出 ARCS 的四個提升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本研究各構面說明如下:

(一) A為Attention(引起注意):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好奇 心。

(二) R為Relevance(切身關係):要讓學生與所學產生切身感、且能 滿足學生個人的需要及目標,進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 C為Confidence(建立信心):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創 造正向成功的期待,相信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 S 為 Satisfaction(感到滿意):因內在及外在的成就鼓勵進而產 生成就感,讓學生有繼續學習的動力,提供學習者對學習經驗產 生一種正向情感的獎勵與成功的證據。

貳、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指利用各種不同型式的科技輔具,將知識、學習目標、互動、

多媒體利用科技的特性做完美結合的呈現,學習者利用電腦與網路從事的 學習活動,利用數位化教學內容以創造學習經驗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學 習模式,並讓學習者有效率、有成果、且主動並樂在學習(蔡明河,2008)。

上述可知,數位學習是藉由數位媒體包含網際網路、區域/外部網路、

有聲/影片、衛星傳播、互動電視和光碟等傳送教學課程內容。而本研究所 稱的數位學習,即是指這種使用電腦與網路科技所從事單位換算教材的學 習活動。

參、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指在學習的動作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類型的 評量測驗,由評量測驗的結果便可了解到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度多 寡(林盈伶,2006),亦指對某種領域之學習或訓練而習得某些知識、技能 或情意,經由後天一段特定特間,等能力達成的程度。

本研究之學習成效係指學生在接受過數位學習後,針對單位換算單 元在立即、保留、維持評量中的表現得分換算成百分比。其單位換算共分 為三個單元為「容量單位換算」、「重量單位換算」、「長度單位換算」,

每個單元分為填充題、比大小、應用問題,其換算百分比越高表示學習成 效越佳,得分越低者表示單位換算學習成效不佳。

肆、高職特教班學生

高中職特殊教育班為在高中或高職所設立之特殊教育班,招收輕度及 功能較佳之中度智能障礙或以智能障礙為主之學生,施以三年的職業教育 與訓練,培養其職業道德,建立工作技能,以增進就業及社會服務能力(教 育部,2000)。本研究的高職特教班學生係為中部地區一所高中職特殊教育 班之身心障礙學生。

第一章 文獻探討 

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對學習而言,學習動機更是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成效 投入活動中(Cheng & Yeh, 2009)。美國學者John M. Keller 於1983 年綜 合了不同的學習動機理論而提出一個涵蓋「激發學習動機策略」的教學設

設計指導方針。茲將這四個要素分述如下:

(Keller,1983)。

四、得到滿足

Dörnyei (2001)指出滿足是學習動機的基石,因為它確認了個人的努 力及整個學習過程,同時也強化了經驗價值,並賦予未來學習目標嶄新的 一面。學習後的學習心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對學習者的努力提 供外在和內在的增強,給予學生一顯身手的機會,必要時給予回饋與報 償,使學習者因成就而得到外在或內在的鼓勵與與增強,使其產生繼續學 習的動力。Keller (1983)建議多使用內在滿足以代替外在獎勵、以鼓勵 或建設性的語言取代威脅或監督等方式。

參、ARCS 動機模式教學策略

Keller 整理許多學者的學習理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結果包含兩個 因 素 : 個 人 因 素 ( Personal Variables ) 與 環 境 因 素 ( Environment Variables)。個體付出多少努力決定於動機(價值)和期望這兩個因素,

價值和期望是個體動機的基礎,這兩者的結合在動機理論中就是著名的期 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動機是價值和期望所成的複 合功能(Complex Function),個體之所以會行動、向目標接近,都是由 於個體的滿足或對成功的正向期待(Positive Expectation)。

Keller(1987 ) 指出教師在設計教案或執行教學課程時不能掌握學生的 學習動機,主要原因是:1.要考慮的事太多、太複雜;2.不知應用何種策 略。因此,要提昇學生學習動機,有兩個必備條件:1.要充分了解構成學 習動機的要素和可以提供正面回饋的策略;2.必須了解使用何種策略及如 何與課程相結合。

Keller (1999) 指出教學策略包括引發學習動機、安排教學順序和 選擇教學方式等三項。激發學習動機的過程是:「先引起對事情的注 意和興趣」,再讓學生發現「與他切身相關」,接著又讓學生覺得「有

在教學設計時,除了應用ARCS模所提供的策略外,還需要講求創意與 思考的啟發,使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識的追求,而非停留在感官的需 求。Keller(1983)引起注意的要領並不侷限於激發感官上的刺激,還可以利 用讓學生產生困擾的問題、提供學生思考的機會、尋求問題解決之道,來 激發求知的好奇。此外,維持公平,包括獎賞及學習成效的公正性,學生 可以由公平的結果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成就感與滿足感(Keller,1987)

Keller 強調ARCS模式具有診斷性的性質和處方性的功能,教學者可 以針對動機設計不足之處施以系統化的教學策略來修補 (fix-up) 學生不 足的動機,以提高學習效果 (Small & Gluck,1994) Keller亦分別對ARCS的 四個要素各提出三個子概念策略,歸納整理如表2-1所示

Keller和Kopp (1987)指出ARCS動機模式並非教學設計模式,應整合

第二節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 

學生由於短期記憶的缺陷,無法對訊息做有效的編碼、儲存與提取,造成

第三節 數位學習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之國家型科技計畫已經累 積不少數位學習的經驗和技術。專家認為「數位學習」的計畫範圍是廣泛 的,服務對象可以從中小學一直延伸到高階教育。

由於資訊科技與網路的發展,不僅讓多媒體和網路得以進步、成長;

利用網路來進行跨空間與時間的學習已是新主流的教學模式。因為這些轉 變,整個學習型態已今非昔比,學習者和教育者所面臨是一種新的教學環 境的學習方式,而人們對於學習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為了迎接此項挑 戰,必須在原來舊的學習環境加入新思維,來提升學習效率,而數位學習 發展越趨成熟(游寶達、劉明宗,2002)。數位學習可透過 Internet 來架構新 的學習方式,因此從 2001 年開始政府欲施行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計畫,

此計畫共有七個細項,分別為「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行動 學習載具與輔具」、「數位學習網路科技園區」、「前曕數位學習技術研發」、

「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政策引導與人才培育」,並著重於研發數位學 習環境及數位學習教材內容、技術工具的開發。同時行政院開始規劃 2008-2012 年「數位學習方案推動」(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008)。

壹、數位學習的意義

徐敏珠與楊建民(2006)綜合各學者想法,提出了數位學習定義如下:

「利用通過網路或其它數位化內容進行學習與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現今資 訊技術所提供具有豐富資源與溝通機制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 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將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作用與師生之間的關 係,並從根本改變教學結構與教學本質。」許多學者對數位學習(e-learning)

提出以下看法與觀點:可將「數位學習」簡化為「透過網路的學習」也是 利用電腦及全球資訊網的學習模式,在國內一般稱為數位學習、線上學

習、電子學習、網路教學,學習者不再受限於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隨 時隨地進行電腦多媒體進行互動式、個別式的學習,學習者更可彈性的調 整自己的學習進度、重覆學習不浪費資源,都遷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傅美 玲,2008)。

另外,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指出電子學習(e-Learning)是指運 用網路發展成熟而促成的學習,包括學習教材內容的製作、擷取、學習經 驗的管理、傳遞與學習社群的交流等。林宜蓁(2010)認為以線上方式進行 學習可以滿足學習者三大需求分別為「資訊處理的周延方式」、「無時間 空間限制的存取管道」及「兼顧訓練和資訊獲得」。而資訊處理的周延方 式是指提供準確的、完整的、可靠的、組織的和標準的資訊供學習者存取。

所謂無時間空間限制的存取管道是指學習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即時、充裕 的取得所需資訊。而兼顧訓練和資訊是指學習者在訓練和資訊取得間能達 到互補的平衡(邱郁文、林益民、施東河,2007)。

曾玉慧(2003)說「數位學習」同時具備了網路學習與電腦輔助學習及 的特色,數位教材也包含了各種多媒體的優勢,數位學習可定位為「利用 數位傳播工具的設計、使用,與學習理念及領域知識相結合,以達到數位 學習環境的效果。」

依據研究者提出對數位學習的觀點及看法,茲將各學者對於數位學習的 論文整理如下表:

表2-3 數位學習的意義相關研究

(5) 開放性:數位學習是開放式的學習方式,網路提供一個無階級性不強 迫的學習環境,所有參與學習者均同時扮演教與學的角色。 (6)多樣化:

由於全球資訊網支援各類多媒體教材之展現,並留存於網路,同時網路也 能扮演線上資料庫的角色,提供各項可供擷取或查詢的資料,能讓教學者 與學習者利用各種形式表現其作。

由於全球資訊網支援各類多媒體教材之展現,並留存於網路,同時網路也 能扮演線上資料庫的角色,提供各項可供擷取或查詢的資料,能讓教學者 與學習者利用各種形式表現其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