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回復力

一、回復力發展脈絡與意涵

回復力(Resilience)一詞最早由力學領域所提出。1970年代開始,回復力這個概 念首先從力學被引入生態領域。Holling (1973)認為回復力為系統經過暫時性的外部 擾動後,能夠回到均衡狀態的能力或緩衝力。後續亦被應用於社會科學與環境相關 領域。Timmerman (1981)討論社會對於氣候的回復力,連結回復力與脆弱性,將回 復力定義為系統或系統一部份成受災害事件的衝擊,並從中回復的能力。他認為社 會回復力是人類社會基礎設施受到擾亂時,從中復原或是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涵 蓋了社會、空間和經濟領域,也需考量到經濟結構、人口結構變化、制度變遷、資 源使用獨立性及財產權。Luthar & Cicchetti (2000)將回復力定義為,雖然個體正經歷 著顯著的災難或困境,卻仍表現出正向適應的動態歷程;說明復原力不僅是種人格 特質,亦是當個體身陷困境時所反映出來的一種正向適應的歷程,此種適應可能來 自於個體內外在因素在環境因素或二者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聯合國國際減災 策略組織」(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UNISDR 或ISDR),該組織於2004年考量自然災害,將回復力定義為系統、社區或社會抵抗或 改變的容量,使其在功能與結構上能達到一種可接受的水準,此由社會系統能夠自 行組織能力、增加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包括從災害中回復的能力)的含量決定;同時 也認為,在面對氣候災害等潛在威脅時,回復力是自然系統與人類系統中相當重要 的特性,有助於減少脆弱性及永續發展(鄭仲傑,2010)。就觀光的範疇而言,Cochrane (2010)認為回復力是適應性的動態型架構,對旅遊地的週期性變化、過度期轉變或是

14

Timmerman (1981)

討論社會對於氣候的回復力,連結回復力與脆弱性,將 回復力定義為系統或系統一部份成受災害事件的衝 擊,並從中回復的能力。

Luthar and Cicchetti (2000)

將復原力定義為,雖然個體正經歷著顯著的災難或困 境,卻仍表現出正向適應的動態歷程。

UNISDR (2004)

考量到自然災害,定義回復力為系統、社區或社會抵抗

15

絡關係、防救災意識、觀念及知識技能與調適回應(短期:整備、應變措施;長期:

重建、減災計畫)等五項因素同時受到專家與社區居民重視,係構成社區脆弱性與回 復力之重要內涵,此外專家較重視直接影響社區脆弱性與回復力之因素,而社區居 民重視的則是一種內在、自我的關係或本質。

許慧麗(2011)研究災後重建與社區復原力,主要探究民間團體投入八八水災社區 重建的過程,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深入各別訪談法進行資料搜集,研究結果發現,屏 東縣因莫拉克颱風侵襲,造成因為地理位置及產業、文化等不同的生活區位而形成 農村聚落的農田流失、原鄉部落的家園流失及沿海村落的養殖與果園流失,三種不 同的災難型態。並發現四種重建工作模式:社區營造、社區照顧、社區安全及社區 觀光。也發現培力(Empowerment)是促進公私互動關係優質化的關鍵;所以,社區的 復原裝備應建置儲備、演練並累積能量,而重要的復原歷程因子如鼓勵發展社區願 景、形成社區工作團隊並適切分工、方案操作訓練社區能力…等;而民間團體除對 投入社區工作更需預置社區服務能量;公部門要從認知改變來選擇社區培力工作,

要瞭解社區特性、培力人才及社區,並以走動式接觸讓培力角色發揮。

李維芹(2012)研究宜蘭縣蘇澳鎮六里颱洪災害預警系統與居民調適行為,主要目 的在建構災害預警系統與居民的調適行為關係,並了解調適行為的影響因素與空間 特性。結果顯示共有七項因素對災前調適行為有顯著影響,災前調適行為係數為正 的影響因素有:「為防災社區 」、「災後調適行為」、「職業為商服務業」、「預 期效果」、「淹水風險知覺」;負的則為「語言影響程度」、「災害經驗」等。而 在災後調適行為中,共有六項因素會顯著影響居民採取災後調適行為,災後調適行 為係數為正的影響因素有:「參考他人程度」、「災前調適行為」、「避難行為」、

「教育程度」;而負的影響因素為「為防災社區」、「與土石流潛勢溪流距離 」。

相關研究彙整如下表2-7。

16

表 2-7回復力相關研究整理表 回復力相關研究整理表

學者 年份 相關研究

楊靜怡 2009

研究結果顯示,社會經濟、制度體系、實質環境 為社區回復力之影響要素。而災害經驗與認知、

災害事前準備、災後調適措施等則是評估不同地 區居民災害回復力特性的重要因素。

鄭仲傑 2010

研究發現災害敏感區、社區社會網絡關係、防救 災意識、觀念及知識技能與調適回應等五項因素 同時受到專家與居民重視。

許慧麗 2011 研究結果顯示,社區營造、社區照顧、社區安全 及社區觀光為四種可行的災害重建工作模式。

李維芹 2012

研究發現,預警系統中警訊所使用的語言以及防 災社區所執行的相關課程或演練,對調適行為有 著顯著性的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小結

綜觀前述文獻討論與相關研究可得知,大都以「災害經驗與認知」、「災害事 前準備」、「災後調適措施」等要素來評估地區不同的回復力特性,除此之外,民 間團體的幫助與政府政策都會對社區居民災後調適有些為幫助。因此,本研究將依 照前述論述作為本研究發展問卷題項之參考。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