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嘲笑風格之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壹、嘲笑風格之內涵

幽默之研究已致力在很多向度(Martin 2007;Ruch 1998a,1998b),例如幽 默風格、幽默理解、幽默因應、幽默創造…等,然而對於「無幽默感」

(humorlessness)這個議題卻較少人關注。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在日常生活所表 現出來的對話,非常缺乏幽默感;這些人可能過度嚴肅,無法輕易的轉變到幽默 的情緒,過於敏感或者在遇到逆境時無法幽默以對,這樣的人應是屬於無幽默感

(humorlessness)一類的人。近年來,在西方社會中,有關於「害怕被嘲笑」

已開始有系統的做驗證性研究。相關研究認為「怕被笑」和無幽默感

(humorlessness)有一定的關係(Ruch 2009),但是否「怕被笑」就一定缺乏 幽默感,仍在進行探索。相關的研究對於幽默理論而言既有新意也有深意。

Ruch 和 Titze 在 1998 年開始針對臨床的團體,以 46 題<GELOPH>的自陳 量表去驗證「怕被笑」的概念,進而推廣到非臨床的團體(Ruch & Proyer, 2008)。 Ruch 等人並將「怕被笑」的概念進而擴展延伸相關的概念到「喜被笑」與「喜 笑人」,並編製成嘲笑風格量表,以下就三個向度分述之。

一、怕被笑(The fear of being laughed;Gelotophobia)

德國心理治療師Michael Titze發表了第一份「怕被笑」的個案報告(1995, 1996, 1997)。在他的案例研究中,他看到一些病人不斷憂慮被嘲笑,因此創造 了「gelotophobia」一詞(在希臘文中,gelos為笑聲之義),以描述此現象,我 們稱之為為「怕被笑」。Titze認為「怕被笑者」的主要特質之一就是他們從未學 習如何正向地評價笑聲或微笑,無法感受幽默與笑聲為輕鬆且歡樂的,而是將之 視為要打擊他們的武器。他們總是憂慮被他人嘲笑,也確信自己很荒謬可笑,缺 乏活力、自發性和愉悅感,並且低自尊,很難發展社會能力。「怕被笑者」對於 貶抑式的幽默非常敏感(Ruch,Proyer,2009),缺乏幽默中的人際因素,常認

為他們是別人的笑柄,很難和別人建立人際關係。

Titze 推測「怕被笑」這樣的態度可能源自於他們在孩童時期看到的表情就 如人面獅身像般僵化,面無表情、不關心且疏離的,當嬰兒面對這樣的「人面獅 身臉」,則無法建立「人際橋樑」(interpersonal bridge; Kaufman, 1985),他 們就會覺得自己與他人是沒有關連的。這些兒童感受不到笑聲是一種共享認同的 正面方式,他們也無法發展利社會情緒(prosocial emotions),他們的同伴因此 被建構為具敵意的陌生人,以不關心、冷漠或諷刺的方式對待他們。「怕被笑者」

身上有些現象和其他的恐懼症相同,例如社會退縮、自尊低落、缺乏生氣等等,

但有些則是「怕被笑」所獨有,其中一項即為「小木偶情結」(Pinocchio complex)。「怕被笑者」(Gelotophobes)無法正確地正面評價笑聲,或甚至微笑。

因此,他們對正向動機的笑聲與微笑的回應方式,顯示出他們懼怕被那些向他們 展露笑聲或微笑的人批評或羞辱。他們尤其會以非言語交際的方式來傳達出他們 的不自在,因此在他人眼中留下奇異的印象。Titze 報告指出他們的姿勢可能會 變得僵硬,且因情緒焦慮而造成肌肉緊蹦。然而,「怕被笑者」最明顯的表現,

則是在於其表達模式的凍結與行動笨拙。Titze(1995, 1996 引自 Ruch,2009) 以知名的小木偶來為此行為情結命名。

Titze(1995)形容被笑恐懼者經常處於「agelotic」的狀態(即無法察知笑聲 的好處),他引用 Henri Bergson(1924)的概念,將「怕被笑」溯源至幼年期不 被認真看待(被笑或被戲弄)的重覆創傷經驗。他對於被笑恐懼症來源及後果的因 素推論,可以用一個圖表來表示(Ruch, 2004,引自 Ruch, 2009)

原因 後果

社會退縮以避免被嘲笑/嘲弄 嬰兒期:初期羞恥發展 表現冷酷/無幽默感

無法發展人際橋樑

(即,缺乏嬰兒-照顧者間的互動) 自尊低落,社交能力低

身心失調

幼童期與青少年:不被認真看待 臉紅、緊張頭痛、顫抖、暈眩、睡不好

(被忽視/被嘲弄)的連續創傷經驗 怕被笑

(例如:霸凌) 「小木偶症狀」:僵凍、笨拙、

不苟言笑、木偶

成人:被笑或嘲弄的強烈創傷 缺乏活力、自發性、歡愉 經驗

(例:成群圍擊) 幽默/笑聲並不是輕鬆與歡樂的社 交經驗

圖 2-2-1 Titze 提出的「怕被笑」原因與後果之推測模型(引自 Ruch, 2009)

二、喜被笑(The joy of being laughed; Gelotophilia )

對「怕被笑」的人來說,笑聲是一種負向的東西。但是我們卻發現,很多尷 尬的情境,雖然令人覺得困窘,但其實也看到裡面有些好的東西存在。因而產生 一個假定,就是被嘲笑對於某些人來說,不必然是一件負向的事情,有些被嘲笑 的 人 可 能 會 產 生 某 些 愉 悅 的 感 覺 , Ruch 與 Proyer ( 2009 ) 用 一 個 名 詞

「Gelotophilia」來形容這種人。亦即「喜被笑」。「喜被笑」經常嘲笑自己的缺 點來使別人開心,喜歡說笑話和有趣的事情,不管是熟人、不太熟的人或他們完 全不認識的人。然而「喜被笑」的人不只是以說笑話或者他們事先準備好的小故 事去取悅別人並且他們也很坦白的說他們自己的糗事、奇怪的境遇,或者發生在

他們身上不幸的事情,去讓別人開心。他們對一些困窘的情境並不覺得害羞,反 而喜歡和別人分享他們的經驗。直到現在,我們不知道很多有關於「喜被笑」和 人格特質之間可能的關係,例如,「喜被笑者」是否比非「喜被笑者」較外向或 者具其他的特質(例如:智慧),但是,以下二個有關「喜被笑」的概念值得討論:

(1)Martin(2007,2003)所提的自我貶抑的幽默風格被界定為是使用自我輕視 的幽默,藉著去說自己有趣的事情或者說自己的缺失去迎合別人的贊同或者博取 別人歡心。我們假定「喜被笑」的人用比較多的自我貶抑的幽默風格,然而「喜 被笑」的人並不認為別人的笑聲是一種被輕視的表徵,反而是一種欣賞的象徵(用 一種機智的方式去分享他們不幸的遭遇,娛樂他人和展現自信的一種方法)。他 們喜歡娛樂他人,並且喜歡從他人的笑聲中得到愉悅,讓他人笑自己並不會讓他 覺得沮喪或貶低自尊,反而能從這個情境去經驗快樂。

(2)「喜被笑」常被提到的相關概念是:很多的研究者認為自嘲是幽默感的一個 核心因素,和心理健康、幸福感的有很大關係(Lersch,1962),Frankl 亦認為這 個能力是有助於個人去建立有意義的人生。

(3)Borcherdt(2002,引自 Ruch, 2009)把「學習自嘲」用在某一個心理治 療的計畫上,同時也當作是幽默感的發展訓練計畫的一個部分。1999 年,McGhee 在他的 SHS 的量表把自嘲當作是一個分量表。McGhee 認為「嘲笑自己」的分量 表和在壓力之下的幽默感和其他的量表有其區辯性,他的假定是這個技巧相關的 概念是比較難發展的。Ruch 和 Carrell 指出自嘲是一種隱喻的敘述並且它是最 容易去瞭解個人是否能看到並且接受自己的缺點、不幸或災難。另外一個重要的 差異是「喜被笑」需要觀眾但是自嘲(在幽默量表中所測的)則不必然需要觀眾。

喜歡被嘲笑的典型例子莫過於喜劇演員,Ruch 和 Proyer 認為這種行為在西 方是被社會贊許的,因此造就許多經典之喜劇與演員。但是,從中國歷代的藝人、

小丑、說書人等典型的喜歡被嘲笑者的卑微社會地位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喜笑人(Joy in laughing at others : Katgelasticism)

相較於「怕被笑」來說,「喜笑人」(Katgelasticism)是另一個相關的概念,

我們用這個名詞「Joy in laughing at others; Katgelasticism」來描述主動 去尋找並且享受他們能夠嘲笑別人的缺點的情境,我們稱呼這種人叫

Katgelasticism (這個字是源自希臘字的 Katagelao 意思是 laughing at 嘲笑)。

有「喜笑人」傾向的人經常密切觀察別人,並且把握機會去說好笑的話或是 開別人玩笑。不同於「喜被笑」的人,他們不喜歡開自己玩笑去取悅別人,然而 也並不怕別人的嘲笑。假設「喜笑人者」被嘲笑,他可能會尋求反擊,類似「以 牙還牙,以眼還眼」。「喜笑人者」會因為說笑話或博君一笑而毫不猶豫的以刻薄 話語說一些不夠厚道或粗魯的事情。他們剛開始也許以為無傷大雅,但很容易後 來跨越界線而導致嚴重後果,例如傷了友誼或導致爭吵等。

四、「怕被笑」(Gelotophobia)、「喜被笑」(Gelotophilia)、「喜笑人」

(Katgelasticism)三者之關係

「喜被笑」和「喜笑人」是「怕被笑」的延伸性概念。根據 Ruch 與 Proyer

(2009)之研究發現,「怕被笑」和「喜笑人」是零相關,顯示「怕被笑」的人,

也會去嘲笑別人而不管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怕被笑」

的人不會去嘲弄別人,這意味著「怕被笑」,在嘲笑別人這部分不是很一致。至 少在在「怕被笑」的次團體中存在著一些「喜笑人」的人。另外,「喜被笑」和

「怕被笑」在人口變項上存在各自獨立之變異。相對的,有「喜笑人」傾向的人 較年輕,但男性並未特別有明顯傾向。

正如預期,「怕被笑」和「喜被笑」是負相關,這意味著「怕被笑」的人不 會主動去尋求藉嘲笑他們自己以取悅別人的情境。而「喜被笑」也不太可能顯現 出「怕被笑」之傾向。另一方面,「喜被笑」和「喜笑人」呈現正相關,這表示

「喜被笑」人會用自己的缺陷或開自己玩笑去取悅別人,但如果有機會可能也不 會避免嘲笑別人。另外,不同於自我貶抑之幽默,「喜被笑」的人,不會因別人

嘲笑他而貶低自己。他們真正是因為他們自己被嘲笑而感到愉悅,因此,「喜被 笑」的人為了要能享受這些情境,是需要觀眾的(笑的產生者)。

國內陳學志、詹雨臻(2009),針對 650 名 18-19 歲的台灣大學生,探討幽 默風格、嘲笑風格與人格特質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嘲笑風格彼此的相關部 分,「怕被笑」與「喜被笑」有顯著的負相關,與「喜笑人」有顯著的正相關,

而「喜被笑」與「喜笑人」有顯著的正相關,此結果與 Ruch 的研究大致類似,

但是與 Ruch 等人的研究,在「怕被笑」與「喜被笑」所呈現出的無相關,則呈 現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

五、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之發展

在 Ruch 與 Proyer(2008)的研究中,請熟悉此概念的臨床專家在實驗情境下 以半自陳式測驗來來進行「怕被笑」的評鑑。測量題目由「怕被笑者」的經驗世 界描述而來。這些陳述被放進 GELOPH<46>中(Ruch & Titze, 1998)。其中有些

在 Ruch 與 Proyer(2008)的研究中,請熟悉此概念的臨床專家在實驗情境下 以半自陳式測驗來來進行「怕被笑」的評鑑。測量題目由「怕被笑者」的經驗世 界描述而來。這些陳述被放進 GELOPH<46>中(Ruch & Titze, 1998)。其中有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