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師如何藉由教學模式與教學評量方式的調整以達成學生 具有「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養。首先,透過內容分析法了解國際地 理教育的理念及測驗的發展趨勢,參考iGEO WRT 試題編制具有主題性、系統性 特色的多元題型試題,了解學生進行多元題型測驗作答的困難與問題後,藉由行 動研究將教學與測驗整合以提昇學生達到課綱所欲要求的表達與統整、組織、分 析、應用,進一步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章將統整前面的論述及研究過程,得出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並提出可行的教學模式以提供教師進行教學的參考與應用。

一、國際地理奧林匹亞WRT 測驗試題的特色

國際地理教育評量的發展趨勢,除了加入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的多元化評量 外,在紙筆測驗上,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的WRT 試題特色可成為我國未來在十二 年國教下測驗評量方式的參考方向。國際地理奧匹亞雖是競賽,然而其試題的組 成結合國際發展的特色,並由各國出題經小組審核,在測驗上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

本研究將 2006 年至 2015 年的國際地理奧林匹亞 WRT 的競賽試題進行內容 分析,得出以下幾點:

(一)WRT 的測驗目標:測驗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以及地理技術,包含:

地圖的技能、查詢的技能與圖形的技能。並且結合地理理論知識與區域背景下能 夠應用他們的知識並能利用地理技能。

(二)WRT 的測驗主題與主要概念:WRT 的測驗主題與主要概念其中出現 最多的概念為「地形地景與土地利用」、「氣候與氣候變遷」以及「資源與資源管

念是否完整,重視概念的延伸並加深、加廣。

(三)WRT 的試卷結構與試題組成:在試題組成中的 1.試題類型:圖片題

(地圖題、統計圖表題、照片題、圖題等)佔69.7%,文字題(長文題、簡述題)

佔30.3%。2.作答類型:選擇反應試題佔 13.07%、建構反應試題佔 86.93%。在 建構反應試題中出現最多的是限制反應題,其次為簡答題。WRT 試題常以圖表 內容為出題主幹,主要因iGEO 為減少非母語受試者在語言上的限制而減少文字 題,主要利用圖表解析與此圖相關概念,並配合部分的簡答題、限制反應及繪圖 或計算題型,以測驗學生是否能完整了解概念,較符合地理學所強調結合知識與 分析應用的統整能力。

(四)WRT 的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WRT 測驗主要知識向度以「概念 知識」為主(佔77.69%),認知歷程向度則以「了解」(49.8%)最多、其次為

「分析」(24.3%)及「應用」(佔 14.34%),符合 iGEO 測驗目標中所提到除了 地理的知識與概念外,另要測驗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另外,試題中亦包含

「評鑑」與「創作」能力的試題,此類的能力有助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創造思 考等能力。

另外,WRT 主題式的試題設計涵蓋基本知識與高層次的應用與問題解決,

加上系統性的特色有助於學生能從事件的現象、成因、發生過程、影響及解決辦 法等將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整合,實際應用在生活之中。

二、學生在進行單一選擇題型與多元題型的作答表現差異

研究者於 103 學年度上學期利用任教的兩個高二班級進行研究比較。經研 究後發現:整體而言,學生在選擇題型的表現皆優於建構反應試題。學生對於建 構反應試題的開放性作答型態無法拿分的原因包含:1.對建構反應試題不熟悉、

2.不了解題幹題意、3.不知道要寫多仔細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寫得清楚、4.對試題 的測驗內容不熟悉、5.對指示動詞的不熟悉、6.放棄或懶得作答等。雖然在試後 問卷中,學生多數認同多元題型測驗可以增加自我的能力,但是畢竟不是他們未 來要面臨的升學考試方式,影響部分學生的作答意願。另外,這次的研究也發現 若考試的方式改變了,但是教師的教學方式若不調整或是教導學生思考或解題的 技巧,不易改善或提昇學生的實際能力。欲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組 織統整能力等高層次能力,在配合適切的評量方式下,教師亦應做出教學上的調 整。

三、教師如何發展整合高層次能力教學與多元題型測驗的教學模式

參考施添福所提出的整合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課程與教學評量三者需 整合後,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藉由研究者於105 學年度任教的高三社會組兩 班,以行動研究循環的方式,了解若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以及 表達能力,亦需運用適切的評量測驗測驗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而教師應該做 出的調整與改變。研究者設計三次的行動循環,透過行動研究的過程與反饋不斷 調整教學的方式,以符合主要的研究目的。以下為針對本研究中教學模式調整後 的結果與建議:

1.運用系統思考教學。

配合十二年國教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素養。系統思考有助學生從地理 現象的背景、影響因素、交互作用、影響與後果以及解決方法等方向了解事情的 整體觀。對於學生在組織、整合、分析、應用等高層次能力有實質的幫助。利用

「系統思考」模式設計教學課程與設計學習活動,並配合多元題型編制試題,由

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學習問題。

2.指示動詞及寫題技巧的教學。

學生多半對於以建構反應試題為主的多元題型測驗難以掌握的原因,除了題 型不熟悉外,亦包含學生在於組織、分析與書寫表達能力上的不足。學生若能在 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問題中指示動詞的所要求的答案為何,或是能夠了解的題型 或問題下可以怎麼作答,並與學生共同討論答案與評改邏輯,通常學生都可以迅 速的掌握寫題技巧並提高得分率。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試題為例,此限制 反應題的學生表現從「海岸變遷」試卷的P=0.64 提升至「崩塌土石流」試卷的 P=0.82。學生可藉由教學的過程提升書寫表達、組織、分析的能力,教師也可實 際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3.教學模式的調整。

若要實際利用高層次能力教學結合多元題型測驗以因應未來考試制度與考 試方式的調整時,需發展出適切的教學流程與教學模式。以下研究者在此次行動 研究中做出教學流程上的改變(圖5-1-1)。

圖 5-1-1 本研究的教學流程

教師需先解讀課綱中的主要概念與具體目標,並確認每一具體目標學生應具 有的能力後,進行測驗試題的雙向細目表編制,在蒐集教材與評量的資料後,選 擇適當的題型編制試題,如記憶層次的試題若是專有名詞類的定義是否要以簡答 題的方式進行測驗,題型的不同會影響學生的作答表現。另外再設計教師需針對 具體目標所應達成的能力做出教學的調整,並融入「系統思考」模式設計教學內 容,由淺入深的思考邏輯,引導學生了解議題或事件的整體性,並且可以更有系 統或組織地進行討論以進一步分析或提出解決方案。完成後需將試題與課程內容 與專家學者或是同科教師進行討論,並加以修正或調整試題及教學內容與技巧,

最後進行教學及測驗。

根據以上流程,再進一步將其改寫為「系統思考與多元題型整合教學模式」

(圖5-1-2),此模式的目的在於給予教師在因應考試方式上的改變時,教師可實 際進行與參考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于杰(2010):〈淺談新加坡高等教育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特色〉,《中國電力教育》,

12:197-198

王恆(2006):〈部分國家高考制度比較與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江蘇工業學院 學報》,第 7 卷第 1 期:63-65

丘愛鈴(2012):〈如何考出學習力?--新加坡教育評量改革的啟示〉,《師友月 刊》,546:51-55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

159:106-120。

李明燕(1987):〈近年大專聯考地理科命題趨勢及相關教學法〉,《地理教育》,

13:110-116

李明燕(2008):〈從選才觀點試論指定考試地理科試題的命題方向〉,《考試學刊》,

5:1-26

李明燕(2011):〈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結構之研究〉,《考試學刊》,9:1-24

沈淑敏(2008):〈國際地理奧林匹亞測驗和我國高中地理教育的反思〉。《第十 二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永豐(2012):〈香港三三四制的改革與省思〉,《通識再線》,40:53-55

林孝信(2012):〈香港世紀性大教改。大學教育「三轉四」的來龍去脈〉,《通 識在線》,40:40-43

胡少偉(2008):〈香港考試制度的變革〉,《優質學校教育學報》,5:57-64

許珊瑜(2008):〈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的選才及總結性評量功能之探 討〉,《考試學刊》,5:89-108

陳國川(1994):〈從聯考試題的內容特質談國中地理教學的改善方向〉,《中等 教育》,45(4):92-108

陳新豐(2000):〈教育改革中的評量機制—談學校實施教學評量的具體策略〉,《國 教之友》,52(2):72-79

程介明(2012):〈香港教育的沿革與改革〉,《通識再線》,40:37-39

黃思綺、沈淑敏(2010): 〈高中階段測驗題型多元化之可行性探討〉,《地理教 育》,36:77-88

黃政傑(1982):〈當前命題的缺失及改進〉,《師友月刊》,183:25-29

黃朝恩(2000):〈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

10:6-19

黃朝恩(2002):〈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28:1-9

黃德興(2011):〈新中國成立以來會考、中考、高考的歷史回顧〉,《教學月刊》,

9:7-14

賈生玲、李鳳華、蘇芳如、蒲思穎(2012):〈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非選擇 題紙筆評量試題研發之初探〉,《中等教育》,63(2):157-176

甄曉蘭(1996):〈應用建構教學理念於教育專業發展課程之研究(I)〉,《國科 會研究報告》。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

《國教之友》,52(3):3-18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