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目前特殊教育思潮的主流,融合不 僅提供特殊學生與同儕互動學習的機會,更能幫助他們參與多樣化的 學校生活,並在正常環境下來學習。零拒絕的特殊教育主張使特殊兒童 能夠和普通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而完全融合的特教理念使特殊 兒童可以和普通兒童產生最大的互動(毛連塭,1994)。正向的同儕 互動對兒童而言很重要(Antia, Kreimeyer & Elderedge,1993),因為在融合 的自然教育情境中透過觀察、學習與模仿,特殊學童可以習得更好的 語言行為及溝通技巧等,有助於其生活之適應(Jenkinson,1997),進而增加 自信心,及解決因難的能力,以及會影響學童日後對人的信任能力、

道德判斷力,習得正常的人際溝通關係,對未來充滿希望;反之,若與 同儕的關係不佳,則會影響未來的適應。所以,與同儕進行互動是身心 障礙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關鍵。

近年來,受西方特殊教育思潮的影響,國內特殊教育的發展一日 千里;而由於「零拒絕」和「最少環境限制」的理念,也改變了特教 學生隔離的安置方式。1997年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身心障礙學生的

安置以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與施行細則第七條「學前身心障礙兒 童,應與普通兒童一起就學」施行以來, 特殊兒童的安置也以最少限 制的環境為原則,使得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得以在普通班就讀(邱鈺喬,

2003)。根據教育部94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國民 中學階段學生安置統計概況顯示,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學生總人數有 5549人,自足式特教班有3746人,分散式資源班有8386人,巡迴輔導班 有278人,其他類有113人;95年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 學生總人數有5768人,自足式特教班有3821人,分散式資源班有9037 人,巡迴輔導班有545人,其他類有192人,所以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 普通班級中的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由於融合教育主張將智能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級中,對他們而 言,與一般學生融合之初,由於心智發展較一般兒童遲緩,彼此很難 有共同話題,也很難一起遊戲,會受到正常學生之排擠、虐待、嘲弄。

一個孩子在同儕裡若不受歡迎,在團體中受到排斥,對他的心靈發展及 日後的成長都會留下阻礙與傷痕。因此,一般同學對特殊兒童接納、

關懷和協助的態度,是融合教育成功的關鍵(沈寶玉,2001)。

貳、研究動機

國中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正是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 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中的「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時期。Erikson認為,此一時期是人生全程八段中最重要 的時期,可以說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的關鍵引自(張春興,

1994)。黃玉(1982)認為同儕動力在我國國中學生遭遇困擾時,扮演很重 要的角色,因此,智能障礙的孩子在這階段更需要師長與同儕的真心 接納,以減少排斥與挫折,因為對他們而言,同儕的排擠、輕視、冷

落才是他們最大的「無形的障礙」。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Maslow(1970)

的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指出,人類有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隸屬與愛的需求及自尊的需求,以至於自我實現需求引自(張春 興,1994),特殊教育學生除生理的障礙或缺陷外,也和一般人一樣 需要得到同儕的支持、尊重與肯定。探討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問題時,

同儕的接納態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Mchale, 1983)。因此,張照 明(1996)研究指出,同儕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態度,不但會直接影響障礙 者的自我概念,更間接影響其適應。研究者從事台東縣國中特教業務長 達六年餘,在教學情境當中,發現智能障礙程度較輕者,回歸到普通班 的人數愈來愈多。在這種這融合的環境中,每個學生是否都有歸屬感?

能否被接受並且與普通學生相互扶持?同儕的接納態度如何?這些議 題是融合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也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過去關於影響接納態度因素的研究很多,智障學生本身的背景因 素,包括:性別、年級、接觸程度、學業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宗教 信仰、居住地城鄉別、出生序、參與社團等,可能都有決定性的地位

。研究者綜合國內外學者所採用之變項,最多的是性別、年級、家長 社經地位、接觸程度。

依據上述論點,就性別因素而言,許多研究 (黃瑞真、許秀英,1992, 邱佩瑩,1994;梁偉岳,1995;陳素真,1996;張照明,1996;黃富廷,1995;

吳秋燕,1998;吳勝儒,2000;李玉琴,2002;凃添旺,2002;黃昆發,2002;邱 鈺喬,2003;林乾福,2003;彭源榮,2003;呂美玲,2004;林真鍊,

2005;張宿志,2006;徐錫穎,2006;陳維錡,2006;彭素真,2006;

黃金美歡,2006;葉振彰,2006;Barrett&kitchenham,1992;Ahmad,1992;

Nowicki 與 Sandieson,2002; Hodge & Jansma,2000)顯示女性的態度較積

極。亦有少數研究指出男性對身心障礙者態度較積極(陳金池,1996;

涂添旺,2002;張君如,2003;林東山,2005;Alhamaudi,1996),另 有研究(涂添旺,2002;藍秀美,2004;林東山,2005;徐瓊珠,2006;

黃翠琴,2006;黃素娥,2006)顯示性別因素並未具影響力。因此性別 的不同是否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有影響?值得再次探討。

就年級因素而言,有些研究(黃金美歡,2006;林真鍊,2005;林 乾福,2003;彭源榮,2003;涂添旺,2002;張照明,1996;邱佩瑩,

1994)指出,低年級學生較純真比較能夠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也有 研究(李碧真,1992;吳勝儒,2000;羅品欣,2004;Townsend, et al.,1993;

Alhamaudi1,996)顯示高年級比低年級有較長的接觸時間而比較能接受 特教的孩子;有些研究(杞昭安,1995;吳秋燕,1998;吳勝儒,2000)

會因研究對象年級(國小、高中或大學生)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 響,有些影響較多,有些則毫無影響。因此年級不同是否對國中生接 納態度有影響,是需要再次探討的。

以往關於家長社經地位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的影響,得到不一致 的結果,有的研究顯示:中、低社經地位者接納態度優於高社經地位 者(邱鈺喬,2003);也有研究認為高、中社經地位者接納態度優於低 社經地位者(吳秋燕,1998);亦有研究指出社經地位對同儕的態度並 無差異(吳勝儒,2000;彭源榮,2003)。本研究對象為國中生,受父 母社經地位的影響有多少?研究者欲進行探討了解之。

有些研究指出接觸程度越多,了解就越多,因此越能接納他們(黃富 廷,1995;杞昭安、何東樨、張勝成,1995;張照明,1996,李玉琴,

2002;楊麗香,2003;林東山,2005;林真鍊,2005;洪瑋君,2006;

彭源榮,2003;彭素真,2006;黃素娥,2006;葉振彰,2006;Nowicki

& Sandieson,2002);但也有部分的研究(邱佩瑩,1994;陳金池,1996;

林豐城、蘇再添,1991;呂美玲,2004)卻恰好相反。而國中生的接納 態度會不會因接觸的機會越多就越能接納呢?是需要再次探討的。

為要了解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態度,必須先了解一般學 生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態度會受哪些因素影響而改變?這是本研究動 機之二。

因此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性別、年級、家長社經地位、接 觸程度作為背景變項,進行研究分析,以探討國中生對智障同儕的接納 態度。並將本研究成果,提供台東縣各級行政機關、學校、老師、學生 家長、及學生本人參考,期望能建構更適合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環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