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 、國內在 國內在 國內在 國內在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第 第

第四 四 四節 四 節 節 我國 節 我國 我國與 我國 與 與國外護理 與 國外護理 國外護理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之探討 國外護理 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之探討 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之探討 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之探討 壹

壹 壹

壹、 、 、 、國內在 國內在 國內在 國內在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 對於護理職場專業能力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及研究著作

徐南麗、林碧珠、楊克平及賴正芬等四位學者(2001)建立了一份「護理人 員護理能力評估表」。此份評估表將護理能力分為照護能力、溝通能力、教學能 力、管理能力、行政能力、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等六項,希望能提供醫院護理主 管作為瞭解護理人員能力特質,提供在職訓練安排與做為臨床護理人員能力的評 值工具。

林秋芬、盧美秀及康偉玲(2004)等學者參考2001年國際護理協會(ICN)發 表其所建構的護理能力標凖,並根據國際護理協會建議所有會員國應該建立屬於 自己國家的護理能力標準。該研究採用焦點團體座談法和Delphi 專家預測的研 究法,並與國際護理學會所提版本做比較,發展一般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標準。這 份本土版的護理能力標準,分為照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學習/教學能力、行 政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研究潛能、科技應用能力、

和法律與倫理素養能力等九類,因總項目達124項,在未取得產官學界的共識前,

無法全面採用這套護理能力標準。目前也尚未有相關應用研究發表。

曾惠明(2004)以國外學者Cleary et al.(1998)提出的二十一個護理能力項目作 為自擬問卷的參考藍本,以國內醫療機構護理主管(包括護理部主任、副主任、

督導與護理镸)為研究樣本,調查醫院護理人員護理能力的需求。結果顯示護理 能力應依護理人員工作的醫院層級不同而不同。研究者將醫院護理人員應具備的 能力分為初級、中級與高級病患照護技能。初級護理能力為一般專業技術能力、

一般臨床經驗、評估技能、獨立工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成 長能力、健康專業知識。中級病患照護護理能力包括書寫及口語溝通、人際溝通、

照護管理、資源管理、團隊建立與團隊工作、領導、委派、靈活性、自我因應技 能等能力。高級病患照護與督導能力包括複雜的專業技術、特殊臨床經驗、長期 照護/老年照護經驗、督導能力等。曾惠明更進一步指出未來研究可以針對這些 能力定義,讓護理主管與護理人員對這些能力表現的共識相近,也能讓護理學校

規劃具備臨床所需護理人員能力的護理課程。

于漱、馬鳳歧(1993)以「護理能力量表」自評問卷調查「不同學制應屆畢 業護生的人格特質、對護理形象的看法與護理能力之比較研究」,針對735位應屆 畢業護生(高職358名、五專214名、三專61名、大學102名)以不記名、自願性、

集體填表的方式收集資料。結果發現不同學制護生護理能力得分有顯著差異,其 中大學護生在各分類或整體護理能力都比其他學制護生自評得分高,高職學生得 分最低。若以各分類能力來看,「計畫/評值能力」、「教學/協調能力」、「人際關係 /溝通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等四項得分會因不同的學制呈現有顯著差異。但

「臨危病人照顧」與「領導」二類能力則并不會因學制不同而有不同。可能影響 護生護理能力之因素有:機構因素­醫院是否能提供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因素­

教學臨床配合程度能否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家庭社經狀況­護生之人格特質以及 其對護理特性之重要性看法。

于漱(1993)針對三專男、女應屆畢業生研究,結果顯示男女護生在整體或 分類護理能力的問卷得分無顯著差異。影響護生護理能力的因素包括:學制因 素、個人因素(對護理的興趣、臨床壓力適應情形、實習成績)、社會環境因素

(醫院與教師能否提供好的學習環境)、護生人格特質及對護理特性的看法等。

于漱、顧乃平(1998)探討及比較不同年級之在職進修學士班的護理學生的 護理能力,研究採用問卷為調查工具,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所有研究對象不分年 級,在六類護理能力中得分較高者為「臨危/瀕死病人照顧能力」與「專業發展 能力」;而得分較低者為「教學/協調能力」與「計畫/評值能力」。在比較不同 年級學生之護理能力時發現:最高年級(三年級)之六分類及整體護理能力得分 均最高,而以一年級學生最低。此外,由學生自評入學前與入學後(第一、二、

三年結束時)之護理能力的變化時,發現不管年級為何,所有接受測試的學生均 自覺有進步,尤其是二、三年級學生之進步情形更為明顯。該研究同時也提出經 統計分析,發現影響在職進修學士學位班學生護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年級、收 入、工作專科別、入學動機與職位等五項。

該研究採橫斷式的研究設計,以問卷為工具。針對101名就讀於不同年級之 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或夜間部護理系)學生進行調查;目的在於:(1)瞭 解研究對象就讀之動機與畢業後之計畫;(2)探討及比較不同年級之護理人員學 士學位進修班學生之護理能力;(3)探究學生就讀前與入學後之護理能力變化情 形;以及(4)探討影響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學生護理能力之因素。研究結 果顯示護理人員會繼續就讀學士學位班的主要動機有:取得更多的專業知識與技 能、獲得學士學位、有助於升遷。畢業後之計畫方面:45.5%的受試者表示其畢 業後會留在臨床工作,然亦有41.6%的受試者表示將會更換工作。就所有年級的 學生而言:六類護理能力中得分較高者為「臨危/瀕死病人照顧能力」與「專業 發展能力」;而得分較低者為「教學/協調能力」與「計畫/評值能力」。在比較 不同年級學生之護理能力時發現:最高年級(三年級)之六分類及整體護理能力 得分均最高,而以一年級學生最低。此外,由學生自評入學前與入學後(第一、

二、三年結束時)之護理能力有何變化時發現:不論何年級學生均自覺有進步,

尤其是二、三年級學生之進步情形更為明顯。經複迴歸分析發現影響護理人員學 士學位進修班學生護理能力的主要因素為:年級、收入、工作專科別、入學動機 與職位;此五個變項共可解釋50.0%總變異量。最後,就研究結果而提出對護理 教育、護理行政與護理研究之建議。

Yu et al.(1998)研究在職進修學士班的護理學生發現,所有年級學生的護 理能力得分最高的分類是「臨危/瀕死病人照顧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而得分 較低的是「教學/協調能力」與「計畫/評值能力」;若以年級分群來看,最高年級 的六項護理能力及總護理能力得分均較低年級者高。

夏萍絅、盧純華、林麗嬋(1999)調查新進護理人員的護理活動重要性與適 用性的取向,以瞭解護士之養成訓練能否反映臨床實務要求。研究顯示剛畢業護 士,適用且常做的護理活動偏向滿足個案生理整合與安全的照顧,對於特殊技術 的應用、緊急以及心理層次的問題的處置,因非養成教育過程中所強調之重點,

訓練不足,接觸少且難以應付。

徐南麗、林碧珠、楊克平及賴正芬等(2001)研究發現進階制度實施後,護

理人員之護理能力沒有顯著增加,而不同護理分級(N1, N2, N3, N4)護理人員 的護理能力則有顯著差異。白玉珠、徐南麗、汪蘋(1999)研究護理人員的護理 能力及徐南麗、林碧珠、徐曼瑩及楊克平等人(2003)調查進階制度實施前後護 理人員護理能力之研究中,均顯示各項護理能力中以照護能力之平均分數最高,

依次為溝通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自我與專業成長能力,而以研究能力分 數最低。白玉珠、徐南麗及汪蘋等人(1999)研究顯示,不同年齡層在「照顧、

溝通、管理、自我與專業成長及整體護理能力」方面,有顯著差異。在學歷背景 上,五專組之能力明顯高於二專組之護理人員;在研究能力方面,大學組能力明 顯高於職校組。

林艷君、張媚、蔡麗雅、黃秀梨(2001)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自行發展一份

「護理能力評價表」,評估層面包括照顧能力、溝通能力、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

管理能力、教學能力及研究能力等六項。研究對象為任職於台大醫院各單位的所 有台大應屆畢業生,以研究者自行研發之「護理能力評價表」作為調查工具,請 研究對象填寫問卷。研究對象包括護理畢業生與護理長。第一階段的調查是畢業 生進入臨床工作的第一個月,第二階段的調查是畢業生進入臨床工作約滿一年。

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剛畢業時自評最佳護理能力依照順序高低排行為:自我及專 業成長能力、溝通能力、照顧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則為排名最 差之能力項目。工作約滿一年後自評最佳護理能力依照順序高低排行為:溝通能 力、照顧能力、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而且後三名順序未改變。研究者發現工作 一年,照顧能力進步最多。研究發現,單位護理長的評價認為第一階段也就是畢 業生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個月,評價其最佳護理能力順序與畢業生自評結果順序完 全一致。單位護理長在滿一年後的評價第一名與畢業生自評同樣為溝通能力、但 第二名有兩項照顧能力與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排名的後三名順序未改變。但護 理長給畢業生的評分,包括溝通能力、照顧能力、自我及專業成長能力、教學能 力、管理能力等五項在一年中的得分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其中尤其以管理能 力進步最多。本項研究結果肯定了這群第一年的護理新進人員,在完成學校的養 成教育時已經具備基本的相關能力。經過一年相關臨床經驗的磨練,更能符合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