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2-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

為其他或當父親管教方式為專制且母親的管教方式為專制時,其國中學生的平均 分數較其他組合的國中學生高,表示當父親管教方式為民主且母親的管教方式為 其他或當父親管教方式為專制且母親的管教方式為專制時,其國中學生跟同儕相 處上較其他組合的國中學生易感到焦慮或不自在。

第五節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

「年級」,可增加的變異量為 1.6%,最後為「母親管教方式_民主」,可增加變異 量為 1.2%。

由於在進行迴歸預測時,其若應用於實際情境中會有相關係數縮減的情形,

故為了解本研究的迴歸預測方程式於未來若應用於另一樣本是否會有嚴重的縮 減情形,故進一步進行跨樣本有效性的檢驗。首先依電腦將原樣本分為隨機兩 組,首先利用強迫進入法得到樣本一的迴歸方程式,其摘要如下所示:

表 4-5-2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常數 19.091 17.129*

父親管教方式_民主 0.452 0.208 3.112*

性別 -1.226 -0.115 -1.906

母親管教方式_民主 0.437 0.196 2.883*

年級_一年及 -1.649 -0.144 -2.174*

年級_二年級 -1.050 -0.090 -1.386

樣本一模式 R=0.392 R2=0.153 Adj R2=0.136 F=9.060*

*p<.05

利用樣本一之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同儕關係_友誼=19.091+0.452x 父親管教 方式_民主+(-1.226)x 性別+0.437x 母親管教方式_民主+(-1.649)x 年級_一年級 +(-1.050)x 年級_二年級,求得樣本二之同儕關係_友誼的實際預測值,最後進 行樣本二的實際預測值及其原始同儕關係_友誼之皮爾森相關,其結果如下表:

表 4-5-3

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預測值 256 22.9186 2.08007

原始值 256 23.47 5.221

皮爾森相關係數 0.320

R2 0.115

由樣本一所得之四個變項對同儕關係_友誼的整體相關為0.392,聯合解釋力 為15.3%,而樣本二依實際預測值與同儕關係_友誼的相關為0.320,解釋力為

11.5%,與樣本一之15.3%差異不算太大,故本研究所建立之預測同儕關係_友誼 之迴歸方程式,若應用於另一樣本其相關縮減情形並不會太嚴重。

二、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 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

表 4-5-4 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 生之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相關係數 決定係數 增加解釋 模式F值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性別 0.224 0.050 0.050 26.920* -2.004 -0.213 -5.033*

父親管教方式_民主 0.291 0.085 0.034 23.502* 0.381 0.198 4.660*

年級_一年級 0.303 0.092 0.008 17.108* -1.207 -0.122 -2.499*

年級_二年級 0.310 0.096 0.004 13.441* -0.748 -0.074 -1.518

*p<.05

由表 4-5-4 可知,共有三個變項達到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模式

(F=13.441,p<.05),其多元相關係數(R)為 0.310,能聯合預測同儕關係_共同參 與 9.6%的變異量。就個別變項而言,以「性別」的解釋力最高,可以解釋 5.0

%的變異量,其次為「父親管教方式_民主」,可增加的變異量為 3.4%,最後為

「年級」,可增加變異量為 1.2%。再進一步進行跨樣本有效性的檢驗,其摘要如 下所示:

表 4-5-5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常數 16.944 23.403*

性別 -1.793 -0.210 -3.507*

父親管教方式_民主 0.411 0.236 3.916*

年級_一年級 -0.867 -0.095 -1.398

年級_二年級 -0.950 -0.102 -1.533

樣本一模式 R=0.333 R2=0.111 Adj R2=0.096 F=7.800*

*p<.05

利用樣本一之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16.944+(-1.793)x 性別+0.411x 父親管教方式_民主+(-0.867)x 年級_一年級+(-0.950)x 年級_二年

測值及其原始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之皮爾森相關,其結果如下表:

表 4-5-6

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預測值 256 17.8055 1.40896

原始值 256 18.30 5.098

皮爾森相關係數 0.281

R2 0.091

由樣本一所得之三個變項對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的整體相關為 0.333,聯合 解釋力為 11.1%,而樣本二依實際預測值與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的相關為 0.281,解釋力為 9.1%,與樣本一之 11.1%差異不算太大,故本研究所建立之預 測同儕關係_共同參與之迴歸方程式,若應用於另一樣本其相關縮減情形並不會 太嚴重。

三、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 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

表 4-5-7 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 生之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相關係數 決定係數 增加解釋 模式F值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母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183 0.033 0.033 17.644* 0.216 0.136 3.008*

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212 0.045 0.012 12.027* 0.132 0.110 2.465*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 0.233 0.054 0.009 9.730* 0.135 0.098 2.225*

*p<.05

由表 4-5-7 可知,共有三個變項達到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模式

(F=9.730,p<.05),其多元相關係數(R)為 0.233,能聯合預測同儕關係_社交技 巧 5.4%的變異量。就個別變項而言,以「母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的解釋力最高,

可以解釋 3.3%的變異量,其次為「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可增加的變異量為 1.2%,最後為「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可增加變異量為 0.9%。再進一步進行跨 樣本有效性的檢驗,其摘要如下所示:

表 4-5-8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常數 4.562 7.233*

母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286 0.184 2.927*

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199 0.166 2.670*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 0.149 0.106 1.747

樣本一模式 R=0.314 R2=0.099 Adj R2=0.088 F=9.201*

*p<.05

利用樣本一之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4.562+0.286x 母親 管教方式_不干涉+0.199x 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0.149x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求 得樣本二之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的實際預測值,最後進行樣本二的實際預測值及 其原始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之皮爾森相關,其結果如下表:

表 4-5-9

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預測值 256 7.3734 0.83937

原始值 256 7.60 2.752

皮爾森相關係數 0.133

R2 0.020

由樣本一所得之三個變項對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的整體相關為 0.314,聯合 解釋力為 9.9%,而樣本二依實際預測值與同儕關係_社交技巧的相關為 0.133,

解釋力為 2.0%,與樣本一之 9.9%差異不算非常大,故本研究所建立之預測同儕 關係_社交技巧之迴歸方程式,若應用於另一樣本其相關縮減情形並不會非常嚴 重。

四、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 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

表 4-5-10 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出生序)、其父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 學生之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相關係數 決定係數 增加解釋 模式F值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211 0.044 0.044 23.671* 0.277 0.200 4.668*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 0.266 0.071 0.027 19.451* 0.260 0.164 3.821*

*p<.05

由表 4-5-10 可知,共有二個變項達到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模式

(F=19.451,p<.05),其多元相關係數(R)為 0.266,能聯合預測同儕關係_社交焦 慮 7.1%的變異量。就個別變項而言,以「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的解釋力最高,

可以解釋 4.4%的變異量,其次為「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可增加的變異量為 2.7%。再進一步進行跨樣本有效性的檢驗,其摘要如下所示:

表 4-5-11

強迫進入變項 原始B 標準化B t值

常數 8.156 11.606*

父親管教方式_不干涉 0.297 0.219 3.582*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 0.147 0.090 1.470

樣本一模式 R=0.240 R2=0.058 Adj R2=0.050 F=7.745*

*p<.05

利用樣本一之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8.156+0.297x 父親 管教方式_不干涉+0.147x 母親管教方式_專制,求得樣本二之同儕關係_社交焦 慮的實際預測值,最後進行樣本二的實際預測值及其原始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之 皮爾森相關,其結果如下表:

表 4-5-12

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預測值 256 10.5052 0.79126

原始值 256 10.80 3.320

皮爾森相關係數 0.273

R2 0.093

由樣本一所得之二個變項對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的整體相關為 0.240,聯合 解釋力為 5.8%,而樣本二依實際預測值與同儕關係_社交焦慮的相關為 0.273,

解釋力為 9.3%,與樣本一之 5.8%差異不算非常大,故本研究所建立之預測同儕 關係_社交焦慮之迴歸方程式,若應用於另一樣本其相關縮減情形並不會非常嚴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