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模在教學上的涵義

第四節 因數倍數之相關研究

學生在進入五年級時立即面臨了因數與倍數的課程,相較於其他主題,

此部份課程更顯抽象,且在因數部份更無直接相關的先前知識,因此常讓學 童產生挫敗感。為了解學生解題錯誤的癥結所在,相關的研究相繼投入其 中,歸納出學童在因數與倍數的迷思概念;而有些研究則將焦點置於創新教 學的設計,期望能提供老師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亦有些研究針對學習困難的 學生設計生活化與個別化的補救教學活動,期許學生能突破學習瓶頸;部份 研究者的研究重心則在探索因數與倍數的知識結構,期望能有助於改善學童 學習之成效。

茲將因數和倍數相關的研究,依不同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為錯誤解題策略 和迷思概念及其成因、創新教學及教學建議、補救教學之策略、知識結構分 析,分述於下。

壹、錯誤解題策略和迷思概念及其成因

林珮如(2001)依據 Mayer 及 Brainbridge 解題理論和直觀法則理論自 編因數迷思概念診斷工具,再對高雄縣市之 145 名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施測 及個別晤談,分析歸納學童在因數方面的解題策略,探討學童的因數迷思概 念和成因。結果發現國小學童學習因數時的迷思概念共計有概念混淆不清、

概念遺漏與概念錯誤三大類。原因包括先備知識理解不清產生錯誤連結、相 類似知識造成的混淆干擾、用一一列出對應方式解題時,粗心或計算錯誤、

缺乏閱讀解釋問題能力以致誤解題意、採用關鍵字解題……等。

邱慧珍(2002)在國小學童倍數解題迷思概念之研究中,發現國小學童 在解倍數相關知識時,會因為先備知識不足、概念理解不清楚、解題執行不 正確或不解題意等原因,而造成倍數相關概念混淆、概念遺漏或概念錯誤的

名詞誤解、認為 1 是倍數、遺漏數字本身是倍數、用猜測的方式找解題策略、

用關鍵字解題以及計算粗心等不正確的解題策略。

陳標松(2003)在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因數倍數問題解題之研 究中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因數倍數問題測驗中的總答對率 70,得分的 分配情形十分分散,且呈負偏態狀況,在測驗中的運算題目得分較高,對倍 數和公倍數的觀念較容易著手,對因數和公因數的學習較困難。數學學習困 難學生在因數倍數問題中的主要迷思概念有:乘除法運算概念錯誤(系統性 錯誤和粗心錯誤)、語言概念錯誤(題意了解錯誤和專有名詞概念錯誤)、

策略概念錯誤(解題策略錯誤和隨機反應錯誤)。

何欣玟(2004)在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 中發現,因數與倍數概念之錯誤類型可分為:語言概念錯誤,包括題意了解 錯誤、語意知識不足、專有名詞概念混淆;認知概念錯誤,包括運思能力不 足、粗心錯誤、運算系統錯誤、直觀法則影響;策略概念錯誤,包括解題策 略錯誤、計劃監控失誤;個人態度錯誤,包括厭惡思考、猜測。

陳筱涵(2004) 針對學生在因數與倍數單元中錯誤類型情形進行調查,

並且整理及歸納出學生之錯誤類型,同時藉由晤談進一步分析學生在因數與 倍數單元中犯錯之原因為:專有名詞概念混淆或錯誤;受該單元學習經驗影 響,做出錯誤的推論;新知識與舊經驗互相干擾混淆、做錯誤的聯結或類推;

錯誤的使用運算規則;易受文字題中無關訊息的干擾而無法解決問題;語意 知識不足,轉譯題意有困難;先備知識的不足。

除了國小學童的研究,亦有部份研究將觸角向上延伸,賴容瑩(2005)

以國一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國一學生解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相關試題 的困難在於:有了解題意的困難,多數中、低能力學生無法將題目轉譯成數 學式,無法將題目中的條件細分,亦無法找出有用的條件;有理解整除概念

之條件,此外諸多學生無法了解「a 可以被 b 整除」概念中的數值間之關係;

有理解各基本概念的困難,學生會在「公」、「最大」、「最小」等概念上 有誤解的情形發生,且學生也會對兩數之間的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

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關係混淆;過於依賴短除法,且在計算過程中容易 發生錯誤而影響到其解題;受試學生較無法判斷題目中有哪些條件是不必要 的;較無法分辨題目中有多於一個的答案;部分中、低能力學生僅從題目中 的「整除」條件判斷題目可能與因數或倍數有關,但並無法正確判斷出該找 因數還是倍數。

吳秀玲(2008)亦發展出一套適用於國中生的二階段診斷評量,診斷學 生在因數倍數單元的概念學習狀況。研究發現學生在因數倍數單元的錯誤類 型有:基本概念的錯誤;名詞定義不熟悉或名詞混淆的錯誤;處理語言訊息 能力不足的錯誤;數學語言表達困難的錯誤;運算及解題的錯誤。錯誤原因 為:知識的不足與概念、名詞的混淆;缺乏精熟練習對課程內容不熟悉;新 舊學習經驗的互相干擾;錯誤的使用運算規則;不了解或錯看題意;在學習 過程中做出錯誤推斷。

貳、創新教學及教學建議

有感於目前因數與倍數單元對學童和老師所造成的困擾,黃培甄、葉啟 村(2005)著手研擬異於目前因數與倍數課程的創新架構,希望能讓學童更 易於進入因數與倍數之學習情境。其創新架構特色包括三部份:先引倍數教 材再引因數教材、透過分的記錄引入因數教材、整合強化學童因數與倍數關 係。結果顯示,透過乘法分的記錄引入因數概念,可降低學童學習錯誤率並 有助於釐清概念,也因乘法分的記錄即以往除法算式的檢查記錄,因此學童 接受度很高,對算式也能夠有所理解。透過分的記錄,更可將學童因數與倍 數概念整合,且跟往後質因數分解工具連結,對因數的學習是有所幫助的。

透過乘法算式整合因數與倍數的概念,讓因數與倍數概念不只是個別的、分 散的,且解題概念會相當清楚。

利用孩子喜歡遊戲的天性,黃國勳(2003)積極投入動態活動、分組競 賽和補救遊戲的設計,分別設計了二個階段的教學模組,以解決實際因數教 學所面臨的問題。第一階段教學模組實踐結果顯示:實施真實的教學活動,

能使學生較易了解整除和因數的意義;操作具體物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整 除與因數的概念;藉由趣味化與結構化的遊戲,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確保 學生因數學習成功。第二階段教學模組實踐結果顯示:提供「視覺化」的具 體活動與細緻的引導,可協助學生抽象思考「因數配對」的關係;操弄「結 構化」教具,可強化學生「因數配對」的概念;透過找大數的因數之評量,

可準確考驗出學生因數配對的概念,也發現學生求因數的自然解法與障礙。

有別於遊戲的趣味,柯重吉(2006)則是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 因數倍數教學,研究顯示:在實驗教學後,電腦輔助教學之因數倍數學習成 就顯著優於一般教學方式,數學學習態度也優於一般教學方式,且師生口語 互動有顯著的差異,整個活動的學習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學生轉為更自發 性的學習。

王詩惠(2003)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的情況透過施測結果的分 析歸納,將學童易犯的迷思、學習此單元狀況以及在因數文字題上的解題情 形整理詳述。並提出結論與建議,包括:學童對於「整除」要有清楚的概念 且知道整除與因數間的關係;提供學生具體或與生活有關的問題,藉由具體 物的操弄,讓學生有「等分」的經驗,以幫助理解因數的概念和用途;遇到文 字題時,老師多強調「公平分完」的概念;以簡單明確的文字來定義因數;

重視演算法與意義的連結,以協助學生發展過程概念。

參、補救教學之策略

由於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理解數學概念步調不一,為了能「把每一位學 生帶上來」,蕭正洋(2003)先以筆試測驗調查學童倍數迷思概念及錯誤解 法,以個別晤談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解題過程與想法,再根據筆試與訪談之結 果,歸納出其原因,搭配相對應之補救教學活動,同時探討教學歷程及其成 效。最後在倍數補救教學部份提出以下的建議:其一,由於倍數概念是指定 一正整數為單位量,因此必須釐清單位量與單位數的概念,接著再建立「倍」

的概念及與乘、除法算式間的聯結,建立以上概念條件後,方能引進倍數概 念。其二,乘、除法是倍數概念的下屬概念,而公倍數概念是倍數的上位概 念,若下屬概念模糊,則易導致上位概念模糊。教師應注意學生是否在「概 念連鎖」的某環節出問題,並應對症下藥,以確保概念間的聯繫順暢及完整 性。其三,剛升上國小高年級的學童多數尚處於具體運思期,因此應多呈現 動手操作具體物及主動探索的情境,使學童獲得「從做中學」的經驗,進而 理解倍數、公倍數的概念。

與上一研究同樣利用具體物操作的情境,進行生活化、具體化及個別化 的補救教學活動,于國善(2003)則是聚焦於國小因數單元的補救教學。過 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並將問題結合其經驗,讓學生能實際動手操作,且由 學生自己說出「整除」的意義,進而逐步建構「因數之概念」。個案經補救

與上一研究同樣利用具體物操作的情境,進行生活化、具體化及個別化 的補救教學活動,于國善(2003)則是聚焦於國小因數單元的補救教學。過 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並將問題結合其經驗,讓學生能實際動手操作,且由 學生自己說出「整除」的意義,進而逐步建構「因數之概念」。個案經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