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時程

本節分為研究流程與研究時程,其說明如下。

一、 研究流程

因個案研究強調深度分析係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彼此互動和對話的過 程,故在過程中會因為對方的回饋而發展,並非是直線型的線性模式,而是藉 由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彼此互動而形成一種不斷改變的過程。

本研究主要依據王文科(2009)提出的五步驟,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如圖 3-1 所示。就本身對於研究主題的興趣並發現所欲探討的問題,在經過與指 導教授討論之後,先閱讀大量的文獻,擬定初步的研究題目,經過指導教授同意 之後著手進行相關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與蒐集資料。根據文獻探討所歸納的結 論,選取研究對象並徵得研究對象同意,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正研究的方向,並 提出正式的研究計畫。

二、 研究時程

第四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編碼

一、 資料蒐集

(一) 訪談法及預計訪談日期

根據郭生玉(2012)指出訪談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1.結構型訪談、2.半結 構型訪談及 3.無結構型訪談,其中半結構型訪談可得到適度客觀且深入的資 料,無結構型訪談較難獲得系統性資料(郭生玉,2012)。又在多種訪談法中,

以半結構式訪談法最受關注,並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研究上。半結構式訪談係在相 對開放且經過設計的訪談情境中,受訪者可能會比在標準化訪談法或問卷作答 中,能更清楚的表達出自身的主觀觀點(Flick,2002/2007)。因此,本研究主要以 半結構式訪談為主,為求能深入並獲得系統性資料,並先擬定訪談大綱(附錄 一),列出主要問題,題目盡量簡單易懂、語意清晰,再配合訪談過程隨時更改 與調整訪談題目順序或修正其內容,在全程錄音中,也要適時地記錄重要敘述文 字務求嚴謹無疏漏,仔細聆聽訪談對象所談及內容。

本研究於 104 年 2 月底至 6 月初至個案學校進行訪談,其中分別與校長、教 務主任與實施品德教育之相關教師進行對話,並徵求錄音同意後,以逐字稿呈 現,其訪談歷程如表 3-1 所示。

表 3-1 訪談時間表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參與者/

逐字稿代號

訪談主題 104/03/11 40 分 校長/A 實施策略 104/05/07 60 分 教務主任/B 實施策略 104/05/07 40 分 教師/C 具體實施情形 104/05/13 60 分 教師/D 具體實施情形 104/05/13 60 分 教師/E 具體實施情形

另外並於 104 年 6 月 12 日電訪校長與教育主任,訪問並補充實施策略

與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間的關係,分別電訪 7 分鐘與 12 分鐘。

(二) 觀察法

觀察係一種依照目的使用聽覺、視覺的研究方法,且觀察法類型分為自然 情境與人為情境、結構式與非結構式、參與與非參與以及間接觀察與直接觀察(葉 重新,2001)。依據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與 原則,以及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品德核心價值,爰此,本研究使用自然情境、半 結構式以及參與式觀察的方式進行,在自然的情境下,觀察研究參與者真實的行 為與表情,得到第一手資料,並將研究結果完整呈現務必追求觀察的正確性並減 少觀察誤差,其觀察歷程如表 3-2 所示。。

表 3-2 觀察時間表

觀察日期 觀察活動名稱 觀察目的 104/03/11 品格論壇發表會 蒐集資料 104/03/31 品格生態活動 觀察學生行為 104/05/13 品格教學卓越評鑑 蒐集資料

(三) 文件蒐集

本研究之相關文件來源為個案學校之品格通訊、學校品德教育網頁、

研究札記、情境布置照片以及相關發表資料等等,採取多元蒐集文件的方式,以 完整的方式呈現。

品格通訊-個案學校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於一個月發行一次校園品格通訊宣 導品德價值、楷模學習、活動發表與學生充分互動,也讓家長能透過品格通訊更 進一步了解學校的整體計畫。

品德教育網頁-圖示說明學校理念,並有利用資訊科技宣揚相關內涵與精 神。

默化,讓學生在充滿意涵的環境學習,培養學生良善的品德、行為舉止進而內化 至心靈。

研究者札記-研究者在每次訪校後,立即寫下當時的想法,以供研究者本身 在日後撰寫研究結果時盡量不受時間的影響,也透過日誌能省思研究過程避免日 後的誤差產生。

二、資料處理與編碼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在半結構訪談資料之處理,係先將訪談錄音轉譯為逐字稿,為 將資料化繁為簡,形成有意義的組型(林生傳,2003)。再依據歸納的方式,審 視每一筆珍貴的資料,將其分類,其具體做法如下:

1.每筆資料依照所得日期、時間、地點進行標著。

2.其次,依日期、時間先後順序排序,以釐清資料來源順序。

3.轉譯為逐字稿。

4.依內容反覆審視後分類。

5.探求分類內容中彼此的關連程度,再次分類。

6.獲得研究成果。

(二)資料編碼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與整理資料時,先標記重點,並反覆檢驗歸納確認其分 類與編碼,找出核心關鍵,並依據資料類別、蒐集時間、地點以及內容等採取編 碼轉譯以便於資料的搜尋儲存。以表 3-3 說明初步編碼方式:

表 3-3 編碼方式

資料類別 說明

觀察 觀/校/日期

觀/教/日期 觀/活/日期 訪談 訪/A/日期/頁數:行數

訪/B/日期/頁數:行數 訪/C/日期/頁數:行數 訪/D/日期/頁數:行數 訪/E/日期/頁數:行數

相關文件 文/通/日期

文/照/日期

研究札記 札/日期

在此,就以上編碼順序舉例說明之。

1.訪/A/ 104/0310 /p.10:02,研究者訪談 A 校長,日期是民國 104 年 3 月 10 日,逐字稿頁數第 10 頁第二行。

2.文/照/104/0310,研究者於日期是民國 104 年 3 月 10 日蒐集照片文件。

3.觀/動/104/0331,研究者於日期是民國 104 年 3 月 31 日觀察活動。

4.觀/校/104/0310,研究者於日期是民國 104 年 3 月 10 日觀察校園環境。

5 觀/教/104/0507,研究者於日期是民國 104 年 5 月 7 日觀察教室教學。

6.札/104/0312,研究者於日期是民國 104 年 3 月 12 日的個人省思札記。

第五節 研究效度

質的研究所指的效度,專指研究者蒐集得來的質的資料,能夠準確地 判斷研究者想要估計的東西的程度,亦即關注研究發現的準確性(accuracy)和真 實性(truthfulness)(王文科、王智弘,2010)。由於個案研究偏向描述的和解釋 的性質 Yin(1989)係屬於自然脈絡下的觀察、訪談以及文件分析,不適宜使用 量的角度判斷,因此研究者閱覽眾多文獻後關於個案研究的效度後,對於本研究 所需標準有以下三點,其臚列於下:

一、 外在效度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補充蒐集更詳細的相關資料,並且撰寫研究日 誌反思研究者的偏見,盡可能讓研究者保持中立、客觀,增加研究結果可 遷移性的可能性。

二、 內在效度

將蒐集所得的資料,妥善整理後將結果呈現給研究參與者檢視其正 確性,以驗核研究者是否有準確表述研究參與者的行為、思考或感想,以提升內 在效度。

三、 三角檢定法

質的研究者使用多種方法、資料蒐集策略和資料來源的過程,以獲得 接受研究之對象的完整圖像以及作複核資料之用,確定他們對研究的地方 和人員有廣泛的陳述。由這些不同出處的資料,透過三角交叉來做比較,以確證 研究者所作的結論。(王文科、王智弘,2010)。因此,研究者需使用多種研究工 具蒐集資料,讓同一結論能夠被不同的工具所蒐集到的資料支持(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1990/2003)。爰此,本研究所使用的三角檢定法,

臚列如下:

(一)方法的三角檢定-訪談、觀察、文件分析。

(二)資料的三角檢定-學校品德教育網頁、品格通訊、研究者札記以及訪談記 錄。

(三)分析者的三角檢定-研究參與者、研究者之指導教授與研究者。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廣義地說,是探討一切研究行為所涉及的倫理議題(陳意榕,

2004)。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需盡研究義務與研究參與者互相信任,且必要時 需得到研究參與者的同意,避免有說謊、隱瞞或扭曲事實等情形,

保持研究的可靠性。那麼,研究者該如何保持研究倫理呢?本研究採取陳向明

(2002)所敘述之原則,有以下五點:

一、自願原則:與研究參與者達成協議並取得同意書(附錄二),且於訪談前 先將半結構訪談大綱讓研究參與者過目,訪談錄音時先徵得研究參與者同 意,不私下錄音而違背研究倫理之原則。

二、保密原則:嚴格保密研究參與者的身分並使用匿名或化名,於本研究中以 A~E 代號代表研究參與者。

三、公正合理原則:明確說明自己會如何處理所蒐集的資料,不偏頗、徇私、

隱瞞及扭曲事實,保持的公正的立場。

四、公平回報原則:將研究結果與研究參與者分享,並將逐字稿回饋研究參與 者,獲得其首肯後方能提出研究成果,回報研究參與者的幫助與支持。

五、互惠互重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與研究參與者互相尊重、彼此協助互惠,

保持的友好且良善的關係,在每次的訪談或至校觀察時皆先徵得研究參與 者同意,並事先約好時間且準時到校。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係以半結構式訪談、學校現場觀察與文件蒐集之資料分析探討 個案學校在推動品德教育時之相關核心價值建立方式、實施原則與實施策略。本 章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內容共分成三節,第一節個案學校之品德核心價值、

第二節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第三節個案學校實施品德教育之困境與改 善方法。

第一節 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一、 推動品德教育之契機 (一)社會時事引發的動機

社會案件發生越來越多,犯罪者或被害者年齡層也越來越低,法律是外在形 式的強制力,用以追求公平正義;而品德是內在實質的影響力,得以形朔良善行 為。大部分的人在討論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外在強制力的展現,或許可以達到 殺雞儆猴的效果,但若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內心想法,才能表現出好的行為。爰 此,從小紮根來學習品德教育,國小時期可朔性高,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越來越多,前一陣子的捷運殺人案剛落幕,卻又發生新竹國 小男童被學長殺害的案件,而事發不久,又發生一國小五年級女童參與凌虐殺人,

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越來越多,前一陣子的捷運殺人案剛落幕,卻又發生新竹國 小男童被學長殺害的案件,而事發不久,又發生一國小五年級女童參與凌虐殺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