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實施與結果分析

第一節 教學與評量的行動循環

一、行動研究前的準備

(一)教學學目標與教學課程的擬定與規劃

回到整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課程—教學—評量三者合一,才能實際達到教 學的目標,所以,在進行實際的教學與評量之前,需重新檢視課綱明訂的核心概 念與具體教學目標。然而,以本次研究的教學範圍來看,目前課綱中的具體目標 中較缺乏系統性的概念規劃,如洪患的核心概念「1.洪患發生的因素」,其具體 目標要達到1-1 能認識台灣洪患的成因、1-2 認識區域環境因子對洪患的影響。

學生應先具洪患的背景知識,在已具備必要先備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再將洪患成 因及影響做一完整的概念思考。所以,教師在教學前應先就課綱的具體目標重新 解讀、編寫,需先讓學生擁有基礎知識後再加深加難,先從認知能力中的記憶、

了解再進一步至分析、應用等高層次能力。教師重新解讀的部分,如:要了解台 灣發生洪患的成因,學生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洪患?哪些因素會導致洪患的發生?

再以台灣為例討論台灣時常發生洪患的原因為何?學生較能有一完整概念的學 習。

根據勒溫(Kurt Lewin)提出之「規劃-行動-觀察-反省-重新規劃」的行動研 究循環再生模式基礎而形成本研究的研究循環模式(圖 4-1-1),而行動研究的 規劃時程如下表4-1-1:

圖4-1-1 本研究行動循環模式(改自勒溫行動循環再生模式)

(二)教案的設計與規劃

根據第一部分的行動研究得到的結論,為了要讓教學有效、可以解決學生的 學習問題以及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教案設計時必須先了解學生在進行多元 測驗試題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參考張玉成在思考技巧與教學(2013)提到的教 學技巧,將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教師的解決方法設計如下(表4-1-2):

表4-1-2 學生面對多元題型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面對多元測驗試題無法得分的可能原因 教師的解決方法

(1)對建構反應試題不熟悉 利用學習單讓學生練習書寫各種建構反應試題

的題型。

(2)不了解題幹題意的問題為何 設計試題時與專家學者及行動研究諍友進行討

論與修正 (3)不知道要寫多仔細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寫得清

經由小組的分組討論,讓學生可以聽取大家不同 的意見與想法,了解可以如何寫題。

(4)對試題的測驗內容不熟悉 確保評量測驗的試題教師在上課時都有教學。

(5)對指示動詞的不熟悉 利用學習單讓學生練習書寫各種指示動詞

(6)放棄或懶得作答 測驗前或測驗中鼓勵學生作答。

在教案的設計中與課程進行中,根據以上教師可採用的解決方法,讓學生降 低可能無法得分的原因,並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了解其成效,以及是否還有其他的 問題出現。另外,在教學的課程內容邏輯以及學習單的練習時,採用「系統思考」

的模式增加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如結合系統思考面相,地理教學可從以下觀點 進行整體化、系統性的討論:1.地理現象的定義與背景、2.地理現象的變化過程、

3.影響地理現象的因素、4.地理現象產生的影響及後果、5.提出解決方法,而高 三地理議題的課程內容亦更有助於學生進行系統思考的運用,提昇學生組織、統 整、分析等能力。並且在學習單上利用5W 進行議題探討,讓學生可以結合系統

(三)教室環境的安排

行動研究中的兩班的人數都較多(C 班 50 人、D 班 47 人),為了要讓學生 參與討論的程度提高,將採用小組教學法,在上課進行時進行分組,每組6-7 人,

位置鄰近的同學為一組,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堂課利用電腦、投影機及 PPT 進行課程內容教學,並再討論學習單試題時利用黑板請每組派人上台寫題,

以利與全班同學討論答案。

二、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測驗之前,先向學生說明測驗的目的,並預告包含本章及接下來第三次段考 範圍的兩個章節都不再使用原本廠商出好的測驗試卷,會由教師自編試題且採用 多元題型進行小考測驗,並在第三次段考時使用多元題型作為段考的測驗評量方 式。在小考測驗的每堂50 分鐘時間內,會先進行多元題型試題,測驗完將考卷 收回後,再進行試題內容與測驗能力平行的選擇題型試題。如此安排有以下兩個 目的:一,先考多元再考選擇,學生較不會受到選擇題型的選項影響多元試題的 答題。二,可讓較教師了解學生在相同試題、不同題型下所遇到的學習困難。

(一)第一次的行動循環

第一次的行動循環過程根據規劃,將依照過去的教學方式,不另外強調或加 強學生書寫多元題型的能力,因高一學生已上過海岸地形,對於海岸變遷的相關 概念有基礎的背景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也透過複習將他們的概念統整,讓學生有 較為完整的的概念知識進行測驗。

1. 行動預備—編製多元測驗試題的評量試題

為使學生能了解多元題型測驗試題的測驗方向與題型,本章的試題參考 2012 地奧個人賽 WRT 試題第 B 題「Impacts of coastal development 海岸發展的衝 擊」進行改寫。其測驗主要概念包含:地圖判讀、地形作用、海岸地形、地形變

遷及土地利用、海岸利用、海岸變遷、地形資源。皆涵蓋於我國課綱所訂定的主 要概念,且試題設計上具有由淺入深、系統性的特色,故選擇此試題進行第一次 行動循環的測驗。

2. 行動實踐與觀察—僅進行多元測驗試題的前測,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1)測驗時間:多元題型 35 分鐘、選擇題型 10 分鐘

(2)施測人數:C 班—49 人、D 班—41 人 (3)試題分析

每一試卷將透過難易度針對學生對於題型差異、測驗認知能力的差異進行 學生表現的分析,了解學生是否在某些題型或高層次認知能力的表現較差,並再 透過問卷及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困難。

a.題型與學生表現(表 4-1-3(1)、表 4-1-3(2))

海岸變遷的試卷中出現三種題型,包含第 1.3.4 的作圖題、第 2 題的簡 答題、以及第5.6.7 的限制反應題。三種題型的作答表現來看,以限制反應題的 通過率較高、作圖題次之,表現最差的是簡答題。第2 題簡答題的題目:學生要 先能夠熟悉我國海岸管理的分類才可正確答出答案。試後詢問學生原因,多數學 生表示並未熟讀海岸管理分類方式,但是在選擇題中可以猜一下也有藉由選項回 憶上課內容進行選項的猜測,故此題的學生表現上選擇題的通過率高於多元題型。

另外,有關作圖的第 1.3.4 題,因為試題間有連鎖關係,學生作答的沿岸流 方向會影響堆積與侵蝕的位置,然而,學生反映「在作答第一題時過去考題的經 驗都是用突堤效應呈現的結果來判斷沿岸流方向,若用此圖無法找到解題關鍵的 沙嘴,就無法判斷(C0121)」,與實際作圖是否困難較無關。

而限制反應試題的 5.6.7 題部分,從學生實際寫題的狀況來看,部分學生無 法做到指示動詞要求的「說明」,僅從影響的方向或層面用簡單的字句作答(圖 4-1-2○1、○2),另外,學生表示「不懂哪些是社會經濟層面,除了工業區出現提

供就業機會外,很難再想還有什麼(C0147)」。但仍有學生可完整進行說明(圖 4-1-2○3、○4)。

(○1 ,錯誤) (○2 ,錯誤)

(○3 ,正確)

(○4 ,正確)

圖4-1-2 海岸變遷第 5 題的學生作答狀況○1 ○2 ○3 ○4

第 7 題的解決方案因為課堂上有教到所以可以作答,然而在敘述上仍較為籠 統,並未依照永續發展上「經濟、社會及環境」層面進行答題,大致可顯現出來,

學生對於限制反應題的作答雖通過率較高,部分學生無法得分除了無法詳細說明 外,亦包含對於海岸系統下變遷影響的層面概念邏輯不夠完整(圖4-1-3○12)。

(○1 ,錯誤)

(○2 ,正確)

圖4-1-3 海岸變遷第 7 題的學生作答狀況○1 ○2

比較多元題型與選擇題型表現差異時,可發現第 7 題的多元題型通過率高於 選擇題。學生表示「這個上課有講過,有記得就可以寫,只是選擇題的選項每一 個都好像,很難選(D0236)。」代表多元題型可實際反映上課學生的吸收狀況,

選擇題型若設計上錯誤選項的誘答性高則易使學生產生概念混淆的情形。

表4-1-3(1) 「海岸變遷」單元之多元題型的難度與鑑別度 範圍 題號 知識向度/

認知歷程向度

多元題型 難度(通過率)P 鑑別度 D 棄答人數 C 班 D 班 C 班 D 班 C 班 D 班 海

岸 變 遷

1 概念知識/應用 作圖題 0.33 0.36 0.41 0.29 0 0 2 事實知識/記憶 簡答題 0.03 0.00 0.06 0.00 0 0 3 概念知識/了解 作圖題 0.28 0.47 0.31 0.35 0 0 4 概念知識/了解 作圖題 0.34 0.36 0.31 0.43 0 0 5 概念知識/分析 限制反應題 0.56 0.60 0.46 0.33 0 0 6 概念知識/分析 限制反應題 0.47 0.45 0.52 0.71 0 0 7 程序知識/應用 限制反應題 0.65 0.64 0.46 0.43 0 0 表4-1-3(2) 「海岸變遷」單元之選擇題型的難度與鑑別度

範圍 題號 選擇題型 難度(通過率)P 鑑別度 D 棄答人數 C 班 D 班 C 班 D 班 C 班 D 班 海

岸 變 遷

1 選擇題 0.63 0.46 0.63 0.64 0 0 2 選擇題 0.34 0.61 -0.06 0.21 0 0 3 選擇題 0.50 0.43 0.38 0.43 0 0 4 選擇題 0.53 0.43 0.81 0.57 0 0 5 選擇題 0.61 0.58 0.48 0.45 0 0 6 選擇題 0.58 0.79 0.38 0.14 0 0 7 選擇題 0.54 0.58 0.38 0.36 0 0

b.測驗認知能力與學生表現

本試卷除第 2 題外,其餘皆屬概念知識的知識向度,符合地理學的課程與教 學為概念的建構與應用為主的目標。在認知歷程向度方面,記憶層次的第2 題雖 屬認知能力較低的試題,但學生普遍表現較差(P=0.03 及 0.00),屬於難題,但 在選擇題的難度表現僅屬於中等的題目(P=0.34 及 0.61)。在多元試題中的記憶 性題目學生不一定能得分的原因在於,考前沒有複習即無法得分,但學生對於記 憶性的題目則在選擇題中容易透過選項進行猜測。另外,屬於高層次認知能力的 應用第1 及第 8 題以及分析能力的第 5.6.7 題,在難度的表現上皆屬於中偏難或 中偏易的中等題型,學生的作答通過率高低並未明顯因測驗的認知能力層次較高

本試卷除第 2 題外,其餘皆屬概念知識的知識向度,符合地理學的課程與教 學為概念的建構與應用為主的目標。在認知歷程向度方面,記憶層次的第2 題雖 屬認知能力較低的試題,但學生普遍表現較差(P=0.03 及 0.00),屬於難題,但 在選擇題的難度表現僅屬於中等的題目(P=0.34 及 0.61)。在多元試題中的記憶 性題目學生不一定能得分的原因在於,考前沒有複習即無法得分,但學生對於記 憶性的題目則在選擇題中容易透過選項進行猜測。另外,屬於高層次認知能力的 應用第1 及第 8 題以及分析能力的第 5.6.7 題,在難度的表現上皆屬於中偏難或 中偏易的中等題型,學生的作答通過率高低並未明顯因測驗的認知能力層次較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