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的建議

茂林國家風景區內因具有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豐富的文化資產與溫泉蘊藏 量,為南臺灣的熱門觀光旅遊勝地。但在經歷兩次嚴重風災(2009 年莫拉克颱風、2010 年凡那比颱風)侵襲後,遭受到了嚴重破壞,觀光發展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在極端氣 候影響下,災害事件將日益頻繁,因此如何透過居民與政府間共同的努力,讓在地 觀光能永續發展,已成為極為重要的事。綜合問卷調查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 建議。

55

(一) 深入了解居民想法

從本研究中發現,茂林國家風景區因腹地廣大,因此各個區域內居民的需 求以及面對災害所需要的幫助會有所不同,且因地質地形條件不同受創程度與 回復狀況亦會有所不同,其所需的資源投注及協助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建議 地方主管單位應先進行相關地區的災害潛勢分析,以瞭解各地區可能的受災情 形,並針對各區居民進行既有資源與需求調查,藉以強化災害物資的整備與投 注效益。

(二) 持續強化農產行銷與推廣計畫

茂林國家風景區內有許多特色農產品,例如:蓮霧、李子、水蜜桃等,且 從前述研究分析結果中顯示,居民認為發展觀光會增加當地農產品銷售機會,

也會提升地方知名度。因此,建議地方相關單位,可持續輔助居民栽種合適當 地條件的各項農產品,並持續針對農產品進行各項行銷推廣計畫,以促進當地 觀光經濟效益。

(三) 建立區域聯防機制

從本研究問卷調查中發現,茂林國家風景區居民在災害侵襲時,均需家人 與社區間的相互協助,且經本研究統計資料顯示,該地區每戶擁有65歲以上老 人的人口比例高達38.9%,因此當災害不幸發生時,變會有老人就醫與安置需 求,亟需對外聯絡的能力。因此,建議地方政府可積極參與行政院災害防救委 員會目前所推動的『防災社區』計畫,以建立有效的區域聯防機制,並配合計 畫中建構相關防災緊急通訊系統,藉以強化災害發生時的社區自救能力。

(四) 建立資源投注機制、強化防災宣導

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在颱風來臨前,多會採取簡單的防護 措施以避免生命財產遭受損害,至於災後的救助方案,則多認為應該要由政府 出面處理。從本研究調查中發現,在災後政府與民間均會投注大量的物資至受 災區以協助災民,但從歷次風災經驗上可知,因為社區內存在著眾多的老年人 口,加上申請過程過於繁複,經費與物資往往無法有效投注在第一線居民,且

56

相關補助經費往往為其它民間機構所佔據,造成資源投注效益不佳與不均的問 題,更間接造成居民對政府的不滿與誤解。因此,在資源申請與投注部分,建 議政府部門可簡化各項申請方式,並透過地方層級組織(鄉鎮村里)進行協助,

而針對各項經費補助,也應建立相關稽核管理機制,以避免資源投注的浪費。

且多數受訪居民普遍認為災害協助清理善後與提供臨時避難收容處是對 災民協助最有助益的事,因此建議地方政府能落實災變管理各階段工作,除持 續加強居民的各項防災宣導措施外,也應強化該地區各項防災工程(例如:提 供充足之維生道路與避難收容處所),進而降低當災害不幸發生時對地方所造 成之衝擊。

二、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以茂林國家風景區內居民為研究對象,就影響觀光衝擊認知與社區災害 回復力與居民社經背景之因素作一探討,但礙於研究限制無法顧及更廣泛及深入之 研究,因此,就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缺失,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可供後續研究 之建議。

(一) 研究限制

因本研究基地-茂林國家風景區,範圍廣闊,各區分散且交通不便,受限於人 力、物力,無法進行全部居民調查,此為限制一。另因研究區受災時間距今已 多年,相關資料取的不易,本研究發放對象並無法聚焦於所有受災戶與產業 上,此為限制二。再本研究發放時間雖已盡量利用假日人潮較為聚集時間進行 問卷發放,然因居民普遍學歷不高也較為年長,加上範圍廣闊,造成問卷發放 及回收有效份數過低,此為限制三。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 受測者的填答困難

本研究施測過程中發現,留在山地部落的居民多為較年長者,再加上普遍學歷 不高,因此許多問題受測者並無法閱讀或完全了解,經常需要研究者逐題說明

57

與解釋,造成問卷的發放非常困難。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透過部落集會時 機,藉由社區輔導員的輔助來進行問卷發放,較有利於後續資料的取得。

2. 可增加不同變項

本研究僅以觀光衝擊認知與社區災害回復力二大變項進行探討,就回復力而 言,可能不僅有居民對於觀光衝擊認知會影響回復力,仍可能有其它因素會影 響到社區不幸遭遇災害後的回復能力,因此建議可於後續研究中進行探討。

3. 不同族群的研究

本研究目前僅針對茂林國家風景區境內居民進行研究,並未加以區分是否為原 住民或其他族群,相關族群在面對災害時的反應,可能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而有 所差異,較無在此方面進行比較,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探討。

4. 增加質化研究

由於本研究屬於量化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來瞭解居民的「觀光衝擊認知」、「社 區災害回復力」的影響。然而量化統計中無法瞭解居民更深層的想法,因此建 議後續研究可透過質化研究,並可與本文對照其結果,使研究更加完善。

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何秉燦、 吳宗瓊、 蔡欣佑( 2010)。居民對觀光衝擊管理策略態度之研究:以阿里山 國家風景區奮起湖地區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7(4)。

何東波、陳冠位 (2012)。茂林國家風景區負面觀光意象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觀光事業管理學系101年度教師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佳玲(2010)。苗栗縣南庄鄉居民觀光衝擊認知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 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維芹(2012)。颱洪災害預警系統與居民調適行為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六里為 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蓉(2013)。島嶼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與遊憩資源維護願付價值之研究-以臺灣澎 湖群島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佳雯、蘇文瑜(2008)。居民社區依附與其觀光衝擊認知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 研究,3(1)。

吳宗瓊、何秉燦( 2004 )。觀光衝擊認知與觀光衝擊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 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瓊、莊竣安、藍美珍(2012)。阿里山地區觀光衝擊及管理解析-政府角色與地方 意識之視角。鄉村旅遊研究,6(2),1-16。

莊鴻濱、鄧博維、蔡維鈞與張莉汶(2008),茂林國家風景區原住民地區居民對觀光衝 擊認知與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觀光餐旅評論,2(1)。

許秉翔、林鴻忠、李久先(2010)。社區居民對社區型自然步道之觀光衝擊的認知。林 業研究季刊32(4)

許慧麗(2011)。災後重建與社區復原力之探討-以參與屏東縣莫拉克風災社區重建規 畫以民間團體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59

黃紹忻(2012)。民眾參與、社區依附對溫泉社區生態發展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寶來 溫泉區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瑋玲(1992)。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3/4),

91-107。

陳佩君(2006)。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金(2010)。臺灣離島居民社區依附、觀光衝擊認知與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威儒 (2012)。由社區依附、社區參與及保育知覺取向探討居民可接受改變的限度

―以墾丁國家公園後灣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楊靜怡(2009)。颱洪災害回復力之評估:以台中市、台中縣龍井鄉與東勢鎮為例,國 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倫文。

鄭仲傑(2010)。災後重建社區之脆弱性與回復力研究-以921震災社區重建三案例為對 象,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欣玫(2009)。居民之地方依附感、觀光衝擊知覺、發展休閒農業態度、以及創業精 神對休閒農業參與意願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清玉(2011)。我國民眾對大陸旅客來台之觀光衝擊知覺,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 遊憩學系碩士論文。

鄔榮霖、王思峰、徐達光(2009)。山不轉路轉:創業家心智模式改變與企業的轉折 歷程。創業管理研究第四卷第一期。

二、英文文獻

Ap, J., & Crompton, J.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 122-130

AP, J. (1992).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lisni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

665-690..

60

Brown, G., & Raymond, C.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landscape values: Toward mapping place attachment. Applied Geography, 27(2),89-111.

Brougham, J. E., & Butler, R.W.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4), 569-589.

Dyer P., Gursoy D., Sharma B. & Carter J. (2007).Structural modeling o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and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n th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Tourism Management, 28(2), 409-422.

Gursoy, D. Juroeski, C., & Uysal, M. (2002),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9, No.1, pp.79-105.

Holling, S. (1973)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vstematics ,4. 1-23.

Ko, D.W & Stewart, W.P. (2002).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3(5), 521-530.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Prentice-Hall.

Luthar.S. S., Cicchetti. D.,& Becker,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71(3). 543-562.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UK:

Longman Group Limited.

Pizam, A. (1978).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6, 8-12.

Pizam, A. (1978).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6, 8-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