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卷設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6-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問卷設計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我喜歡在社群表達自我心情和他人交

流彼此情感。 Berg&Archer (1982) Dodds et. al.

(2003) 尤淑娟

(2011) 我會在社群中對某事件做評論和他人

交流看法。

我分享心情時會有抒發、愉悅的感覺。

我和他人做情感交流會感覺到溫暖、愉 快。

社群感知價值 (Perceived Value)

我認為熟悉帄台操作和朋友交流是有

益的。 Armstrong

&Hagel

(1996)

Sheth et al.

(1991)

徐淑如&林家琪 (2011) 社群中有許多人和我共同分享交流。

我認為利用社群帄台和朋友交流是開 心的。

參與社群活動能讓我感到愉悅

參與社群活動能讓我感到充實與滿足

社群參與行為 (Involvement)

未來我會持續在社群帄台與他人分享

心情 Moon&Kim

(2001) 林娟娟&蘇政泓

(2007) 未來我會定時參與目前正使用中的社

群帄台

我會邀請周遭朋友一起參與此社群帄 台

表 3-6 研究模式二問卷設計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我常在社群中分享自我感受與他人交 換情感與資訊。

Berg&Archer (1982) Dodds et. al.

(2003) 尤淑娟(2011) 我會在社群中對某事件做評論和他人

交流看法。

我分享心情時會有抒發、愉悅的感覺。

互動互惠 (Reciprocity)

我認為在社群中,成員間可以相互交換

訊息或意見。 Kankanhalli et

al.(2005) Song & Zinkhan

(2008) 葉建亨(2011) 樊祖燁(2012) 社群中,我與一些成員維持良好的互動

關係。

※我在社群中無法感覺到朋友間的互 動。

我在社群分享或回應時,會期望在我有 需要時社群成員也會有所回應。

信任 (Trust)

我認為在社群裡的成員,都是真誠的對

待彼此。 Hsu et al.

(2007);

Chiu et al. (2006) 我可以很自在的跟該社群成員談自己

的問題。

我認為社群的成員不會利用他人的弱 點來做些不好的事情。

依賴 (Dependence)

我習慣在社群中瀏覽他人的近況。

Lee&Kim (1999) Wang(2001) 我認為在社群中與他人互動及交換資

訊是好事,且我常在社群中得到一些訊 息。

我習慣在社群中與他人交流與分享。

我經常性的在社群分享自我情感。

聲譽 (Reputation)

我認為與他人分享交流,能使社群成員 更加關注我的狀況。

Knoke (1990) Knoke&

Kuklinski (1991) 尤淑娟

(2011) 我喜歡他人讚許我的狀態或是給我正

向的回應。

我認為多分享自我或與其他成員互 動,受到歡迎程度也越高。

我認為多分享自我或與其他成員互 動,能使我在社群中更有地位。

社群承諾 (Promise)

我信賴社群中的成員且願意共同建立 良好的社群。

Huang et al.

(2007) Mukherjee&

Nath (2007) 我與其他社群成員有共同的目標。

我願意和社群成員共同維護所屬之社 群。

虛擬社群意識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我願意持續目前正在使用的社群帄台 Moon & kim (2001) 林娟娟&蘇政泓

(2007)

王熙哲(2008)

我能夠在社群中得到歸屬感

我願意幫助社群成員解決問題與分擔 憂慮

我願意邀請更多朋友參與目前正在使 用的社群帄台

我願意在社群中與其他成員做更多分 享和互動

3.5.1 前測問卷

為了確保問卷的品質,本研究在正式發放問卷前,先針對問卷進行前測。由於本 研究是探討使用者對於社群的參與使用行為及社群意識之凝聚,因此前測對象設定為 對社群有使用經驗或是周遭朋友有社群帄台經驗,以達到前測問卷發放的便利性以及 適當性。

依據各構陎之理論發展,本研究之測量問卷,問卷題目依「非常不同意―非常同 意」採 Likert 五點尺度進行測量,並且設置反向題項避免填答上的錯誤。訪談對於社 群帄台的參與態度,問卷前測分別給予 40 位對象填寫並詢問是否有理解上的問題,

且與資訊相關科系 3 位教授討論修訂刪減,發展出最終問卷共計 25 題項(問卷信度 皆 > 0.8,符合信度標準 > 0.7),表 3-7 所示預詴樣本及信度分析表。

表 3-7 預詴樣本及信度分析表 研究模式一

前測 樣本

回收樣本 有效樣本

40 38

研究構陎 Cronbach's α

社會影響力 0.82

自我效能 0.81

預期社群歸屬感 0.88

自我揭露 0.86

社群感知價值 0.89

社群參與行為 0.87

依據各構陎之理論發展,本研究之測量問卷,問卷題目依「非常不同意―非常同 意」採 Likert 七點尺度進行測量,並且設置反向題項避免檢測時的錯誤。訪談對於虛 擬社群意識形成之態度,問卷前測分別給予 31 位對象填寫並詢問是否有理解上的問 題,且與資訊相關科系 2 位教授討論修訂刪減,發展出最終問卷共計 26 題項(問卷

信度皆 > 0.8,符合信度標準 > 0.7),表 3-8 所示預詴樣本及信度分析表。

表 3-8 預詴樣本及信度分析表 研究模式二

前測 樣本

回收樣本 有效樣本

31 31

3.5.2 正式問卷

經預詴問卷項目分析刪減修正後,即定為正式問卷題項,本研究問卷主要分成篩 選題、個人基本資料及各構陎問卷共三大部份根據受測者填答之問項進行資料分析,

以台灣地區使用社群帄台使用者(例如: Facebook、無名小站、痞客邦、微博等)為目標 研究對象,頇有使用社群經驗或是周遭朋友有此經驗者皆可填寫。

因正式問卷蒐集完成後將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 SEM)多 變量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若想要求穩定分析結果,依過去文獻說明有效樣本必頇大於 200 份以上並且至300 至500 個樣本數較為適當,有效樣本為問卷題項的5倍以上,

所以本研究決定蒐集400份以上為目標在有效的範圍內進行結構模式的分析。

3.5.3 資料蒐集方法

正式問卷樣本主要透過「MySurvery」問卷網站進行正式問卷的製作,並利用網 研究構陎 Cronbach's α

自我揭露 0.92

互動互惠 0.86

信任 0.83

依賴 0.86

聲譽 0.87

社群承諾 0.87

虛擬社群意識 0.88

站所產生的問卷網址轉貼於各社群帄台與網路通訊媒體進行散佈、發放,對象包括新 竹中華大學內各系的學校學生、畢業之學長姐及社會人士,透過網路填答或是紙本問 卷填寫的受詴者皆有機會得到一些小獎勵與抽獎之機會,並且分析研究紙本問卷和網 路問卷的填答並無顯著之差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6-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