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教材的分析

一、三角形面積概念

依據國立教育研究院(部編本,2010)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建立三角形面積 概念時,提供了四個活動,(一)點數活動;(二)切割活動;(三)高的命名與畫法活 動;(四)建構三角形面積公式意義的活動,研究者也認為要精熟三角形面積必須經過 這樣的步驟,才能完整學習全部的概念。

(一)點數活動

(二)切割活動

(三)高的命名與畫法活動

(四)建構三角形面積公式意義的活動

二、九年一貫版本與 82 年版國小面積教材的分析比較

(一)課程設計原則

第一提到課程設計的原則,黃湘武(1993)認為數學科教材內容的編輯與教學的設 計,應如下原則進行設計:

1.教學教法應符合兒童的認知成長。

2.教學設計應以學童舊有的認知為依據,鼓勵並誘導學童用自己的想法處

理並解決問題,當學童想法有錯誤時,應設法使學童體會與原有知識體系的矛盾,

然後引導其修正或重新建構舊有的體系。

3.在教學過程中,應提供學童彼此之間或學童與老師之間互相討論與交換意見的時 間,使學童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想法的矛盾及參考別人不同的想法。

4.操作教學應著重於能夠使學童體會到成有知識體系矛盾的設計,讓學生能自由操作 各種變因及觀察各種變化。

5.應盡量使學童學習的知識和物理現象的意義相結合,如此學童所學的才有意義,亦 能理解其中的意涵。

(二)82 年版本數學科面積教材

82 年版本國小課程標準數學課程中量與實測的領域,包含了長度、面積等生活中 常見到的量值,而且建立量感也是數學教材很重要的一環。要完整的發展量的概念,

必須經過五個有順序的階段。1.量的初步概念.2.量的間接比較 3.量的普遍單位比較 4.

量的測量單位制度概念 5.量的測量公式概念(教育部,1993)。

面積的教學有一定的次序,首先應該要讓學童知道面積到底在量什麼?使用工具 例如百格板來作為開始,知道了基本定義後,可以做面積的直接比較;再來用基本單 位為工具,進行覆蓋活動做間接比較;接著是引入工具上的普遍單位,就可以進行面 積的實際測量與估測;然後是介紹不同單位,並說明單位間的關係,進行單位化聚;

最後才是介紹面積的測量公式,讓學生可以學會面積的分解與合成,這樣大致上就是 教學上的一個有次序且不遺漏的步驟了。

下表是 82 年版中面積教材的分佈情形。(引自王選發,2002)

的97課程綱要則將數學階段分為階段一(1~2年級)、階段二(3~4年級)、階段三

表2-2-B 100學年度課程綱要數學領域『數與量』中的面積教材分佈

(四)九年一貫與 82 年版數學教材比較

的態度及能力。其中,國民小學階段的目標為:(5)在第一階段(一至三年級)能掌 握數、量、形的概念。(6)在第二階段(四至五年級)能熟練非負整數的四則與混合 計算,培養流暢的數字感。(7)在小學畢業前,能熟練小數與分數的四則計算;能利 用常用數量關係,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能認識簡單幾何形體的幾何性質、並理解其 面積與體積公式;能報讀簡單統計圖形並理解其概念(教育部,2003)。其中又提到,

數學教學應注重數、量、形的聯繫,讓學生在實作、實測與直覺中,獲得數、量、形 及其相互關係的概念,並逐步抽象化與程序化成為精鍊有效的數學語言,再經由反思、

論證、練習與解題,讓學生逐步穩定掌握其概念,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九年一貫課程和82年版都強調經過五階段的學習(1)面積的初步概念(2)面積 的間接比較(3)面積的普遍單位(4)面積的測量單位概念(5)面積的公式概念,這 樣的有次序吸收後,面積概念在學生的學習才是完整的。因此,譚寧君(1998)強調 只有多透過操作學習,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才會提升,多討論亦可以更確定概念的內 化與深化,明白公式形成的過程。

相關文件