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和平之詩》六首歌曲之比較與共通性

《和平之詩》這組作品雖然分別選用不同詩人的詩作,卻皆呈現讚頌和平與反戰 的單純願望。羅倫在創作的手法上結合許多相同的創作技法,使得六首歌曲中展現許 多共通點及相連性,且在詩句及音樂上時常出現前後呼應的方式,使音樂發展的關係 更緊密。以下分為調式、速度、聲樂開頭旋律線條、聲樂旋律結尾、鋼琴伴奏的前奏 與尾奏,加以陳述。

一、調式

這組作品從頭到尾皆符合自然音階的教會調式。第一曲 Phrygian 調式、第二曲 Mixolydian 調式、第三曲 Aeolian 調式、第四曲 Ionian 調式、第五曲 Aeolian 調式、

第六曲Ionian 調式;從分析中發現六首歌曲有兩首採用 Aeolian 調式,兩首採用 Ionian 調式,其中第一曲與第三曲更使用了複調性。羅倫以中世紀教會調式來表現作品的調 性,藉以立足於復古的基石上,但是可以在六首歌曲中發現多處刻意使用不自然的變 化半音,因而創造出一種在古代風格中新的元素與調式的衝突。

二、速度

羅倫在每一首樂曲的開頭皆清楚地標示節拍器的速度,第一至第六曲分別以慢-快-快-慢-快-慢來呈現,形成對比性的差異,其中以第三首歌曲的速度安排最為快速。

羅倫不僅在每一首歌曲中清楚標示速度的記號,更以音樂術語明確指示音樂欲呈現的

氣氛:第一曲是以「緩慢且莊嚴的,不要拖」(Lent et grave, mais sans trainer)來營造 祈禱的氣氛。第二曲則是以「有活力的」 (Allant),讓二拍子的律動顯得輕快而富有 流動性。第三曲是以「活潑而有力的」(Animé et puissant)來表達激昂憤慨的情緒變化。

第四曲是則以「不要太慢」(Pas trop lent)來透露著內心情緒的矛盾與無助。第五曲羅 倫以「在活力中帶點憂鬱」(Assez vif et triste)來詮釋內心無助的吶喊。第六曲是以「莊 嚴地」(Maestoso)表達出內心期待愛與和諧的心情。

三、聲樂開頭旋律線條

從六首歌曲的聲樂開頭線條可發現:第一曲與第三曲皆為同音反覆的音型與音節 式的朗誦旋律,第二曲與第五曲的聲樂線條為同樣音型來回反覆,第四曲與第六曲皆 為流暢的旋律線條。如以歌曲的標題來做比較,其中第三、四、五曲標題雖皆為`十 四行詩',但在聲樂開頭旋律線條部分卻呈現不同的類型。筆者也發現六首歌曲中有 三首歌曲的聲樂旋律同為弱起拍開始,分別是第一、四、五首歌曲,因此,使得聲樂 部分開始皆是由較弱的音量進入,並在力度上標明 p。其餘三首除了第二曲外,則以 較強的音量直接唱出。

四、聲樂旋律結尾

在第一、五、六首歌曲中,聲樂旋律的結尾皆以長達四小節以上的長音結束,筆 者發現此手法為羅倫愛用的歌曲結束方式,在羅倫其他的聲樂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此一 作曲手法。

五、鋼琴伴奏的前奏與尾奏

在鋼琴伴奏上,羅倫使用前奏讓聲樂旋律得以接續樂思,此手法運用在第二、三、

五曲上;而除了第一曲外,其餘五首皆以鋼琴伴奏來做結尾,其中第二曲是使用一開 始聲樂主要旋律動機的材料來做擴充,以左右手輪唱的方式來回顧歌曲,第三曲、第 五曲與第六曲則在鋼琴伴奏有部分主題再現,用以延續詩作的氣氛,使得樂思得到延 伸。

結 語

羅倫在法國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雖然他的作品有著自己清澈、高雅的風格,但這 也是典型的法國風格。《和平之詩》的每一首歌曲在曲式上與音樂風格上均展現獨特 的表現力,筆者經過以上的分析探討,對這部作品的研究心得歸結出以下要點:

這六首歌曲,旋律及結構簡單,意圖遵循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精神,羅倫企圖使 聲樂部分和伴奏對比鮮明(除了第六首)。在速度及表情上,羅倫用法文標示對歌曲的 指示,並註明節拍器的速度;在節奏上,羅倫使用數種手法,使音樂符合口語話的韻 律感,例如他經常改變拍號、使用三對二的節奏型態,以及同音反覆的手法來凸顯歌 詞。在他的作品中,試圖模仿中世紀時期的創作技法,音樂上的處理方式異於傳統調 性音樂的手法,運用了古代的教會調式取代大小調,藉中世紀聖母院派平行奧干農的 概念發展成平行和弦,使用複調手法、非功能導向的和聲進行,以及中古世紀詩歌的 朗誦式節奏,都在這組作品中表露無遺。

羅倫試圖從葛利果聖歌、奧干農到文藝復興,甚至巴洛克的音型,在此作品中都 有清晰的脈絡,並在創作中加入他擅長的現代元素,實踐創新的理想。在羅倫的音樂 風格裡,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很成功地和法語的語言節奏、重音相 結合,讓詩意、樂思和語言融為一體。他所使用的和弦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和聲,喜 歡用不協和的音程,和變化突然的和聲進行,來創造對比強烈的氣氛,製造漂泊不定

的效果。在此作品中,羅倫不忘記以一個現代作曲家的身分引用新的現代元素,作為 一個很成功的結合。

參考文獻

Bloomquist, Marvin Robert. “Songs of Ned Rorem:Aspects of the Musical Settings of Songs in English for Solo and Piano:An interpretive approach."PhD diss., Missouri-Kansas City University , 2005.

Boosey&Hawkes Inc.,“Ned Rorem of Many Talents"Newsletter III, Fall/Winter, 1968.

Boosey&Hawkes Music Publish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of Ned Rorem.

http://www.boosey.com/pages/cr/composer/composer_main.asp?composerid=2740&ttype=INTRODUC TION&ttitle=In%20Focus

Cato, Ralph Wayne. “Ned Rorem, Selected Songs for Solo Voice: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PhD diss., California University , 2005.

Eluard, Paul, La poesie du passe : de Chrestien de Troyes a Cyrano de Bergerac. Paris:R. Laffont, 1998.

Johnson, Graham, and Richard Stokes. A French Song Compa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eyser, John. “Ned Rorem Delivers A Solo on the State of Music” 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9, 2008.

Ross, Alex. “The Gentleman Composer” 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20, 2003.

Rorem, Ned. A Ned Rorem Read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chweitzer, Vivian. “Honoring a Modern Composer Shaped by French Tradition” The New York Times, May 8, 2008.

ZARR, Wayne. “Poemes pour la paix, six settings of various 15PthP and 16PthP century French poems, for medium voice and piano.(review)” Notes Journal 28, no.4(1972):780-781

【附錄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