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民國97年所列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仍名列 其中!此兩大疾病除了和飲食與生活型態有相當關係之外,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可說是此兩大慢性疾病非藥物良方。美國運動醫學會與美國心臟協會在2007年發表聯合 聲明,針對身體活動做了更明確「量與質」之建議,包括一般成年人與65歲以上長者之 運動處方,也對體適能三大要素分別列有詳細建議 (ACSM & AHA, 2007)。尤其強調心 肺適能與肌肉適能,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以上的心肺適能運動再加 上每週至少兩次的肌力訓練運動。此累積下來的每週運動量,實非我國所推行的「體適 能333計畫」能與之比擬。要維持健康的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狀態,必須透過適當運動量 與處方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Pollock et al., 1998)。因此,如何改變運動訓練處方模式來 達到健康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狀態,進而達到疾病預防與運動治療的目標,才是運動與健 康的研究重點。然而,若以上述ACSM 與 AHA之建議,至少每日要施行30分鐘以上的 運動處方,才有可能達到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心肺運動量,更遑論每週至少要安排 兩次以上的肌力訓練運動與柔軟度運動處方。誠如臺北市規劃在十三個行政區各設立一 個市民運動中心,就是為了提升國民運動風氣,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目前已經有七座 運動中心啟用運作,其餘六座仍續規劃趕工當中。而根據南港運動中心行政管理組非正 式統計,心肺與肌力適能訓練區僅占全運動中心平均收入的10%左右,亦即表示平均每 日進入運動中心,使用心肺與肌力適能運動器材運動者僅有一成民眾左右。由此看來,

心肺與肌力適能運動的概念,仍須設法推廣與設計良好運動處方來吸引民眾。

坐式生活型態者主要是指每天的生活型態大多是長時間靜態坐姿、無規律運動且無 動態的休閒活動(吳慧君,2005),另有學者針對坐式生活型態者 (sedentary life style) 與

無身體活動習慣者 (physical inactivity) 做以下定義:身體活動程度低於 25%的人群,主 要生活型態大多為坐式活動者 (Wilmore, 2001)。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推行的健康國民 2010(Healthy people 2010)計畫中,明確標示身體活動、體重過重與肥胖為十大重點 指標之一,尤以身體活動更名列為首。身體活動與許多慢性疾病預防與保健工作有密切 關係,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其預防保健第一道防線,即鼓 勵人們多多運動!

高原訓練為競技運動中耐力項目常使用的訓練方式,在重要比賽前進行短期高地訓 練,可以提升運動表現,尤其是長距離耐力項目,如衣索匹亞馬拉松名將阿貝貝,世居 高原環境下訓練,是造就其偉大競技成就的重要原因。而高原訓練模式由早期的高住高 練 (living high training high, LHTH) 演變到高住低練 (living high training low, LHTL) 模 式;甚至近年來所推行的間歇性低氧訓練 (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IHT),都是為了 避免低氧環境所可能帶來的負面生理影響,以及為了提升運動表現所改進的訓練模式 (王順正,2001;吳志銘、張永政、林正常、詹貴惠、許美智,2010; Fuson, Cowan, Kanatous, Polasek& Davis, 2003)。身體因應低氧環境氧氣不足的結果,生理代償現象所造成心跳 率與呼吸交換率提高,以供應骨骼肌活動所需,亦可能附帶著出現較高的能量代謝現象 (Timmerman& Chapman, 2003; Fuson et al., 2003)。而人工低氧艙模擬低氧環境所進行的 IHT訓練所造成的身體系統性缺氧模式(systemic hypoxia),近年亦有學者研究對心血管 保護作用的促進效果 (Tekin, Dursun& Xi, 2010; Xi, Tekin, Gursoy, Salloum, Levasseur&

Kukreja, 2002),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低氧環境引起心肌缺氧反應,使得誘發式一氧化 氮合成酶 (Induct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調節啟動產生一氧化氮,舒張平滑 肌,減少在低氧環境下可能引起心血管阻塞症狀。雖然目前已證實一氧化氮具有調節血 壓與舒張平滑肌作用,臨床亦有藥物可用於治療狹心症或高血壓患者(如硝化甘油舌下

含片),其作用機制即為使其還原出一氧化氮,達到舒張血管平滑肌緩解症狀之用,不 過其詳細機轉仍有待探究。另外,亦有學者針對IHT運動訓練模式所引起的細胞激素 (cytokines) 反應,探討長時間間歇IHT訓練對人體抗發炎反應機制之影響 (Wang, Lin, Cheng& Wong, 2007)。結果發現無論以極度 (12%) 或適度 (15%) 低氧環境,進行每日 1小時、每週5日共計8週的低氧訓練,都可阻斷在高強度運動下,所產生的脂質過氧化 反應與促發炎反應之細胞白介素-1β (interleukin, IL-1β) 物質。另外,處於長期極度低氧 環境下,可能會造成體內IL-6或IL-10濃度上昇。IL-6可以刺激B淋巴球進行分化及產生 抗體,並促進細胞毒殺T淋巴球的活化與生長;IL-6也是一種原發炎物質,會導致許多 單核球及巨噬細胞進入患處引起發炎反應。由此可見,環境氧氣濃度過低,對於心血管 健康上,仍具反面效應。如何選擇適度的低氧濃度調配,則是研究方向的重點。

因此,適當濃度之低氧環境似乎為提升身體代謝率與強化心肺適能與肌肉適能加成 因素。若能結合低氧環境與適當的健康體適能運動訓練,達到強化運動「質」與降低運 動「量」的目的,節省運動時間又能達到有效運動訓練量,實為探究低氧環境變因介入 身體活動訓練可以探究的方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