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實施策略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實施策略之個案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顏 佩 如 博士

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

育核心價值與實施策略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 蕭雅云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3)

謝辭

研究所的求學生涯中,很高興我選擇了臺中教育大學,在此,我遇到 許多好教授及好同學,點亮我人生道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順 利完成論文。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顏佩如老師,在我徬徨時,總是孜孜不倦地 提醒我及幫助我;感謝口試委員陳珊華老師與林政逸老師給予我寶貴的意 見,讓我的論文更甄完善。 感謝個案學校的校長、主任以及各位老師,和個案學校沒有淵源的我, 在校內得到各位老師的鼎力幫忙,讓我得以順利蒐集資料並完成撰寫,非 常謝謝個案學校與我分享這些珍貴的資料。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雅鈴、奇蓓、香君、如芳、晴晴、燕妮、瑾宜、 雅萍、文峰,研究所的日子短短兩年時間,但和大家一起度過甚是快樂, 期待大家一同相聚,回首從前的美好日子;也感謝教育系及課程所的行政 人員,因為大家的奉獻,方能成就了今日的我。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因為 你們的支持,我才能撐到現在,這些溫暖我始終未說出口,謝謝你們,我 愛你們;同樣要感謝米米,謝謝妳一直以來鼓勵我完成論文,陪伴我度過 寫論文的日子。 這份榮耀與你們同享,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我。 蕭雅云 104 年 7 月 謹誌

(4)

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與實施策略之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於探討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實施策略 之研究,透過文件探討歸納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實施原則與策略、實施困境與 改善方法,並選擇獲得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表揚之一所個案學校作為研究對 象,而在研究方法上以文件分析、半結構式訪談、觀察活動及札記等方式,進行 研究資料之蒐集與分析相關資料,以期透過典範學校之探討,提出未來國小推動 品德教育可參考之方式,本研究結論主要如下: 一、 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係為,專注、誠實、慷慨、順服、感恩、井然 有序、饒恕、美德、忍耐、誠懇、盡責、主動、節制、善用資源、守時、謹 慎、寬容。 二、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在學校層次上包含全面合作、推廣品德教育 相關研習與觀摩活動以及正向文化;在班級層次的策略上則有創新品德教育 教學方法、長期發展。 三、個案學校實施品德教育之校內困境有偏鄉教師流動率高及新進教師無所適 從;而家庭教育之弱化則為外在之主要困境。 四、透過學校支持、同儕支援、提升教師熱誠及社區資源之引進係為個案學校面 對困境之有效改善方法。 關鍵詞: 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實施策略

(5)

A Case Study on the Core Valu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motion in the Featured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re valu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motion in the featured elementary school. The case study is collected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The case study is conducted for the case school, which is commended for the featured school on character education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ctivities, writing notes and documents, as well as other way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are dedication, honesty, generosity, obedience, gratitude, good order, forgiveness, virtue, patience, sincerity,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 abstinenc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punctuality, caution, and tolerance.

2.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school-level strategy and the class-level strategy, the school-level strategy includes full cooperation, related training programs and demonstration

(6)

class-level strategy includes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3.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is the high turnover rate of rural teachers and new teachers are at a loss;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main extrinsic plight.

4. Enhancing teacher’s enthusiasm through school support and peer assistanc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case school.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涵...9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18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29

第四節 品德教育實施困境與改善方法...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4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本身………...49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時程...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54

第五節 研究效度...58

第六節 研究倫理...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8)

第一節 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61

第二節 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78

第三節 個案學校品德教育實施困境與改善方法...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104

一、中文文獻...104

二、英文文獻...114

附錄...116

附錄一 半結構式訪談(一)~(五)...116

附錄二 訪談、觀察與文件同意書...121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122

(9)

表次

表 2-1 品德教育定義一覽表...12

表 2-2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 102 年各縣市品德核心價值之相容

性一覽表...20

表 2-3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學者之品德核心價值之相

容性一覽表...24

表 2-4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品德教

育核心價值之相容性一覽表...27

表 2-5 品德教育實施原則...33

表 2-6 品德教育實施策略...39

表 2-7 實施品德教育困境與改善方法...42

表 3-1 訪談時間表...54

表 3-2 觀察時間表...55

表 3-3 編碼方式...57

表 4-1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個案學校品德核心價值相容性一

覽表...76

(10)

圖 3-1 研究流程圖.

...52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分為四個部分,依序為一、研究問題背景與緣起;二、研究動機與 目的;三、重要名詞解釋;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緣起

一、 研究問題背景

無論古今、無論中西,品德教育總是教育最重要亦最需重視的一環。中國有 《論語》記載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其中道即是「導」之意,「道之以德」即言明用道德來導引人 民才能將人民導為正途;西方則有林肯說:「品德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 們常常考慮的是樹蔭,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李劍橋,2011)。」儘管時代正在 變遷,但重視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它要求個人品 德的培養,時至今日仍是一貫被重視的教育理念。 品德在東、西方基礎教育上有著深切影響力,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於西元 1989 年召 開「面向 21 世紀研討會」時,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式微,是 21 世紀人 類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各國為了因應品德上的危機,紛紛開始重視品德教育, 如:新加坡在 1990 年通過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周慧菁,2004)以及新加坡教育部 (2014)在中小學實施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並明列出需教授的知識、技能、價值 觀與態度;美國於 1990 年代後陸續成立教育組織,主張品格教育是克服學生行 為的最佳希望(李奉儒,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在西元 1999 年至 2009 年的品 德教育,分別針對課程內涵、政策制定、與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文本建構與思 想內涵上的道德改造,其中主要實行之對象為中小學生、導師、教育相關機構等 (顏佩如、鄭安琪,2010);英國於西元 2002 年開始於中小學教導公民教育,以

(12)

啟迪學生心靈(陳璵皙、陳慧珍,2007);香港亦於西元 2002 年頒布基礎教育 課程指引,其中包括五個重要的學習經歷,有參與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 與工作有關之經驗、社會發展以及學習發展,注重學生的學習經驗採用融入德育 及公民教育有關生活的事件,促進學生在經驗中學習以增進生活知能及加深學生 學習印象(蕭雅云、顏佩如,2011)。 在各國積極推動品德教育的趨勢下,我國亦不例外,為了因應各國品德教 育的走向,我國教育部於 2004 年提出「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其目的為藉由向 下紮根的方式促進師生成長、家庭參與、民間合作等功效,品德教育落實於基礎 教學課程之中,藉此強化學生的良好品行,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於學校本位課程中 實施,著重「品德核心價值」建立及其「行為準則」之實踐,並強調品德教育應 融入各校課程與教學當中(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而自 2009 年起更邁入了第 二期的計畫,著重品德教育推動的優質化與永續性,鼓勵學校運用全方位推動策 略,以提升品德教育實施的深度與廣度(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最後,透過 表揚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作為鼓勵各層級學校能夠積極推動品德教育之實施,以達 楷模仿效之用,發展全方位品德教育之相關作為。 綜觀國內碩博士論文研究,針對品德教育主題之相關論文,近年來針對「品 德教育」或「品格教育」相關領域之研究論文數量頗多,然而針對榮獲教育部所 頒之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個案研究以及如何從學校實施策略中具體作法則較少 探究。由於相關研究之缺乏,加上我國中央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對於品德教育的 高度重視,加深了研究者欲以獲得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殊榮之個案學校為研 究對象,探究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成功作法,以為楷模仿效之象徵。

二、研究緣起

在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校園倫理面臨衝擊與挑戰之際、九年一貫課程改

(13)

「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獨立設科的教育模式,現在於我國國民小學課 程中,看不出課程中有「明顯」的品德教育(黃政傑,2001),而我國一向重視倫 理道德教育,但在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以後卻不見相關科目,引起社會人士的擔 心(吳培源、黃錫培、徐明和,2007),而被稱為「缺德」的教育(簡成熙,2004)。 在國小階段,品德的形朔相當重要,九年一貫政策實施之後,品德教育之消弭產 生了許多學生的行為、態度與價值觀錯誤等問題。 近年來,校園內發生的問題逐漸增加,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14)在 國小到高中的臺灣學生高達有四分之一曾經被同儕霸凌,其中又以國小高年級學 生所占比例最高;老師不被學生尊重感覺到不快樂,甚至於高達九成三的教師認 為品德教育需加強等議題(施芝吟,2014)。在這些情形之下,校園內的問題逐 漸轉變為社會問題或國家問題,如捷運殺人、毆警傷人以及弒父等道德價值的錯 誤,讓在現場的教育工作者憂心忡忡,在未單獨設品德教育相關科目之後,升學 為率的學校只重視考試科目,而教師教導品德教育則需融入其他剩餘時間,而導 致於學生無法完整被教導正確的品德價值觀,而產生許多多樣化的問題。爰此, 研究者興起藉由探索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作法,以期能提供給在實施品德教育缺 乏方向的學校與教師一盞指引道路的明燈,以提升我國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之 成效。       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教育部提出之「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說明品德教育係由「品德核心價值」 和「行為準則」所組成,所謂「品德核心價值」係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 基於知善、樂善及行善之道德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 依據。至於「行為準則」乃指奠基於品德核心價值,加以具體落實於現代生活的 不同情境中各個群體的言行規範(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核心的道德價值係 作為品格教育的基礎(王金國,2013),由於核心價值除教育部所提倡之六大核 心價質外,尚還有值得我們探討並加以具體實踐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爰此,本 研究悉以教育部選拔之國小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做為研究對象,主要在探討在國 民小學教育階段之中,獲得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受到社會氛圍及教育政策之推動,在國民小學階段,品德教育已成為各學校 發展特色的主要目標並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於學校本位課程中實施,而各校目前實 施的方式大致上乃是將品德教育融入於各領域課程中,觀諸當前國民小學品德教 育多半是由各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而來,或由各教師藉由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或潛在課程的相關主題等方式帶入品德教育(李琪明,2007),更或者有些升學 取向的學校不重視相關課程,常借來教主要考試科目,如國語、數學,忽略了學 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的養成。然而小不成、大不就,學生若連基本的品德教育陶冶 都缺少時,緊接而來的就是更嚴重的人際問題或心理問題。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 方案中提到在第二期計畫的發展順序,最重要的是鼓勵學校自行推動相關策略 (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並配合教育部擬定之五大原則,學校推動品德教育, 讓學生在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中能潛移默化並瞭解何應為或不應

(15)

教育在國民小學紮根的重要性,而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如何推動品德教育之原則與 策略係研究者欲探討的研究動機之二。 由於我國中央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對於品德教育的高度重視,但因缺乏正式 課程,因此學校大多以每個月的中心德目融入課程中實施,但這樣的方式實在有 討論和調整的必要(徐俊斌,2011)。是故,研究者欲以獲得教育部品德教育特 色學校獎勵之學校為研究對象瞭解其獲獎的原因,探究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成功 作法,以作為往後國民小學在推動品德教育的參考依據,此乃研究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品德教育的實際推動需提供策略、目標或計畫,透過一定的設計 與程序進行,在實踐過程中,透過系統性的方法進行可以完成品德教育的核心價 值,展現品德教育的實際效益,爰此,本研究擬以品德教育為出發點,透過品德 教育特色學校對品德教育策略上探究,瞭解國民小學階段如何落實品德教育,以 營造出「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社會(中華民國總統府,2009)。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臚列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二)探討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 (三)探討個案學校實施品德教育之困境與改善方法 (四)綜合研究發現,俾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1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在使用上經常被使用成同義的詞彙,在本 文中統一使用品德教育,其原因係根據教育部提出之「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以及 「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名詞,採取官方用語,以「品德教育」一詞進行探究。 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3)其內涵包括公私領域中的道德認知、情感、 意志與行為等多重面向,亦可謂一種引導學習者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的歷程與 結果。 

二、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係指教育部自 2007 年以來辦理之「獎勵品德教育績優學 校實施計畫」於 2011 年後改稱為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每年遴選出對品德教育推 動有成之學校,藉以激勵學校親師生全面參與品德校園文化之塑造,並透過分享 各校之推動經驗,以形塑優質之校園品德文化。根據 2011 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 色學校觀摩及表揚遴薦實施計畫,遴選指標有以下四點: (一) 依據「由下而上」、「多元參與」之原則,訂定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與具 體行為準則,並提供具體作法落實推動。 (二) 將品德教育融入相關課程或活動,使學生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 內化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辨、澄清、接納,進而願意實踐。 (三) 運用品德教育十大推動策略推動品德教育,並能透過自我檢核指標,針 對實施歷程與結果進行評估和反省。 (四) 將品德教育融入相關課程或活動,使學生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

(17)

三、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係指學生學習之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樂 善及行善之道德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其可彰顯 個人道德品質,並可進一步形朔社群道德文化。

四、品德教育實施策略

「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係指學校推動品德教育將之具體實施方法,其中可略 分為學校層次的策略以及班級層次的策略。學校層次的策略係以學校為主體,設 計全校實施的策略,如全面參與;班級層次的策略係以教師為主體,設計教學實 施的策略,如創新品德教育教學方法。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範圍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獲得我國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個案學校中推動品德教育 之成員,如校長、教務主任、教師、家長以及社區為主要研究參與者。

二、 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內容所探討的範圍為國民小學階段,瞭解國民小學階段中品德教育實 施策略以及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於實施策略具體展現,國中、高中職及大專校院以 及其他品德教育範疇並不在本研究內容範圍中。           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分四個部分,依序為一、品德教育之意涵;二、品德教育之核心價 值;三、品德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四、實施品德教育之困境與改善方法。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涵

對於品德教育之意涵綜說紛紜,故本節參考相關研究探究品德教育之意涵、 品德教育之理論基礎與其核心價值以及品德教育相關研究,以釐清本研究中所欲 探討之品德教育意涵。

一、品德教育之意涵

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在我國「德、智、體、群、美」之教育宗旨 上,屬於「德育」的一環。有關於品德教育之定義眾說紛紜,最常見的乃是名詞 翻譯上與實質範疇上之差異。在國外,品德教育係以英文「character education」 一詞代表,然而在國內因為翻譯之不同,有學者稱之為「品德教育」,亦有學者 稱之為「品格教育」。對於「品德」或「品格」何者範圍較大也有不同之看法, 如吳清基(2009)將品德教育納為品格教育之一環,指出:「品格教育」包括三 部份:一是屬於品德教育,講究個人私德領域;二是屬於公民教育,講求民主 素養、民主價值;三是屬於品格發展,強調個人品格的涵育。但亦有學者採取 「品德教育」之用語,如李琪明(2008)品德教育係兼具知善、樂善、行善等面 向的教育歷程,並包含私領域和公領域的是非善惡判斷,引導學生從他律發展至 自律過程中不斷反省思考的批判歷程;除此之外,我國教育部在官方政策方案 上,設有「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而在 2011 年公告的「中華民國教育報 告書」,其中「發展多元現代公民素養」面向中認為現代公民素養之培育,需聚 焦於幾項議題,其中一項即是「生命與品德教育」。本研究對於「character

(20)

education」一詞的解釋上,採用「品德教育」一說,原因有二,第一在於研究者 係以教育部品德績優學校為研究對象,其二係以符應我國教育部官方政策用 語,故在本研究中爰將相關國外翻譯用語統一以「品德教育」說明之,而國內學 者之文章用詞則以忠於原著之方式引用之。

(一)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之定義,依據吳清山、林天佑(2005)認為係指用來陶冶學生 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能夠知道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 的教學與學習活動。黃政傑(2008)指出,品德教育的內涵包含了性格及德性兩 部分,性格是個人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而德性則指合乎道德倫 理規範的行為舉止。而就英文字義上而言,王金國(2009a)指出係原自於希臘 文「charassein」,本義是在蠟藥丸、玉石或金屬表面刻劃。吳清基(2009)將 品德教育納為品格教育之一環,指出:「品格教育」包括三部份:一是屬於品德 教育,講究個人私德領域;二是屬於公民教育,講求民主素養、民主價值;三 是屬於品格發展,強調個人品格的涵育。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10)指出在 界定定義時,應參考我國固有道德文化以及西方品格教育的雙方面優點,更新 品格教育的意涵,其包括品格發展、品德教育、公民教育。Jones,Ryan,&Bohlin (1997)則指出品德教育是指教師用以協助學生發展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之活 動。Otten(2000)以傘為品德教育的具體象徵,用以形容個人在性格發展上的 多元化,並認為品德教育應包含道德教育與認知發展、健康教育、社會與情緒 學習、生活技能、衝突解決等,是個人經由教育的陶冶在成長學習的過程。另 外,教育部(2007)也提出了「德育」所關切的範疇包含了個人品德修養的提升、 培養職場上的專業倫理(或職業道德)以及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也因此包含了 在私領域中培養人成為「好人」,在公共領域中追求「好公民」以及在專業(或

(21)

規範來回應外在情境的內在氣質,必須包括道德的認知、情意、行為等三個層 面。綜合李琪明(2008) 、王金國(2009a)對於 Lickona 所提出三層面的觀點內 容綜合如下: 1.認知(知善)層面-理性思辯與批判反省為基礎,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 力、解在不同情境中表現不同的道德價值、角色取替、道德推理能力以及道德 判斷能力。 2.情意(好善)層面-展現正向情感,表達良知、自尊、同理心、愛善、自 我控制和謙遜。 3.行為(行善)層面-結合了認知和情意層面,包含道德實踐能力,懂得做 出合適的反應動作。 歸納綜合眾學者對於品德教育之定義,研究者發現多數學者對於品德教育 定義有一致性的看法,多數認為係發展個人性格的道德價質與規範、社會層次 的道德行為與培養,最後發展為國家層次的公民素質與精神,其彙整如下表 2-1。

(22)

表 2-1 品德教育定義一覽表 學者 品德教育定義 Lickona (1991) 品德是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來回應外在情境 的內在氣質,必須包括道德的認知、情意、 行為。 Jones、Ryan&Bohlin (1997) 品德教育是指教師用以協助學生發展善良價 值與品格特質之活動。 Otten (2000) 品德教育包含道德教育與認知發展、健康教 育、社會與情緒學習、生活技能、衝突解決。 楊深坑 (2004) 品德教育係一套真理和是非、良惡等價值標 準。 吳清山、林天佑 (2005) 品德教育係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 個性。 教育部 (2007) 品德教育包含了個人品德的提升、培養專業 倫理以及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 黃政傑 (2008) 品德教育的內涵包含了性格及德性兩部分。 吳清基 (2009) 將品德教育納為品格教育之一環,講究個人 私德、講求民主素養以及強調個人品格的涵 育。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10) 品格發展、品德教育、公民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品德教育之內涵相當廣泛,不僅僅是傳統個人品德特質的

(23)

至人與人間的相處,甚至是職業倫理道德上之展現,以從過往個人的生活教 育,擴展到整體的社會教育。也因此,品德教育包含了「個人面」的修養品行、 人格、思想及價值觀等,以及「社會面」上的公共道德、公共關懷以及行動實踐 之展現。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在教育的意涵上,品德教育包括了品格發展、公 民教育與道德價值等三層次,臚列於下:

(一)品格發展

品格的發展如一張白紙,從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開始描繪藍圖,透過教育 的技巧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與行為,教導學生修養自身品行與人格,並輔以正確 道德價值、改善其錯誤的行為,展現全人的品格發展。

(二)公民教育

公民在我國國民中學階段是一專門學科,在國小則融入至各科教學當中, 透過概念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瞭解國家、社會、個體的相互依存關係。公民 教育是國家的基本教育,主要藉由教育培養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對社會的責 任感、對自我的道德感,引導學生思考公民本身的應有的正確態度,於行為上 真正的學以致用、從心出發,實行善念,培養具備智慧、善念與公共實踐之公 民。

(三)道德價值

在我國於 1934 年推行的新生活運動綱要中言明,禮是行為的表現、義是行 為的實踐、廉是行為的嚮導、恥是行為的動機(黃建一,1989)。禮義廉恥是我 國根深蒂固的主要道德價值觀念,好的道德,形成了人們所認定並自行遵守的 價值,追尋適當的人生價值觀、正確的思想過程、明辨品德核心觀念的目標, 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操守、良善的道德價值是教育主要的目標。

(24)

三、品德教育相關研究

近年來由於層出不窮的學生品德淪喪事件,教育主管機關之重視、相關專家 學者的研究論述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下,國內越來越多學者及研究主題投入品格 教育或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在近五年(99 年-103 年)有 202 篇品德教育之論 文研究,顯示品德教育之研究受到研究者關注。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除包括以廣義層面探討以國民小學品德教育的內涵與 實施之研究,並探究品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意涵、國民小學教師在品德教育上所扮 演的角色(蔡孟錡,2005);或是以學習階段別或各縣市辦理成效作為調查研究 主軸;亦或有以不同課程與教學方式融入品德教育;或探究不同領域課程及教科 書融入品德教育之情形等相關研究。爰此,藉由前述文獻探討的過程,並配合本 研究主軸,欲瞭解品德教育績優學校之品德教育原則與策略,以及轉化品德核心 價值於具體實施上,故在相關研究分析上將區分為「研究領域與主題」、「研究對 象」、「研究範圍」以及「品德教育之運用情形」四方面探討之,並藉以區別本研 究主題與相關研究之差異性與價值。

(一)相關研究之分析

1.研究領域與主題

在品德教育主要的研究領域與主題上,除如蔡孟錡(2005)廣義的探討品德 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在課程與教學之教學現場上之影響;林慈(2012)探討品德 教育政策認知與執行成效,亦相當著重國民小學各學習領域或中學階段的各科科 目融入品格教育的情形,如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英語課程、視覺藝術課程(汪 開容,2011;童鈺琳,2011;陳麗娟,2010)。 在品德教育課程研究方面,張宜婷(2012)針對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

(25)

研究進行探討,以 Dick、Carey 和 Carey 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出一套合適的「國 小品德教育課程」,研究指出國小品德教育課程之設計可運用系統化教學的九個 階段進行。此外,也有學者針對不同領域或科目的教科書之品德教育內容進行, 如葉文美(2012)針對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品德教育內容分析、蔡孟 樺(2012)針對高職國文科融入品德教育教學之研究、徐淑芳(2011)也是將品 德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袁崇敏(2006)針對七年級數學科融入品德教育進行 研究等。

2.研究對象

有關品格教育的實徵研究中,研究對象多半包括學生、教師、學校,涵蓋的 範圍十分廣泛,但主要都是以對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實踐情形、實施現況、實施成 效居多。研究對象的年齡層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到成人,如白家琦(2012) 研究臺中市幼稚園品格教育;林素芬(2007)研究國小中年級學生,以品格的核 心價值規劃六個單元的品德教育課程方案,首先推出的單元是「專注」,接著是 「順服」、「誠實」、「感恩」、「井然有序」最後以「誠懇」作為結束,完成一完整 的品格教育課程方案。透過「品德教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在生活上的品德實踐 與自己相較有所進步;范曉倩(2012)對學生有幫助百分比最高的品德教育實施 策略為重視我們表現出的好品行、辦理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活動及讓班級內 充滿關懷與關心的氣氛;呂建範(2010)研究品德教育績優學校於品德教育實施 策略係與家長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是個案國小推動品德教育核心策略、採高關懷、 高授權、創造感動的行政領導策略以及成立品德教育推行專案小組;王金國 (2013)發現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獲獎原因主要為積極推動品德教育的精神與詳實 紀錄校內品德教育推動成果。國中部份有林志晟(2012)以問卷調查統計出以品 德聯絡簿推動國民中學學生實踐品德核心價值整體以「尊重」層面得分最高,「正 義」層面得分最低;陳慈芝(2013)針對國民中學推動品德教育之個案研究發現,

(26)

個案學校組成品德教育推動小組;、透過會議積極進行溝通、共同訂定品德教育 核心價值、6E 策略融入教學與活動以及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研習。高中職部分有 楊益強(2012)研究結果發現品德教育八項指標,包括推動成員以身作則、教師 成長核心價值、行為改變去蕪存菁、融入社區親師互動、參與成員面面俱到、多 元創新融入課程、定期檢核自我評估、資源共享互利互助等。在成人研究部分也 有研究行政人員及教師對於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于春美,2011;王怡文, 2011)。

3.研究範圍

有關品德教育之研究,大多都以單一區域、單一縣市為主要的研究範圍,如 研究對象多以單一縣市為主,瞭解該縣市學校推動實施品德教育之情形,如呂炎 玲(2009)則以高雄市為研究對象,指出高雄市在國民小學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教 學方面應將品德教育課程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中、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互相配 合,結合言教、身教、境教之功能,此外教師應定期進修或參加品德教育相關研 習活動、教學多採用議題式或角色扮演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師生關係並讓學生參 與品德教育活動設計。林巧鵑(2005)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是 以道德教學法和多元教學方式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資源上多以學校本身的 教學資源為主要來源,而成效評鑑上乃是以教師「晤談法」及學生「自我評量」 為主。吳明素(2011)進行宜蘭縣國民小學學生實踐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研究, 歸納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實踐情形包括主動積極、愛護環境、孝親尊長、自主自 律、謙虛有禮、接納包容幾項,然後深入探究每一項核心理念應配合哪些課程與 教學方式。周桂菁(2010)以臺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品德教育為研究主題,係以方 案評估進行研究,以探討品德教育內涵認知、實施困境並提出提升品德教育的方 案。 上述研究之研究範圍皆較為廣泛性的探究所有學校大部分推動品德教育之

(27)

研究,然本研究強調的是希冀以獲得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之學校作為主要研 究範圍,以績優學校的成功個案為經驗,企圖分析出具有特色之楷模個案學校如 何系統性地推動品德教育策略,如何轉化品德核心價值於教學設計,希冀能作為 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特色之參據。

4.品德教育之運用情形

有關品德教育之應用情形,大多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 生學習,包含如運用案例教學法、繪本教學、讀經教學、遊戲教學、如莊婉琳(2012) 運用戲偶於國小低年級之品德教育課程,使學生在偶戲中表達自己對品德教育的 想法,並呈現不同的情意感受。李素伶(2012)探討故事教學對於國民中學學生 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認知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成效。林碧君(2012)運用兒童傳記 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尊重、關懷、感恩的表現。游雯華(2012)運用準實驗研 究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實施正向管教策略,研究發現實施正向管教策略融入品德 教育教學後有助於改善學生罷凌現象。侯玉芳(2011)針對國中學生採用案例教 學法結合七年級歷史教材後發現學生在「尊重生命」、「負責盡責」、「寬容慈悲」、 「活出意義」的品德認知、情意與行為上,皆產生正向變化。而陳建德(2011) 研究運用服務學習課程推動品德教育,能提高學生在責任與尊重的品德表現,並 學習自我省思的專業成長能力。

(28)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

Lickona(2003)指出品德教育課程目的在於建構核心價值(core value), 學生透過不斷反覆的練習以及參與相關實際的活動來學習品格教育的核心價 值。因此,為了要進行品德教育的實踐,首先則需界定出品德教育最上層之核心 價值,以利於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之研擬。 國內外學者對於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所重視之內容不盡相同,而品德教育內涵 如前述文獻說明亦包括人本身的價值觀和思想過程的塑造。陳璵皙、陳慧珍 (1997)目前各國品德教育現況,美國係推行「品格教育夥伴計畫」、英國推行 公民教育、德國結合宗教教育課程、法國融入現有課程、日本開設道德教育課程, 除美國之外,上述國家中皆將關於品德之教育融入於正式課程中,爰此,本研究 於國外文獻探究部份以美國為主要參考。在我國 1949 年之後,品德教育不像國 語、數學等科目有較具體的課程架構可作為教學活動規劃的依據。品德教育一直 未列為一門科目,僅是強調在「德智體群美」五育教育中的「德育」項目,展現 在課程上則是融入如「公民」、「公民訓練」,1968 年融入「生活與倫理」以及 1994 年的「道德與健康」等科目之教學,甚至於 1998 年的〈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則 正式取消了德育科目名稱的地位(簡成熙,2006)。2001 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將品德教育相關課程融入各領域教學內容當中先前課程中的生活與倫理課、道德 與健康課兩科也不復存在,(臺北市教育局,2006),使得九年一貫課程成為缺德 的課程,因此教育部所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成為當前品德教育中關鍵課題。 我國對於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主要反應於歷年課程標準所列的中心德目 中。1975 年的「生活與倫理」課程標準列出 18 個德目,包含守法、禮節、正義、 信實、公德、勇敢、知恥、寬恕、愛國、友愛、睦鄰、孝順、合作、勤學、有恆、

(29)

節儉、負責、和平,而 1993 年的「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時則調整為禮節、信 實、勤儉、守法、孝敬、愛國、仁愛、正義等 8 個德目。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實施後,又刪減為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與誠實等 6 個核心價值(洪 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以下茲說明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相關文獻:

一、我國教育部與各縣市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我國教育部對於品德教育在課程規劃上核心價值之沿革,蘇永明(2000)指 出在我國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中,以培養傳統的十八種美德為主要內容, 包含勤學、禮節、愛國、寬恕、公德、信實、合作、守法、正義、友愛、勇敢、 孝順、睦鄰、節儉、知恥、負責、有恆、和平。這十八個德目分配於一學年中, 上下學期各 個德目,每個德目實施兩週,是為該週的中心德目。 1993 年公布的課程標準,將中心德目調整為「禮節、信實、勤儉、守法、 孝敬、愛國、仁愛、正義」等八項;而到了 2004 年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促進 方案」後,又將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做一修正,包括有六大項「關懷、尊重、責 任、誠實、信賴、公平正義」(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觀諸我國教育 部所訂定之核心價值可發現,乃係配合著我國傳統價值觀與社會變遷之影響而逐 漸調整,我國傳統價值觀之禮節、孝順等仍然是受到重視的核心價值,而受政府 遷台與兩岸關係之影響,「愛國」這個德目也受到重視。隨著全球化的影響下, 教育轉而更重視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以及教育的公平正義,教育部在 2009 年的「品 德教育促進方案」中,調整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德目,在方案的推動上由各校就 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自主自律、謙虛有禮、 主動積極、關懷行善、愛護環境、賞識感恩、接納包容、公平正義等選擇核心價 值加以選擇與推動(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 教育部每年舉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表揚方案,因此各縣市教育局處也紛紛訂

(30)

20  有各縣市重要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依品德教育資源網(2013a)102 年度之各 縣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和我國主要六項核心價值之相容性,如表 2-2 所示: 表 2-2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 102 年各縣市品德核心價值之相容性一覽表 各縣市的 品德價值 \我國品 德核心價 值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 正義 關懷 誠實 其他 臺北市 誠信 責任 自省 自律 勤奮、進取 尊重 公平 正義 正直 勇敢 孝順 感恩 關懷 同情 包容、善良 誠信 高雄市 負責、合作 尊重 公平 勇敢 友善 孝順 感恩 關懷、寬恕 誠實 勤儉 新北市 誠信 責任、自主 反省、合作 尊重 正義 公德 感恩 關懷 助人、孝悌 誠信 臺中市 誠信 負責、自律 尊重 合作 正義 正念 勇敢 關懷 寬恕 感恩 誠信 勤儉 臺南市 自信 信賴 誠信 負責、自律 尊重 合作 尊重生 命 正念 正義 友善 勇敢 關懷 感恩 寬恕 孝順 誠信 勤儉 宜蘭縣 自律、合作 負責 守法 容忍 感恩 關懷 回饋 欣賞 慎思 理想 服務 桃園縣 誠信 負責 勤儉、合作 尊重 禮節 謙恭 正義 感恩 關懷 欣賞、孝敬 誠信 新竹縣 勤讀書 有禮貌 愛整潔 守秩序

(31)

苗栗縣 熱心公益 愛心滿分 彰化縣 信實 合作 禮節 守法 正義 公德 感恩 信實 南投縣 負責、團隊 合作 尊重 禮貌 公德 勇氣 公平正義 感恩 友善、孝順 誠實 雲林縣 信任 負責 自律、認真 清潔 接納 感恩 服務、善念 誠實 嘉義縣 熱誠 關懷審美 健康 屏東縣 誠信 負責 合群 自我反省 勤勞 尊重 公德心 守秩序 感恩 關懷 孝順、寬恕 臺東縣 誠信 負責 勤勞/勤學 自省、合作 尊重 公德心 感恩 關懷 友愛 寬恕、孝順 花蓮縣 誠實信用 負責進取 團隊合作 自主自律 尊重同理 謙虛有禮 環境保護 公平正義 感恩包容 行善關懷 誠實 信用 澎湖縣 負責、合作 尊重 守法 關懷 孝順、禮節 誠實 基隆市 誠實信用 負責盡職 自主自律 團隊合作 勤勞上進 尊重生命 謙虛有禮 愛護環境 孝親尊長 關懷行善 賞識感恩 接納包容 誠實 信用 新竹市 誠信 負責合作 尊重 感恩 關懷 孝順 禮貌 助人、友善 嘉義市 誠信 負責 自律 合作 有恆 勤奮、勤學 尊重 禮節 勇敢 正義 服務 友善 孝順 感恩 關懷獨立樂 觀

(32)

合作、自省 禮節 公義 關懷 孝順、寬恕 連江縣 責任、自省 尊重 公德 勇敢 關懷 感恩 助人、珍惜 誠實 資料來源:修改自品德教育資源網(2013a)。 綜上所述,我國各縣市所制定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教育部六大品德教育核 心價值大多有類似之處。其對於信賴價值中包含誠信;責任價值中包含負責、自 律、自省、合作;尊重價值中包含尊重、禮貌;公平正義中包含勇敢、公德;關 懷中包含感恩、孝順、寬恕。

二、國內外學者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除了我國各縣市所訂定的核心價值外,國內外亦有許多研究人員提出品德教 育之核心價值,其如陳淑美(1999)提出有誠實、勤儉、負責、禮節、尊重、孝 悌、仁愛合作、愛國、公德守法、正義。 李琪明(2000)將品德教育的內涵分為自我取向的道德價值、社會取向的道 德價值以及國家及世界取向的道德價值,並從中歸納幾項重要的核心價值,包括 有:誠實、容忍、整潔、合作、孝順、仁愛、正義、盡責、愛國、民族意識、博 愛、國際禮儀、道德的普遍性,作適切的道德判斷與決定等。 林新發、王秀玲(2004)提出了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包括尊重、誠信、負責、 創意、自律、公平、信賴、勇敢、勤奮以及關懷。 吳寶珍(2004)歸納了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有感恩、自我反省、孝順、進取、 自律、知恥、毅力 、關懷、整潔與合作。 沈六(2004)提出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有誠懇、正直、勇敢、誠實、仁慈、友 善。

(33)

關懷、誠實。

李鴻生(2010)品格教育包含了傳統與當代之核心價值,如社群意識、自治 自律、互尊互重、理性能力、公平正直、待人接物以及關心公共事務等。

Gibbs 和 Early(1994)也提出個人與群體間必須建立的共同核心價值,包 括有同情(compassion)、勇敢(courage)、公平(fairness)、誠實(honesty)、禮 貌(courtesy)、仁慈(kindness)、忠誠(loyalty)、尊重(respect)、負責(responsibility) 以及堅毅(perseverance)。

Berger(1996)認為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包括有尊重教育(respect of education)、誠實正直(honesty/integrity)、禮貌(courtesy)、尊重(respect)、自 律(self-discipline)、寬恕(tolerance)、同情(compassion)、勤學(love of learning)、 負責(responsibility)。

Rose、Sharon(2001)認為尊重(respect)、負責(responsibility)、正直 (integrity)、關懷(caring)、自律(self-discipline)、誠信(trustworthiness)、公 平(fairness)、公民責任(citizenship)、勇敢( courage )、堅毅(perseverance)、

忠誠(loyalty)。 。

Lickona(2003)提出智慧(wisdom)、正義(justice)、勇敢(fortitude)、自 律(self-control)、愛(love)、積極(positive attitude)、勤奮(hard work)、正直 (integrity)、感恩(gratitude)、謙虛(humility)。

在審視我國品德核心價值、國內外學者對於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有許多符應之 處,茲整理於表 2-3。

(34)

表 2-3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學者之品德核心價值之相容性一覽表 國內外學者提出之品 德價值\我國品德核 心價值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正義 關懷 誠實 其他 陳淑美 (1999) 負責 合作 禮節 尊重 愛國、正義 公德守法 孝悌 仁愛 誠實 勤儉 蘇永明 (2000) 信實 勤學 合作 負責 有恆 知恥 禮節 愛國 公德 守法 正義 勇敢和平 寬恕 友愛 孝順 睦鄰 信實 節儉 李琪明 (2000) 盡責 合作 國際 禮儀 正義、愛國 民族意識 整潔 道德的普遍 性 孝順 容忍 仁愛 博愛 誠實 適切的 道德判 斷 林新發、 王秀玲 (2004) 誠信 信賴 負責 自律 勤奮 尊重 公平、勇敢 關懷 創意 吳寶珍 (2004) 進取 自律 合作 毅力 知恥 自我反 省 整潔 孝順 關懷 感恩 沈六 (2006) 誠懇 正直、勇敢 仁慈 友善 誠實 蔡素慧 (2010) 責任 自律 尊重 勇敢、公平 關懷 誠實 李鴻生 (2010) 自治自 律 互尊 互重 公平正直 待人接 物 社群意 識、 理性能 力、 關心公共 事務 Gibbs、Early (1994) 負責 堅毅 忠誠 尊重 禮貌 勇敢、公平 同情 仁慈 誠實 Beger 自律 尊重 寬恕 誠實

(35)

負責 教育 禮貌 Rose、Sharon (2001) 誠信 負責 堅毅 自律 忠誠 公民責 任 尊重 公平 正直 勇敢 關懷 Lickona (2003) 勤奮 積極 自律 克己 謙虛 正義 正直 感恩 愛 智慧 資料來源:修改自臺灣國小中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融入品德教育之內容分析 (頁 7-8),顏佩如、宋孟芬、張惠萍,2008,發表於 2008 華人社會 的課程與教學改進學術研討會,澳門大學。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部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學者大多有類似之處。其 對於信賴價值中包含誠信;責任價值中包含負責、自律、自省、合作、勤奮;尊 重價值中包含尊重、禮貌、禮節;公平正義中包含勇敢、公德、愛國、正直;關 懷中包含感恩、孝順、寬恕、仁慈、友愛。

三、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對於品德教育亦相當關注,其中包括天下雜誌 (2003)藉由調查統計出有以下六項核心價值包括同理心、誠信、挫折忍受力、 自信、勇敢、獨立思考。 千代文教基金會(2015)誠信、廉慈、仁慈、羞恥、尊重、公德、守法、責 任、勤奮、自律、感恩、助人、公平、勇氣、包容、禮節、謙虛、知足。

美國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簡稱 CEP)提出了十一項 美德作為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包含有責任(responsibility)、堅毅

(perseverance)、關懷(caring)、自律(self-discipline)、公民責任(citizenship)、 誠實(honesty)、勇敢(courage)、公平(fairness)、尊重(respect)、正直(integrity)、

(36)

忠誠(loyalty)等 11 項美德當作品格之核心價值。

美國品德教育中心:「第四 R 及第五 R 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Rs ) 提出了 12 項品德之核心價值,包括以尊重(respect)和責任(responsibility)為核 心,並提出勤勞(diligence)、智慧(wisdom)、追求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正 義(justice)、誠實(honesty)、無私(un-selfishness)、同情(compassion)、勇敢 (courage)、耐心(patience)、堅毅(perseverance)(Lickona,2003)。 品德律例聯盟(Character Counts!)(2008)歸納出品德教育的六大支柱, 包括有信賴(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公平(fairness)、責任 (responsibility)、關懷(caring)、公民責任(citizenship)。 教學暨課程發展協會(簡稱 ASCD)認為品德教育是教導人類的基本價值, 目的在於培養擁有道德責任與自我管理的公民,而其中的基本價值則包括有:誠 實(honest)、友善(friendly)、慷慨(generous)、勇氣(courage)、自由(freedom)、 平等(fairness)與尊重(respect)(ASCD,2011)。

在審視我國品德核心價值以及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對於品德教育核心 價值有許多符應之處,茲整理於表 2-4。

(37)

表 2-4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相容 性一覽表 國內外品德教 育關懷團體核 心價值\我國 品德核心價值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正義 關懷 誠實 其他 美國品德教育 夥伴 (1993) 自律 忠誠 堅毅 尊重 公民責任 勇敢 公平、正直 關懷 誠實 美國品德教育 中心 (2003) 責任 堅毅 勤勞 尊重 正義 無私 勇敢 同情 耐心 誠實 智慧 追求真 理 品德律例聯盟 (2008)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 公民責任 關懷 教學暨課程發 展協會 (2011) 自由 尊重 勇敢、公平 友善 慷慨 誠實 天下雜誌 (2003) 誠信 自信 獨立思考 挫折忍受 力 勇敢 同理心 千代文教基金 會 (2015) 誠信 責任 自律 勤奮 尊重 禮節 謙虛 公德 守法 勇氣 助人 知足、公平 仁慈 感恩 包容 廉慈 羞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部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大多有 類似之處。其對於信賴價值中包含誠信;責任價值中包含責任、自律;尊重價值 中包含尊重、禮節;公平正義中包含勇敢、公民責任。

四、小結

由上述可知有關於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甚多,不同學者或不同政策論述皆提

(38)

出不同的內涵,研究者根據上述文獻資料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核心價值,綜合歸納 品德核心價值其內容如下: (一) 信賴-信賴是一種誠懇的對待,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道德特質,培養 出人與人間沒有私心地從事各項活動,其相關內容亦包含了誠實、信實、信任、 誠實信用、誠懇…等。 (二) 責任-承擔屬於自己任務、完成上級交代的使命即是負責的展現,但社 會並不是個體仍須藉由合作與互助,並輔以自律自省方能主動充分均勻發展,其 相關內容亦包含了勤奮、合作、自律、自省、責任…等。 (三) 尊重-是指個人在自己與他人互動時的行為能良好合宜,並能應對進退 合宜,且能容忍不同差異,其相關內容亦包含了禮節、謙虛有禮、謙虛…等。 (四) 公平正義-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公平正義益發重要,公平正義不僅僅是 關心自己的社區、國家,並能維持社會正義,以超越個人的身分面對國家政治和 社會利益,以社會人、公民、民族愛國的身分追求公平正義之大愛展現,其相關 內容亦包含了正直、勇敢、正念、守法、公德、熱心公益、愛護環境、愛國…等。 (五) 關懷-關懷係指對一件事、一個人表現出關注、有興趣,並且全神貫注 的心理狀態,並展現出願意去幫助他人或介入某一件事情的態度,其相關內容亦 包含了同情心、同理心、寬恕、孝順、友愛、感恩、仁慈…等。 (六) 誠實-誠實係指個人能展現出自我道德規範並加以實踐之價值,忠於事 實,以培養堅強的美德,其相關內容亦包含誠實信用…等。

(39)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

教育過程相當複雜且廣泛,在課程與教學過程中涉及到認知、技能、態度、 動機與情感等面向,而在品德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實施上,也應朝向認知、技能、 態度、動機與情感等面向進行考量。在我國品德教育的實施多採取「融入」之做 法,如臺北市教育局(2006)研究指出:品德教育在學校中實施多數導師運用早 上的導師時間進行,其次是綜合活動課與語文課程,也有部分老師會運用下課時 間進行,但因缺乏系統性的實施原策略。爰此,為瞭解品德教育之的實施策略, 需先探討品德教育的實施原則,若沒有實施原則則容易折損品德教育的實施價值 (徐俊斌,2011)。故本節說明品德教育之實施原則與實施策略,茲說明如下。

一、品德教育實施原則

孫台鼎、王金國(2004)歸納以下十點原則以供現場教學教師們參考,其 原則臚列於下: (一)重視品格教育,將品格視為重要的教育目標 (二)整合校內外之資源,營造和諧、關懷的學習環境。 (三)教學重點同時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意、及道德實踐三方面,並以核 心的道德價值作為品格教育的基礎。 (四)品格教育與生活結合:品格教育的實施須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從 生活實際的行動中進行體驗。 (五)重視參與、體驗、討論與省思:教師要安排情境,讓學生參與及體驗, 以協助學生瞭解品格的內涵,並建立良好的態度。 (六)品格教育,人人有責:教學者包括校內教職員、家長、社會中的所有 人。

(40)

(七)任何時間均可進行,教師可採機會教育。 (八)品格教育是長期性的活動,終身教育。 (九)同時重視顯著課程與潛在課程。 (十)品格教育有賴評鑑制度之評估與回饋。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公布品德教育實施原則並透 過表揚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藉以鼓勵各校踴躍推廣品德教育,其五項原則臚列如 下: (一)創新品質-品德教育融合傳統道德觀念、現代公民素質並輔以愛國民族 精神來推動國內品德教育特色與實施,以達精緻、深耕、成效、 永續的方案目標。 (二)民主過程-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的產生,由各級縣市政府、學校、 社區之不同性質與特色發芽茁壯,並經由團體內成員互相溝通與思辨,融入儒家 思想價值、臺灣傳統美德、校訓或普世價值等,共同制訂品德核心價值與具體行 為準則。 (三)全面參與-品德教育之推動,需要建立多方參與,包含學者專家、學校 成員、社區、教育行政機關、民間組織,以及媒體等的共同發聲與對話,使每個 參與者皆成為品德教育的實踐主體,並期許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教育夥伴關 係,也能發揮言教、身教、制教與境教之功效。 (四)統整融合-品德教育之實施,可結合學校既有基礎與特色並融合學校本 位課程,同時與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資源共同參與合作;也可融入現行教育政 策、課程教學或相關活動之推動,來強化家庭與社會品德教 育之功能,積極結合家庭與社區資源,辦理各項親職教育講座或推行其他品德教 育活動,達到全方位推展品德教育、提升品德教育效能的目標。 (五)分享激勵-品德教育之執行,係以激發意願與鼓勵分享為主,透過分享

(41)

和激勵的方式,鼓勵學校與其他機關團體共同合作來推動品德教育,並導引親職 與社會教育之正向發展。

美國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以下簡稱 CEP)(2010) 提出的「有效能的品德教育之十一項原則(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CEP 認為有效的品德教育原則是廣泛的,如課程整合到課外活動, 從家長到社區夥伴關係的結合,透過這十一項原則來最大化品德教育的成果,其 十一個原則包含如下: (一)有效能的品德教育致力於促進其核心倫理價值,如關懷、誠實、公平、 自尊等,並以此為良好品德的基礎。 (二)有效能的品德教育從一個綜合性的觀點來定義「品德」,包括有思考、 情感與行為三個方面。 (三)有效能的品德教育使用綜合性的、有意向性的、及積極的取向來進行 品德發展。 (四)有效能的品德教育創造一個關懷的學校社群。 (五)有效能的品德教育提供學生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 (六)有效能的品德教育涵蓋了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且富有挑戰性的課 程,尊重所有學生,並發展他們的品德以及協助他們成功。 (七)有效能的品德教育能砥礪學生發展自我動機。 (八)有效能的品德教育致力於使學校成員成為學習的與道德的社群,彼此 分享品德教育的責任,並且堅持於教導學生相同的核心價值。 (九)有效能的品德教育培育分享的道德領導以及給予品德教育行動最大範 圍的支持。 (十)有效能的品德教育在品德建立的努力之中,致力於使家庭與社區成員 成為夥伴關係。

(42)

(十一)有效能的品德教育評鑑學校之中的品德、學校成員擔任品德教育者 的任務,以及學生展現良好品德的內容。

此外,由美國一群關心品德教育的學者、家長團體、教育家以及企業家所共 同組成的「品德教育優質中心(CHARACTER plus)」也提出了八項品德教育原 則,依 CHARACTERplus(2014)其中包含社群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 建立品德教育方針(character education policy)、彰顯品德教育定義與內涵 (identified and defined traits)、評鑑(evaluation)、成人成為角色典範(adult role models)、教職員發展(staff development)、學生參與及領導知能的養成(student involv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永續發展(sustaining the program),各項內涵說 明如下:

(一)社群參與

由教育者、家長、學生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品德教育,藉以凝聚共識 的過程,建立品德教育長期發展的共同要素。

(二)建立品德教育方針

無論是學校或是學區都應將品德教育視為重要的教育環節,並將此作 為提昇學生品德素養之任務,形成地方教育政策或學校教育方針。

(三)彰顯定義與內涵

強調由家長、教師及社區各方共同參與,形成品德教育的重要特質與定義內 涵之共識後,並彰顯給所有成員瞭解。

(四)評鑑

品德教育的評鑑乃是對於品德教育實施過程、項目活動等對學生的影 響程度,並且能夠用來加以改善,檢視目標是否達成。

(43)

(五)成人成為角色典範

由於孩子會學習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人,無論是家長、社區或是 學校中的教職員都會影響兒童的品德教育養成,也因此品德教育課程設計中所有 的成人均需系統化的注意有關品德的特徵,成為兒童學習的模範。

(六)教職員發展

學校中的所有人,包含教師、職員等都必須接受相關品德教育的課程 訓練,提昇專業知能,以利執行課程與方案。

(七)學生參與及領導知能的養成

應讓學生參與各項適齡的品德教育活動,並從中學習如何做決定以及 建立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的規範等知能。

(八)永續發展

由於品德教育計畫是一項持續的動態歷程,必須不斷發展與更新,並 在相關人員、資金等資源支持下永續專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之品德教育相關實施原則,研究者以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實施 原則為主軸,綜合歸納國內外文獻之共同處,其以下表 2-5 說明: 表 2-5 品德教育實施原則 實施原則 說明 創新品質 彰顯融合多面向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 與內涵並建立確切方針以提供多樣化 活動實施方向。 民主過程 由學校、教師、家長或社區共同發展推 動的社群參與,創造關懷的學校社群建 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以期永續經營發展 之可能。 全面參與 整合校內外資源,全面參與推動品德教 育以發揮言教、身教、制教與境教的學 習典範。 統整融合 結合政府機關與民間資源提供學生實

(44)

踐道德行為的機會 分享激勵 教職員進修發展,透過分享和激勵的方 式,鼓勵學校與其他機關團體共同合作 來推動品德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品德教育實施策略

在推動品德教育時,除了上述的實施原則外,尚需配合並發展具體的實施策 略,在我國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以教育部(2009)為代表,作為我國實踐品德教育 的具體策略,其說明如下: (一)培訓品德教育種子教師與行政團隊-辦理種子教師與行政團隊之 品德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及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將品德教育列入中小學校長、主 任、教師與行政人員之培訓、進修及研習課程中。 (二)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及成效評量-典範學習(Example)、啟發 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 反思(Experience)、正向期許(Expectation)。 (三)強化品德教育課程活動內涵-將品德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及彈性學習 節數中實施或進行部分固定時數或時段之品德教育教學、鼓納入「學校總體課程 計畫」中推動、運用晨光活動、導師時間、朝會、班會及全校性活動等,結合多 元方式,認識與體驗品德核心價值,進而培養良好的態度與行為習慣。 (四)鼓勵品德教育教材及推動策略之研發及調查-鼓勵長期研發並表揚優 良品德教育教材,規劃與研發品德教育結合學生輔導、班級教學,以及學校經營 的策略,以增進學校教育的整體成效。辦理品德教育推動實例發表與研討,並透 過多元管道廣為宣導,定期調查各級學校品德核心價 值及實施策略,以瞭解品 德教育實施現況。

(45)

(五)發展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遴選補助品德教育推動具特色之學校 辦理「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由各校自由選擇核心價值加以選擇與推 動;亦可加入學校透過共識自訂之品德核心價值,再據以訂定具體行為準則。辦 理品德教育推動實例發表與觀摩活動,並結合鄰近學校或民間團體建立合作夥伴 關係,作為其他學校之學習典範,並能帶動經驗分享與創新成長。 (六)推廣品德教育宣導及實踐活動-鼓勵與獎勵各縣市社區大學、家庭教 育中心及民間團體辦理品德教育相關親職課程及推廣活動,以提升社會大眾與家 長對品德核心價值之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 范曉倩、范曉芬(2012)依據杜威三原則提出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供實際在 班級推動品德教育之教師直接且具體運用,其說明如下:

(一)直接參與真實體驗策略

1.道德實踐:學生在若能實踐社區服務,則具有較豐富的公民參與意識、較 成熟的溝通協調能力及較多的責任心。 2.體驗學習:「做中學」亦是實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經由學校提供 的服務學習、勞動學習和體驗生活來讓學生參與真實生活,從而產生生活的領 悟,反思生活的內涵並加以實踐,培養學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 3.全面參與:品德教育的推動,依靠多方的參與及理性溝通的管道,包括學 者專家、學校各級成員、家長、教育主管機關、民間社團組織以及媒體等的共同 發聲與對話機會,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成為品德教育的實踐主體,並期許學校、家 庭與社會共同形成教育夥伴,一起來發揮言教、身教、制教與境教之功效。

(二)對話討論價值澄清策略

1.價值引導:以道德內容的課程主題作為學生價值判斷的引導,引導學生接

(46)

受並尊重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性。 2.價值導正:善用同儕團體的影響力,使不同之價值觀與信念能達成共識, 並藉此導正其偏差的價值觀與信念。 3.價值澄清:當學生遭遇挫折或面對兩難情境時,教師可以舉出真實事件或 故事等讓學生集思廣益,討論並釐清價值的判斷,亦要從情感上激勵學生,激發 其良善的動機,鼓勵他們能發揮道德勇氣,以期達到規勸引導之效。

(三) 分工合作民主歷程策略

1.合作學習:養成學生能與他人合作並能欣賞他人。 2.民主環境:定期召開班會,讓學生學習民主素養和自我負責,使 班級成為重視民主教育的場域。 3.互助合作:學校與老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能夠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和諧 共處的學習環境。 李琪明(2007)品德校園的實施策略基本上可概分為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與潛在課程三者,其說明臚列於下: (一)正式課程強調品德教育必須能夠融入各學科或學習領域。 (二)非正式課程著重校園各活動與學校制度,需能彰顯品德教育。 (三)潛在課程則是強調校園軟、硬體的周全規劃與精心考量,以共同提 供與營造品德校園文化。 王金國(2013)提出品德教育實施策略有五點,其說明臚列於下: (一)擬定詳實品德教育計畫,決定校內核心價值,並以生活實踐作品德 教育永續的目標。

(47)

(二)以言、身、境教架構學生全方位之學習。 (三)辦理教師研習、充實教師知能。

(四)統整各處室資源與活動,融入品德教育。 (五)以多元方式推廣品德核心主題。

在國外最著名可說是以美國「第四 R 及第五 R 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Rs)的「十二點綜合取向的品德教育(A 12-point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haracter education)」為代表,十二點綜合取向的品德教育係以 Lickona(1991) 提出的品德教育綜合取向模式為基礎,提出十二個具體策略,包含了「學校層次」 與「班級層次」兩個層面,而在兩層次中又加以細分學校層次的三個策略,以及 班級層次的九個策略,主要內容如下:

(一)學校層次的策略

1.建立班級外的關懷(Caring beyond the classroom)

亦即能夠超越教室的關懷,如使用角色楷模鼓勵學生的利他行為,並提供學 生能為學校與社區服務的機會,能將品德教育擴展至教室範圍以外的廣泛情境之 中。

2.營造校內正向的道德文化(Creating a positive moral culture in the school) 乃是能在學校之中創造一個積極性的道德文化,發展一個具有關懷性 質的學校社群以促進核心品德的實現,透過學校正向道德文化的形塑影響學校中 成員的品德發展。 3.結合學校、社區及家長成為夥伴關係(Schools,parents,and communities as partners) 家長與社區乃是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之重要夥伴,協助家長與整個社區參與學 校,目的在以合作的方式建議良好的品德。

(48)

(二)班級層次的策略

1.教師作為照顧者、楷模與導師角色(The teacher as caregiver,model,and mentor)

教師是關懷者、楷模及倫理的指導者,必須以愛及尊重來對待學生,鼓勵良 善的行為並更正犯錯的言行舉止。

2.教導學生如何解決衝突(Teaching conflict resolution)

教導學生如何平和地解決紛爭,而不以辱罵及其他威脅的方式來解決,教導 衝突解決的技能對於在教室之中維持一個良好的道德社群是相當重要的,如果缺 乏此種能力,在現在或往後的生活中難以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3.營造一個關懷的教室社群(caring classroom community)

營造一個關懷的教室社群,教導學生對於他人應有的尊重與關懷,當學生隸 屬於教室之中的一個關懷道德社群中,他們會因為喜愛這個社群的道德氛圍而學 習它,接受尊重與關懷並在實際中表現出道德的行為以為回饋。經由每日的經 驗,則尊重與關懷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而成為其品德的一部份。 4.以紀律為基礎的品德教育(Moral discipline) 道德的紀律乃是使用規則與後果來發展學生的道德推理、自我控制及對於他 人的普遍性尊重,紀律必須成為道德成長的工具之一,協助學生發展自我控制與 對他人的普遍性尊重。

5.營造民主的班級環境(A democratic classroom environment)

創造一個民主的教室環境係指在普通的基礎與發展性的合宜方式上,將學生 納入一個共享的決定訂定之中,促使學生在使教室成為一個適宜唸書與學習情境 的相關事宜中負起其應有的責任

6.採用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ing)

數據

圖 3-1  研究流程圖. ...........................................52
表 2-1  品德教育定義一覽表       學者  品德教育定義  Lickona    (1991)  品德是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來回應外在情境的內在氣質,必須包括道德的認知、情意、 行為。  Jones、Ryan&Bohlin  (1997)  品德教育是指教師用以協助學生發展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之活動。  Otten  (2000)  品德教育包含道德教育與認知發展、健康教 育、社會與情緒學習、生活技能、衝突解決。  楊深坑  (2004)  品德教育係一套真理和是非、良惡等價值標準。  吳清山
表 2-3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學者之品德核心價值之相容性一覽表  國內外學者提出之品 德價值\我國品德核 心價值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正義  關懷  誠實  其他  陳淑美  (1999)  負責 合作  禮節 尊重   愛國、正義  公德守法  孝悌 仁愛  誠實  勤儉  蘇永明  (2000)  信實 勤學 合作  負責  有恆  知恥  禮節     愛國    公德    守法    正義   勇敢和平  寬恕 友愛 孝順 睦鄰  信實 節儉  李琪明  (2000)  盡
表 2-4 我國教育部品德核心價值與國內外品德教育關懷團體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相容 性一覽表  國內外品德教 育關懷團體核 心價值\我國 品德核心價值  信賴   責任  尊重  公平正義   關懷  誠實  其他  美國品德教育 夥伴  (1993)   自律  忠誠  堅毅  尊重  公民責任   勇敢  公平、正直   關懷  誠實  美國品德教育 中心  (2003)      責任  堅毅  勤勞  尊重    正義   無私   勇敢  同情  耐心  誠實 智慧  追求真理  品德律例聯盟  (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