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品牌行銷策略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民中學品牌行銷策略之探討

學校行銷的理論範疇,包含非營利組織行銷、服務業行銷、社會行銷、內部 行銷及外部行銷、互動行銷等,以下先分析學校行銷的內涵,再探討具體可行的 行銷策略。

一、學校行銷的定義

Fiske表示,美國哈佛大學在1943年為其教育商品做廣告,這是最早將行銷應 用於教育之上的例子(引自吳炳銅,2006),許士軍(1980)則是在國內率先撰 文提出行銷可應用在非營利教育機構的學者。

1969年行銷專家Kotler和Levy共同發表《行銷觀念擴大化》的論文,這是非營 利組織採用行銷觀念的先聲,其中的內容包含非營利機構行銷的基本觀念,認為 行銷是一種社會活動,其範圍極廣泛,不應該只侷限於一般商業活動的產品。從 Kotler的定義中,引申出凡是可以促進「價值交換」的管理過程,皆可視其為行銷,

而這個定義也為教育事業的行銷提供了理論基礎(引自黃俊英,2001)。

Gary在《教育行銷》一書中提到,教育是服務,一個成功的服務組織必須具 備獨特的行銷取向;而行銷取向的教育組織必須將學生視為消費者,重視學生的 需求和興趣,這就是教育組織存在的主要理由,甚至於比經營者或者員工的需求 更加重要。Gary認為,教育行銷必須注重客戶(customers)和服務(services),才能夠 將該服務提供給新的市場區隔目標或者是潛在的消費者;除此之外,也必須關注 客戶需求的改變,以便隨時提供新服務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引自曾建榮、馮祥勇、

朱國光,2012)。

1994年間Kotler與Fox提出他們的觀點,認為行銷所進行的是一種價值交換的 活動,交換是藉由提供物品,並從對方身上獲取所需產品或利益回報的行動。大 部分的教育機構即是透過價值交換的過程獲得其所需要的資源。教育機構所提供 的是課程、學位、職業準備與利益給它的市場(學生);相對的,教育機構獲得

它所需要的資源,例如學費、捐贈、義工、錢、知名度等。

根據彭曉瑩(2000)的研究,「教育行銷」是對學校進行行銷規劃管理的完 整過程,其可分為「內部行銷」與「外部行銷」,包含「教育行銷理念」、「學 校行銷組合」和「招生推廣策略」三個層面。在教育行銷的分析、規劃、執行、

控制的完整過程中,包含:(ㄧ)界定組織使命;(二)進行情勢分析(SWOT 分析);(三)訂定教育行銷目標;(四)訂定教育行銷策略。

根據湯堯(2001b)的研究,「學校行銷」是藉著高滿意度來維繫現在顧客的 心;如果能重視顧客,則組織的市場佔有率與利潤將隨之而生,不僅能將學校塑 造成優良的組織部門,且更積極地讓社會大眾明瞭學校是一追求卓越且關懷人群 的組織部門。

李小芬(2001)綜合專家學者的看法,將「學校行銷」定義如下:為了提升 學校的競爭力,把學校當作市場,運用市場區隔的方法,先找出目標大眾,再將 良好的課程與師資、學習資源與設備、獎勵措施、結盟夥伴、學生進路等,以適 當的方式行銷宣傳。這一社會活動的過程,是學校和學生、家長價值交換的過程,

該價值指的是學校整體表現的辦學品質。

根據謝水乾(2003)的研究,將「學校行銷」定義如下:學校透過計畫與執 行相關活動,並使社區、家長了解並支持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課程實施與相 關活動,使學生樂於就讀,教師樂於任教,並且獲得社區資源,而利於達成學校 預期的教育目標,

根據林文慧(2006)的研究,「學校行銷」是將教育視為市場,將行銷觀念 施行於學校,運用學生表現、專業師資、創意課程及完善的軟硬體設配,結合推 廣媒介,和學校、學生、家長、社區間的價值交換過程,以有效提高教育品質及 學校競爭力。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學校行銷」是將學校視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市場,

將行銷觀念融入學校組織運作之上,與學生、家長進行價值交換的過程,有效率

地應用學校之有形、無形的資源,如校長領導風格、校園環境、教師素質、教學 特色、升學率等,利用市場區隔的方法,確定目標市場之後,結合學生、家長、

社區的支持力量,規劃行銷策略與執行方案,來滿足目標市場的顧客需求,提高 教育品質及學校競爭力,進而達成學校的目標。

二、學校行銷的特性

Kotler與Andreasen認為非營利組織具有面對多重群眾、多重目標、產品是無形 的服務、且受大眾監督等四大特性,由於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其行銷原則與其 他營利機構相異,學校為非營利組織重要之一環,學校行銷亦具有相同之特性(引 自吳炳銅,2006),茲說明如下:

(一)面對多重對象

依學者分析(Kotler & Andreasen, 1991;Kotler & Fox, 1995)指出,一所學校 所需面對的群眾估計約有十六種之多,如服務對象、財力支持對象、參與者、社 區等。以學校而言,必須接觸學生、家長、教職員、社區人士、地方政府等。

(二)多重教育目標

一般營利機構多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而學校卻是追求多重目標,不僅是 滿足學生與家長對於課程與師資的需求,如校長領導風格、校園環境規劃、教學 特色、學校升學率、滿足教師需求、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等,亦需配合政府 單位、對外募款等。

(三)產品是無形的服務而非有形的財貨

非營利機構是以「服務」為重,且學校行銷的產品是「服務」而非財貨。服 務的特性是無形性(intangibility) 、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不穩定性(variability) 、易消逝性(perishablity)(Kotler & Andreasen, 1991;Kotler & Fox, 1995)。以學校為例,學校主要提供的是教學品質,其教學過 程近似於服務(無形的),產品的好壞與負責教學的老師有緊密的關係(不可分 割性),因為老師教學方式與風格的不同,學生所獲得的教育品質便有所不同(不

穩定性),又教育的產品無法儲存,當學校招生不足的時候,就會造成教育投資 的浪費(易消逝性)(黃曉芬,2003)。

(四)受社會大眾及家長的監督

非營利機構多數是接受政府的補助或命令而成立,由於教育人口的增加,教 育事務牽涉的對象既多且廣,於是受到廣泛的注意與關心,深受大眾監督的壓力。

三、學校行銷的功能

有效率的行銷可以提升學校的競爭力與辦學的績效。近年來,由於教育市場 化,多數學校已經感受到自由競爭的壓力,促使學校重視顧客的選擇取向,必須 調整過去傳統與保守的做法,不得不揚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心態,利用 商業行銷的理念,將最好的產品(課程),輸送給最適合的顧客(學生)身上,

以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邱天助,1996)。因此,運用行銷管理與規劃的學校,

可使學校有效率地達成「滿足顧客、創造市場」的組織目標。

Litten(1980)歸納出行銷對教育的功能:(一)完成學校訊息的傳達效果;

(二)有效率的運用教育機構的資源,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三)強化「分 權化」,促進多元競爭,造成教育機構生態的多樣化。

根據黃曉芬(2003)的研究,學校行銷有四大功能:(一)增進學校對顧客 的瞭解與敏感度,因而發現更佳的招生市場與機會;(二)可由市場中不同的利 基來提供不同的服務與產品;(三)藉由有效地傳達學校的形象以增加知名度;

(四)因為學校行銷活動的效率改善,而達成行銷目標。

吳宗立(2004)認為,學校行銷的主要功能如下:(一)學校經營理念的傳 播;(二)贏得信賴支持以爭取資源;(三)凸顯辦學績效與特色,建立品牌形 象;(四)激勵學校永續經營的信念。

貳、學校品牌行銷的策略

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最好的策略是擁有「強勢品牌」,品牌需要「建立」

與「行銷」,必須長期的努力及經營(祝鳳崗,2004)。在行銷當道的年代,學

校領導者若能將行銷理念運用於學校組織的經營之中,以行銷的策略凸顯學校辦 學的特色,形塑學校鮮明的品牌,必能在眾多學校的競爭之中,維持穩定的水準,

甚且成為脫穎而出的佼佼者。綜合上述所言,茲將學校品牌行銷的策略,整理歸 納,分述如下(林建志,2003;林慶川,2001;許詩旺,2002;張明輝,2003;彭 曉瑩,2000):

一、外部行銷

Mc Carthy(1981)提出外部行銷的4Ps組合,包括:產品(product)、推廣

(promotion)、通路(place)、價格(price),即企業傳統的行銷策略組合。Booms 與Bitner(1981)則加入人員、硬體設施、流程管理等,成為7Ps的行銷策略組合。

Gray認為,最適用於教育的行銷策略為5P行銷策略組合,乃加入人員(people),

成為5P的行銷策略組合,其被認為學校最主要的品牌行銷策略之關鍵所在,茲說 明如下(引自吳炳銅,2006;胡英楗,2007;黃俊英,2007;湯堯,2001b;戴國 良,2005):

(一)產品策略(product)

陳鼎華(2002)將產品定義為組織對市場所提供的任何有形或無形的東西,

只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皆是產品的範疇,價值或是利益即是無形的產品。根 據彭曉瑩(2000)的研究,產品是提供給市場的商品與服務,包括物品、勞務、

人、地、機構以及構想等。Kotler和Andreasen提出產品意識分別是核心產品、有形 產品與延伸產品。核心產品是顧客真正想要的,真正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有形 產品具有特色、樣式、品質水準、包裝和品牌名稱等特性;延伸產品則是附加價 值的服務及利益(引自許詩旺,2002;彭曉瑩,2000)。

1、核心產品即是創造卓越的辦學績效與學生成就,包含:達成學校整體目標及 計畫、學生的成就表現。

2、有形產品即是教學課程與行政單位服務之內容、品質與特色,包含:合理的 行政決定、家長或社會大眾的認同、多樣性的課程安排、教學品質的保証、學

校內外的優質服務及回饋、資源的充分利用等。

3、延伸產品即是學校口碑和形象、社會服務及學校的競爭力。

(二)推廣策略(promotion)

Kotler和Andreasen (1991)認為,當學校內部體認到外界競爭的壓力,認為必須

Kotler和Andreasen (1991)認為,當學校內部體認到外界競爭的壓力,認為必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