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實施與結果分析

第二節 回饋與省思

壹、行動循環的回饋

測驗後的每一份問卷皆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每個試題的意見,另一部分 是對多元試題的整體意見。故在最後進行整體意見的問卷分析,了解學生對於多 元試題的看法。以下進行說明:

一、課程與評量

Q:地理課綱中明定地理課程所應培養的能力如下。你認為這份多元題型試卷的試 題有測驗到哪些能力?(可複選)(表 4-2-1)

表 4-2-1 學生認為多元題型能測驗到的能力

選項 崩塌與土石流 洪患

百分比 百分比

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91% 89%

以圖表或論述表達意見的能力 84% 75%

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84% 78%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80% 79%

參與議題討論的能力 61% 37%

撰寫報告的能力 43% 42%

進行野外實查的能力 6% 2%

Q:承上題,你認為你在作答多元試題試卷時,尚缺乏哪些能力?(可複選)(表 4-2-2)

選項 崩塌與土石流 洪患

百分比 百分比

以圖表或論述表達意見的能力 56% 61%

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50% 46%

撰寫報告的能力 43% 33%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41% 38%

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0% 27%

進行野外實查的能力 28% 16%

參與議題討論的能力 17% 29%

二、教學與評量

針對教師在面對多元題型測驗時作出的教學改變學生的看法為何。

Q1:你認為崩塌土石流及洪患的單元課程,老師做出的教學改變為何?

Q2:承上題,你認為這樣的改變有助於增加哪些能力?(可複選)(表 4-2-3)

表 4-2-3 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改變有助增加的能力

選項 百分比

以圖表或論述表達意見的能力 73%

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66%

撰寫報告的能力 48%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80%

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87%

進行野外實查的能力 1%

參與議題討論的能力 76%

第 1 題為開放式問題。學生的回答主要為「分組討論」與「邏輯訓練」兩大 類,包含「分組討論,且不只上台書寫答案,還以上台訂正他人、他組的邏輯,

辨別是否錯誤」、「更多小組討論的機會,增進我們的思考能力」、「老師訓練 我們的邏輯,並要求我們把答案有系統的寫下來」、「讓我們自己思考什麼題目 要用什麼方向去想」。以上皆為研究者在評量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做出的教學改 變與調整,且對於這樣的改變方式對他們寫多元題型都有正面的評價,認為這樣

教學有助於他們提昇「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參與討論議題的能力」以及「以圖表或論述表達意見的能力」。但同時也有同 學在訪談中表示「小組可分更小才有利大家練習,要不然一定會有冗員,而且可 以的話最好每一個人都上去寫。(C0144)」此問題也是研究者最後認為人需在教 學上改善的一點,因為試題的寫題討論練習過程中,一組6-7 個人並非所有人認 真參與討論,所以未來在教學上應再針對這點進行改善。另外,學生也認為「只 要有練習,非選只要上課有聽都可以寫得出來,覺得比選擇還要好拿分。如果以 後的大學考試都要改成多元題型,應該要在高一甚至更早的時候就要開始練習。

(C0145)」

三、整體看法

Q:總的來說,你認為多元題型試卷與選擇題型試卷哪一份難度較高?

表 4-2-4 學生認為多元題型與選擇題型的難度比較

試卷 多元題型 選擇題型 備註

崩塌與土石流 99%(81 人) 1%(1 人) 共 82 人

洪患 94%(84 人) 3%(3 人) 共 88 人,一人缺答

在這題其實絕大多數的學生仍認為多元題型測驗難度較高(表 4-2-4)。他 們的回答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類,包含 1.需熟悉內容或概念。如:「要從很根本的 原因去分析題目,如果對相關章節不夠熟悉,在作答時就會沒有想法,無法順利 得分。」「多元題型需要完整的背景知識才能敘述好一件事,而選擇題行只需有 約略的知識即可連結。」2.書寫表達能力需增強。如:「因為缺乏選項,就不知 道怎麼寫。」「需要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再用文字敘述出流暢的回答。」3.

分析解題的能力需提昇。如:「解釋問題和現象,在沒選擇的情況下,往往寫不 出最正確的答案。」「想不到回答問題的方式和應該要如何回答。」4.對多元題 型不熟悉。如:「以前都沒寫過這種題型、較不熟悉。選擇題可以從選項中找答 案,這份試卷要自己想出答案。」「邏輯的相關題型訓練較不熟悉,且用文字表

達困難。」

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過去用選擇題的試卷學生可以藉由選項猜題,對於 教師檢驗實際的教學成效有限制與不足,學生在學習上也常抱著投機的心態的學 習,即使對概念不熟悉也可作答,且因為缺乏書寫的邏輯訓練與適切的系統思考 教學,學生在寫題時常無法歸納、組織、分析解題。而認為選擇題型較難的意見 則是「因為有時無法看懂選項,無從回答,多元的可把會的寫出來」、「選擇題 的都已經有答案給你選了有些題目會被固有的答案影響自己原本的答案」、「多 元的答案比較彈性,選擇的會比較死比較固定,主觀來看也容易被其他選項混淆」。

學生若是已能順暢表達自己的意見,皆認為其實多元題型可以寫的答案比較彈性,

但選擇題容易受其他選項誘答性影響。

Q:你是否贊成未來大學入學考試或學校考試改行多元題型進行測驗評量?

表 4-2-5 學生是否贊成大考改為多元題型評量

贊成 不贊成 備註

67.4%(60 人) 29.2%(26 人) 共 86 人,2 人缺答

選擇不贊成的大多都是覺得多元題型的難度較高且得分困難,如:「考試解 釋難度增加,拿分更辛苦」、「題型有些困難」等。部分學生認為題目變難對他 們來講來分也就更難,故希望能繼續以選擇題進行測驗。但這樣的回應,也是其 他同學贊成未來改採多元題型測驗作為大學入學考試的原因,包含 1.多元題型鑑 別度較高。如:「才不會有人用猜的,會就會不會就不會」「學生才不會有僥倖 猜對答案的心態。」「可以確切知道自己這題會不會,而不是碰運氣。」等 2.

可增加學生思考能力。如:「多元試題教能讓我們練習論述與分析的能力,增加 獨立思考。」「能使學生的思考能力提升。」由於學生的入學考試仍以選擇題型 的入學測驗為主,然而經過一個月的行動研究在教學及測驗上的改變後,超過六 成的學生贊成改變選擇題時的測驗型態(表 4-2-5),即使他們皆認為這樣的題

實力差距。

最後,透過學生作答的表現、學生的試後問卷及訪談,再加上教師教學的觀 察結果,三方面向資料進行三角驗證時可以發現,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學及引導練 習等在作答上的表現多有進步,若從同一題型或思考邏輯的方式來看,不論是上 課討論的上台作答的結果或是測驗試卷的通過率皆有提昇(如影響、解決方案提 出等的限制反應題題型),對於學生的系統性思考以及組織統整能力、書寫表達 能力等有實質上的增加。另外,試後問卷及訪談的過程,多數同學也認為透過教 師的教學引導教有助於學生建立邏輯思考及組織的能力,也才能進一步在進行試 題測驗時懂得如何將答案有條理的寫下,若僅是考試上進行多元題型測驗而教師 為改變教學模式,學生認為對於能力的養成可能還是很有限,且學生更認為未來 若大學入學考試改變,學校應及早從國中甚至國小就開始培養學生思考與表達能 力,而不是一直使用選擇題進行評量考試。表示當學生面臨難度提高的多元題型 測驗時,雖認為需較多時間準備與練習,但仍願意進行改變以增加自己的素養與 能力。而在教師教學觀察方面,改變教學模式可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小 組討論或是上台書寫的方式讓增加教學互動性,也可透過學生的討論過程了解學 生的實質困難與問題,有助教師即時調整教學與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式,有效 提昇學生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及素養。

貳、教師的省思

透過三次的行動循環過程,研究者以教師的角色藉由教學方式以及評量測驗 方式的改變,了解如何在教學現場經由教師的協助可以讓學生具備新課綱所強調 的能力素養。以下將從研究者的角度提出本研究的反省與思考:

一、教學時數與分組人數的限制

本部分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以高三學生進行實驗,雖然在課綱中有明定教學的 建議時數,本校的課程時數規劃(六節)上也可配合行動研究的進行,然而,多 數學校採行普通高中的課綱(四節)時,較無法完全參照本研究的教學模式,時 數上可能面臨不足的狀況。並且,因研究實施時間鄰近學測,仍需挪用時間幫學 生複習,故在研究進行時有點趕,很多細節容易忽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發現,

雖然要求學生上台書寫答案,大家可互相參考,但學生寫板書的時間太長且並非 所有人都要上台寫,導致部分同學討論完後在台下發呆或是聊天,無法有效控制 全班的秩序及專注力。6-7 人的小組也很難避免有學生不參與討論,或是僅等待 別人答案而不思考,未來在規劃上應盡量縮減小組人數至3-4 人,並安排每一個 人工作以提高課堂上的參與度。

二、教學評量?評量教學?

在理想的教學模式裡應依照教學目標,擬定課程及教學計畫,最後再根據目 標編製評量與測驗以檢視教學成效。然而,本研究在進行時,是先根據教學目標 編製多元題型測驗評量,再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規劃,難以避免地又流於考試 引導教學的俗套中。反省研究者的教學模式進行過程,因編製試題的困難度較高,

在理想的教學模式裡應依照教學目標,擬定課程及教學計畫,最後再根據目 標編製評量與測驗以檢視教學成效。然而,本研究在進行時,是先根據教學目標 編製多元題型測驗評量,再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規劃,難以避免地又流於考試 引導教學的俗套中。反省研究者的教學模式進行過程,因編製試題的困難度較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