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國內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例增加 2%,順利大學畢業的機率則增加 1.8%;而 Jez (2014) 使用高 等教育校務基本資料(IPEDS)分析 9 千位在 1980~1984 年出生的 子女為樣本,研究其就讀大學排名與父母所得及財產之間的關係,結 果顯示,父母財產低的學生比父母所得低的學生,就讀大學排名較差,

父母財產高的學生比父母所得高的學生,就讀大學排名較好。

第二節 國內文獻

我國相關研究較少直接使用所得進行分析,大多由父母對孩子的 教育著手,吳慧瑛 (2007)使用華人家庭動態調查中 35~65 歲的樣本,

並將其分為 1930~39、1940~49、1950~59、1960~69、1970~79 五個世 代,參考 Parish and Willis(1993)的模型估計我國家庭背景對個人教育 成就的影響,發現對 1930~1939、1940~1949、以及 1950~1959 三個 世代而言,性別是影響個人的教育成就最重要的變數,其次為家庭社 經地位,其中作者以父母親教育年數與父親職業代表家庭社經地位,

但到了 1960~1969 與 1970~1979 的出生世代,家庭社經地位對個人 教育成就的影響已高於性別的影響,除此之外不同的出生世代皆顯示 父親的教育年數對子女的影響持續大於母親的影響,而父親的職業地 位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得出與 Parish and Willis

(1993)、駱明慶(2001)相似的結果。

張宜君、林宗弘 (2013) 運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與新韋伯派 的階級分類法分析我國高等教育擴張與階級複製之間的關係,使用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中 1997、2002、2007 及 2012 四年 的問卷調查,針對於 1958 年之後出生(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後 於 1970 年進入國中、1976 之後進入大學的樣本)且有高中以上學歷 的樣本進行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篇研究使用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用多類別邏輯迴歸模型

(multinominal logistic model)驗證臺灣高等教育擴張過程中,公、私 立及技職分流等水平分化對各階級學生教育機會的影響。第二個模型 用條件式邏輯迴歸則檢視高等教育的篩選機制是否從大學延伸至研 究所階段。研究結果顯示,上層階級子女就讀教學資源充裕且學費較 低公立大學的機率較高,進而增加繼續就讀研究所的機會,比起中、

下階級家庭子女易進入學費較高與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的私立或技職 大學,在學貸壓力下繼續就讀研究所的機率較低。

莊奕琦、陳晏羚 (2011) 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研究父親與孩子 代間階級流動的情況,並探討教育是否為促進代間階級流動的關鍵因 素,作者將實證模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越高的父代階級對 子代接受高等教育是否相對較具優勢;第二部分檢測愈高的教育成就 是否對進入上層社會階級較具優勢;第三部分分析父代階級對於子代 教育成就之影響及教育成就對於進入上層階級是否帶來優勢。實證結 果顯示父親為上層階級的孩子有較高機率接受高等教育,而中產階級 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率也高於勞工及農民的子女;另外也發現大 學以上孩子進入上層階級的勝算比高於其他子女,顯示教育對個人階 級提升的相關性相當高。

我國第一個以所得進行估計代際流動性的是陳冠霖 (2014),使用 1984~2010 年的人力運用調查資料,此資料庫內涵年齡、性別、教育 程度、職業、所得、身分別等個人特徵變數,又由於以家戶為調查單 位,因而可知樣本間的親屬關係,與 Solon(1992)相同,考量到女性勞 動市場較為複雜,故將研究標的設定為探討父親與兒子間的跨代所得 彈性。參考過去文獻刪掉極端值的做法,將父親所得過高者與過低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刪除;子女年齡則限縮在 25~30 歲之間,原因為避免過晚離家獨立 產生的過度取樣問題,以及過於年輕的樣本無法反映恆常所得的問題,

故選樣後約餘 1200 個樣本。

進行迴歸模型估計時,作者沿用 Sun and Udea(2013)的模型,從 基本恆常所得關係式開始進行推導,整理出父子間單一所得關係式後,

加入工作經驗以及年齡作為控制變數,最後引入父親的教育與職業作 為工具變數,估計結果顯示,我國跨代所得彈性由 1996 年的 0.08 逐漸惡化至 2010 年的 0.2,若不引入工具變數,而用恆常所得模型 估計亦得出相近的結果,顯示我國跨代所得流動越來越不佳。而Kan

& Wang (2015) 使用主計處 1988~2006 年的家庭收支調查,樣本子女 年齡範圍較廣從 26~45 歲之間都有,再透過人力運用調查推估子女世 代的潛在父母薪資,並使用兩階段分項迴歸分析法估計出我國父親對 子女的 IGE 在 0.18~0.23、母親對子女的 IGE 在 0.5~0.54 之間。

綜合前述文獻,欲分析兩代之間流動情形,需著重於將兩代的衡

量變數控制在「相同生命階段」。本文主要分析樣本為青壯年(30~35

歲),且我國財產持有者日趨高齡化的情況下(參圖 5),使用財產作

為估計變數難以達到前述要求;過去文獻使用職業或教育等變數研究 此議題,主因是過去取得品質良好的所得資訊的途徑較為困難,才以 教育或職業作為替代方式,而本文採取台灣稅務資料進行研究,應可

克服前述問題。因而後續分析將以所得作為分析變數,並使用Chetty

et al. (2014) 的方法估計台灣 IGE、Dahl & DeLeire (2008) 的方法估 計 IRA,最後亦會呈現以 5*5 轉移矩陣來估計的結果。雖本文以上述 方法作為理論基礎,但參考資料與研究方法並不會與該文獻完全相同,

例如過去文獻大多僅分析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然而,在我國雙薪家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例越來越高 2的狀況下,本文擬將母親受薪狀況加入分析討論,後 續於同一理論基礎上,與原研究進行比較。

資料來源:台北市各地政事務所、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圖 5:台北市房屋持有者及人口年齡分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