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節將進行第一章之研究目的結果與討論,並根據第四章資料分析與假設檢定 提出結果說明如下:

一、觀光衝擊各項構面描述分析

在觀光衝擊變項中主要分為『經濟』、『文化』及『環境』等三個構面,各構面 描述性分析結論如下:

(一) 經濟方面:

受訪居民對於發展觀光「會增加當地農產品銷售機會」認同度排序為最高,

次高為「可以增加本地工作機會」,由此可推論,居民認為因為發展觀光可增加 當地農產品銷售與增進就業機會,而居民認同度最低的為「會使得本地物價上 漲」,由此推論,當地居民認為發展觀光並不會使得本地物價上漲。根據此一構 面分析可知,茂林國家風景區內多數居民認為發展觀光,不但不會使得物價上 漲反而還能帶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機會,並促成地方就業機會增加。

(二) 文化方面:

受訪居民對於發展觀光「會提升地方形象與知名度」認同度排序最高,次 高為「會讓當地政府更重視社區發展」,由此可推論,居民認為當地發展觀光除 可吸引遊客前來使得地方形象與知名度提升外,也可促成當地政府更加重視社

49

區發展。而認同度最低的為「會增加居民與遊客之間的衝突」,由此可知,茂林 國家風景區內的居民與遊客之間並不會因為觀光發展而增加衝突。

(三) 環境方面:

受訪居民對於發展觀光「會使得本地對外交通獲得改善」同意度排序為最 高,,次高為「會提升社區居民的環境意識」,以此推論,居民對於當地發展觀 光能促使對外交通明顯獲改善感受度最高,而同意度最低的為「會增加公共設 施的破壞」,由此可知,居民普遍認為並不會因為發展觀光,而增加公共設施破 壞的機會。

二、社區災害回復力各項構面描述分析

社區災害回復力中主要分為『環境敏感度』、『社區依附參與』、『防災意識、

觀念及知識技能』、『調適回應』與『災害衝擊情形』等五個構面,各項構面描述 性分析結論如下:

(一) 環境敏感度方面:

受訪居民在「社區是屬於地形特殊的地方」最為同意,但對於「社區是屬 於災害容易發生的地方」題項之同意度卻是最低的。由此推論,居民雖認同自 己所居住的社區是屬於地形較為特殊的地方,但卻不因此就認為所居住社區就 屬於災害容易發生的地方,推論其原因可能為居民所居住的社區雖屬於山地區 域,但歷次風災所造成的崩塌破壞,多位於聯外道路上,社區並未直接遭受侵 襲所致。

(二) 社區依附參與方面:

受訪居民對於「社區是您很重要的一部分」最為同意,再來為「若災害發 生時,會積極配合各項事物(如:避難疏散)」,同意度最低為「社區面對災害防 治是積極的」。由此可知,多數居民因從小生長在相關社區,因此都視社區為 自己很重要的一部份,所以當災難不幸發生後,多願意再次投注相關資金進行 回復,且在面對災害時居民均願意積極配合相關避難疏散,但研究也顯示雖然

50

居民本身對於防災是積極的,但確認為社區在災害來臨前並未積極進行相關災 害防治措施。

(三) 防災意識方面:

受訪居民對於「社區要有緊急通報、災害應變與醫療計畫」同意度最高,

接下來則為「社區若有互助自救系統,對於降低災害損失能有幫助」,而同意 度為最低的為「平時觀察社區『戶外環境變化』對災害防治是有幫助的」。以 此推論,居民在歷次受災經驗中,因缺乏這些計畫及系統而無法降低災難所帶 來的損失,因此多數居民認為有必要在社區內建立相關災害緊急通報、應變與 醫療機制,且若能建立互助自救系統,也能有效降低災害損失。而居民在「平 時觀察社區『戶外環境變化』對災害防治是有幫助的」同意度為最低,可推論 居民平時較少觀察社區戶外的環境變化,也不認為其對災害防治有所助益。

(四) 調適回應方面:

受訪居民對「災害來臨時,會求助他人或團體協助」最為同意,最低為「災 害來臨時,可以自己採取應變或相關防護措施而不需要他人或政府協助」,以 此推論,當災害不幸來臨時,多數居民通常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處理災變,多 需要家人或鄰居朋友的協助。

(五) 災害衝擊情形方面(複選)方面

茂林國家風景區居民普遍認為發生於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是造成當地最 為嚴重的風災,研究結果也發現,相關居民於災前多採儲備糧食與自行清理住 家附近排水孔的垃圾和堆積物等為主要防災措施,此外多數居民在災後會向地 方政府單位提出改善或興建防災工程和強化建築構造或架高房屋等需求,期望 不再受斷橋淹水之苦,並認為協助清理善後與提供臨時避難收容處所對於災害 防制上是最有幫助的。

三、居民特性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

不同性別在觀光衝擊認知上並無顯著差異,而婚姻狀況與有無子女方面對於觀 光衝擊認知的影響,皆以「社會文化」呈顯著差異,且以未婚以及無子女的居民平

51

均同意程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未婚與無子女的居民較注重形象,因此對於 社區的形象及知名度較為重視;年齡對於觀光衝擊認知的影響,以「環境」與「社 會文化」呈現顯著差異,且以24~30歲居民平均同意程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 為24~30歲居民因工作需要經常往返市區與社區之間,因此較重視社區對外交通的 便利性,且對於社區的形象及知名度也較為重視所致;月收入對於觀光衝擊認知的 影響,則以「經濟」最有顯著差異,且以平均月收入為6萬元以上的居民同意程度為 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該地區居民多倚賴觀光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較高月收 入的居民對於當地發展觀光所帶來的各項經濟影響相對於其它收入的居民而言,擁 有更高的敏感度所致;職業對於觀光衝擊認知的影響,在「經濟」、「社會文化」與

「環境」皆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環境」最為顯著,並以家管、無職業或退休的 居民平均同意程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因為該類居民(家管、無職業或退休)

平時活動範圍皆在住家附近及社區內,因此會較常注意所屬環境周遭的狀況,也對 觀光衝擊環境層面認知較為深刻;居住地對於觀光衝擊認知的影響,以「經濟」較 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居住於六龜地區的居民同意程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因 居住地區位不同所致,六龜地區屬平地(鄰近市區),商家較多且交通條件也較佳,因 此居民對於發展觀光所帶來的各項經濟衝擊認知就較其它地區明顯;住宅型態對於 觀光衝擊認知的影響,以「經濟」較有顯著差異,且居住型態為借住的居民同意程 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房屋型態為借住者,對於當地發展觀光所帶來的衝擊 知覺較為客觀,因此對於經濟衝擊認知的同意程度較為其他居住型態的居民高。

四、居民特性對社區災害回復力影響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子女在社區災害回復力認知上均無顯著差異,推測 其原因可能因為社區災害回復力在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子女,這三方面上較無差 異,較可能受住宅型態、居住地點等因素影響,而除了女性在社區依附參與平均數 為最高外,男性、已婚、未婚,且不論有無子女皆為防災意識平均數為最高,由此 可知居民認為防災意識有其一定重要性;年齡對於社區災害回復力的影響,以「環 境敏感度」與「調適回應」呈現顯著差異,其中又以37~45歲的居民同意程度為最

52

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壯年人口都為家庭重要經濟與生活支柱,因對其於環境敏感 度與災害的調適回應行為上,均較其它年齡層來的敏感所致;教育程度對於災害回 復力的影響,以「環境敏感度」與「防災意識」最有顯著差異,且以教育程度為研 究所或研究所以上的居民同意程度最高,表示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周遭環境安全,

因此也較有防災意識;月收入對於社區災害回復力的影響,以「環境敏感度」較有 顯著差異,且以月收入為6萬元以上的居民同意程度為最高,由此可知,高收入的居 民,較重視周遭環境變化,對於環境敏感度也就越高;居住地對於社區災害回復力 的影響,以「社區依附參與」及「環境敏感度」有顯著差異,居住於不同地區的居 民平時與社區接觸程度不同,造成社區依附參與程度也會不同,其中以居住於茂林 區的居民同意程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茂林區屬山區且較為偏遠,因此居民 與社區的相互依賴程度會較其它地區為高,因此對於「社區依附參與」較有顯著差 異;住宅型態對於社區災害回復力的影響,在「環境敏感度」、「社區依附參與」以 及「防災意識」皆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社區依附參與」最有顯著差異,其中以 房子為借住的居民對於社區依賴與防災意識認同度為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房子 為借住的居民,現居地多為災後政府所提供的永久屋,對居民而言在經歷過災變後,

更懂得珍惜家園且會更為積極的參與各項災害防治事務;居住時間對於社區災害回 復力的影響,以「社區依附參與」最有顯著差異,且以居住時間為11~19年的居民同 意程度最高,由此可知,居住時間越長的居民在與社區交流上更為密切與頻繁,因

更懂得珍惜家園且會更為積極的參與各項災害防治事務;居住時間對於社區災害回 復力的影響,以「社區依附參與」最有顯著差異,且以居住時間為11~19年的居民同 意程度最高,由此可知,居住時間越長的居民在與社區交流上更為密切與頻繁,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